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为了搞懂蛔虫在人体内干了些什么,他们竟吃下了千枚蛔虫卵

2021-01-16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其他非原创
“你屁股痒了吗?”昨晚上睡觉磨牙的是谁?
说到这里,不少80、90后可能想到一句恐怖的话——“你肚里是不是生虫子了”,然后就被要求服下味道很奇怪的宝塔糖用以打虫

微信截图_20210116111232.png

看到这张图,蝌蚪君就想起了它的味道

当然,还有很多小伙伴会亲眼见证自己拉出小虫子的画面。
没有见过的同学请看一下新加坡电影《我们的故事》,电影中人徒手拉出两条蛔虫的场景,那是相当让人“喷饭”的(这里就不配图了,感兴趣的可自行搜索查看)

微信截图_20210116111136.png

蛔虫是80后90后的童年阴影,今天,我们听到蛔虫二字还是心有余悸。
但是当我们回顾人类与蛔虫的接触史,会发现有不少科学家和志愿者为了战胜蛔虫,特意蛔虫......

蛔虫潜伏&人类首次记载



蛔虫,属于线虫动物门线虫纲蛔目蛔科,是人体肠道内最大的寄生虫,世界范围内分布广泛,其患病率高达70%以上,儿童患病率高于成人。

微信截图_20210116111113.png

蛔虫(左边雄性,右边雌性),图片来源见水印
从幼虫进入人体到开始产卵需要两个月,成虫寿命约一年。
2019年《寄生虫》杂志报道,在前美洲豹大便中发现蛔虫虫卵,这与发现标志着蛔虫出现的历史最早可追随到16570~17000年前
而世界上首次记载蛔虫病是在1800年前,出自汉代张仲景《金匮要略》,文中指出蛔虫进入胆道和肠道之间不适应,运动剧烈,使人出现呕吐,烦躁之状,后服用“乌梅丸方”,麻痹蛔虫,缓解了病情。
后来在宋代《颅囟经 · 杂症》中记载了具体的驱虫、杀虫之方。

蛔虫生活史&科学解剖蛔虫史



那么,随着医学的发展,以外科手术为主的国外科学家们,又是怎么对待蛔虫的呢?

18世纪初,科学界通过解剖蛔虫,借助显微镜观察,发现蛔虫可能是卵生的,而不是像当时盛行的“生命自发”说的那样,是由于食物腐败产生的。

微信截图_20210116111048.png

蛔虫卵

每一次打破现有的常识都绝非易事。

为了证实蛔虫可能是卵生的,1855年德国寄生虫领域先驱科学家库麦斯特将蛔虫卵喂狗,结果并没有在肠道中发现蛔虫,实验失败。

后来德国的医生莫斯勒,卢卡特、法国的医生戴纹先后用各种动物以及儿童做实验,也没有收获。
直到1868年,生物学家阿特伯格证明了哥式蛔虫卵在鸽子体内发育成成虫之后,更多的科学家也纷纷用各种动物做实验,证实了这一观点。

微信截图_20210116111031.png

还有很多科学家为了亲自证实这个观点,将自己作为实验对象,参与了蛔虫卵生的证明当中。

比如,意大利学者格拉西一次吞下上百枚虫卵,虽然在22天后发现了虫卵,但是虫卵发现的时间太短,被认为是之前就吃了不洁的食物,证明失败。

而参与这场“豪饮”虫卵实验的,还有下图中的这些科学家。

640.webp.jpg

图片来源于廖俊林-《百年科学蛔虫

为什么有的人或动物吃下虫卵就会在肠道中发现成虫,而有的人或动物就不会呢?
带着这个问题,科学家们开始了第二次探索。
1961年,英国学者斯图尔特对老鼠肺部进行解剖时发现了蛔虫幼虫,当时,部分科学家提出,人类只有吃了经过啮齿类动物口水沾染过的食物才会引发蛔虫病。
根据这个观点,1818年一个被称为“食蛔英雄”的日本学者夫吉田在大量吞咽豚鼠肺中的蛔虫幼虫试验,发现蛔虫幼虫在人体的行动轨迹:
从肠道壁穿过,越过腹腔,穿透膈肌,到达胸腔,再钻入肺部。从实验结果看,似乎证实了这种观点。
但是随后在人吞咽猪体内蛔虫、吞咽猫体内蛔虫等一系列试验后发现,蛔虫的中间宿主不止有啮齿动物,而且有时经过啮齿动物这个中间宿主也有很多没有患病的情况。
直到1879年,意大利医生瓦尼格拉西在小孩子的粪便中发现大量的虫卵,证实蛔虫可以直接在人体内完成整个生命周期时,中间宿主的说法才第一次得到否定。
而为这场“豪饮”盛宴做出蛔虫生活史关键总结的是日本儿科医生浓野垂,他在1922年吞下大量虫卵,在煎熬50天后才服下打虫药,最终在粪便中发现了大量蛔虫幼虫。

微信截图_20210116110939.png

经过上面提到的以及没有提到的所有参与的科学家、学者近百年的研究和实验,我们终于得到蛔虫感染的完整结论:
蛔虫卵的胚胎细胞分裂发育成幼虫,经过蜕皮后成为感染期虫卵,这个过程不需要借助中间宿主。当人们误食了含有感染期虫卵的食物后,将它引入到人体小肠内,它们在此定居并孵出幼虫。然后在我们的身体内“为非作歹”,引发各种疾病。
而幼虫的行动轨迹在上文“食蛔英雄”的实验中已经讲了,下面用一张图来展示一下整个过程:

640.webp (1).jpg


幼虫经过肠壁侵入肠黏膜,进入淋巴腺和肠道静脉,经过肝脏、右心,到达肺部。
进入肺泡后经历2-3次蜕皮,沿着气管逆行至咽喉,再顺着消化道向下前行,最后回到小肠。
经过第四次蜕皮后,逐渐变成成虫。在肠道内雌雄虫完成交配,雌虫以每天24万个虫卵的速度不断在人体内繁殖。
幼虫在人体长达两个多月的“环游”过程中,对我们身体各器官会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比如器官穿孔、阻塞,甚至死亡。

微信截图_20210116110846.png

由于蛔虫病症表现并不明显,很容易和其他疾病混淆,因此做好预防尤为关键,这就要求我们平时要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
在蛔虫医学实验验证这方面,科学家们做出的贡献是巨大的。
他们明知其危险性却仍然坚持,“以身试虫”,甚至在产生各种不良症状时还强忍不适,坚持完成实验。 
最后让我们一起向这些参与蛔虫的“战斗”的英雄们致敬。


审核专家:武新胜,解放军第三七一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


文章首发自蝌蚪五线谱公众号(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主办)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