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多学科综合诊疗(MDT),是目前医学领域公认能有效提高恶性肿瘤诊疗效率的精准诊疗模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国内最早推行MDT的医院,如今MDT的理念与实践更是融入医院肿瘤诊疗的各个层面,强有力地支撑医院的国家癌症医学中心建设。在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到来之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携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15位多学科诊疗团队首席专家对话,见证来自肿瘤防治“国家队”和“领跑者”的使命与担当。
成立淋巴瘤专科,
为淋巴瘤患者划清治疗路径
从2005年洪小南教授牵头成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多学科综合治疗组,到2022年陶荣教授组建上海市首个淋巴瘤专科,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专科凭借其强大的多学科综合诊治与临床研究能力,实现了从治疗组到专科化发展的跨越。谈及淋巴瘤专科组建背景,陶荣教授表示,专科化发展是淋巴瘤诊疗水平提升的必经之路。
随着自媒体时代医疗信息的广泛传播,患者对专科化医疗服务的需求日益凸显。淋巴瘤作为一种复杂且亚型众多的疾病,患者迫切希望能找到具备专业诊疗能力的医生及科室。因此,成立淋巴瘤专科,不仅有助于患者快速获取专科诊治信息,还能提升患者对医疗服务的满意度。
作为造血系统肿瘤,淋巴瘤诊治具有高度的专业性和复杂性。随着医院诊疗水平的提高和患者数量的增加,原有的医疗组模式已难以满足淋巴瘤患者的需求,成立淋巴瘤专科成为医院专科化建设的必然选择。专科的成立不仅承载着专科发展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也组建了更全面的医疗团队,让各种亚型的淋巴瘤患者都能得到专业的诊治,从而扩大疾病诊疗的强度、深度和广度,提高诊治的规范化程度和整体诊治水平。
规范、创新、一站式
适应患者需求,实现专科快速发展
作为老牌肿瘤医院中较为年轻的一员,淋巴瘤专科如何满足患者需求、实现快速发展,是陶荣教授作为科室主任面临的第一个考验。在他的带领下,淋巴瘤专科以专注而卓越的态度,肩负为淋巴瘤患者提供科学规范的诊疗、前沿创新的治疗、全病程一站式诊疗的使命,用3年时间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除长三角地区外,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还接收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患者,相对紧张的医疗资源使得快速诊断和治疗成为患者就诊的首要需求。为减少患者等待时间,专科成立之初便梳理诊疗流程,建立了一条高效路径:患者在门诊完成检查和评估后,可迅速收入院接受治疗。淋巴瘤的化疗通常仅需住院1~2天即可完成一个治疗周期,随后根据患者情况评估下一步治疗方案。年轻且体能状态良好的患者,在首个疗程后可能分流至门诊或日间病房治疗;而对于年老体弱或需要住院观察的患者,则继续收入院治疗。此外,对于出现特殊并发症或感染的患者,专科利用医联体合作病房,满足其医疗需求,确保患者得到及时、充分的治疗。
陶荣教授表示,通过上述流程,科室实现了高速运转,在2023年仅有30个床位的情况下,就已收治超过1600例新诊断患者,规模和效率在国内首屈一指,解决了大部分患者的需求。
部分淋巴瘤患者面临复发难治的情况,对治疗需求更高。针对这一需求,专科团队迅速适应,于2022年建立了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病房,设立专门床位满足患者的移植和CAR-T治疗需求。目前,专科每年可进行约60例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和20至30例商业化CAR-T治疗,基本满足新诊断患者的候选治疗需求。
对于常规治疗失败的患者,团队也积极寻求新药治疗机会。自2022年起,团队梳理并引进了国际上正在开展的高价值、高科学价值和临床活性的临床试验项目,使患者能够优先获得临床试验机会,既改善了团队的面貌,也提振了患者信心。
在陶荣教授的带领下,淋巴瘤专科致力于为患者提供全病程一站式诊疗服务,覆盖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复发难治后的远期随访。患者来到淋巴瘤专科后,整个疾病的治疗过程均可在此完成,无需多方奔波。“All in one site”的诊疗理念为患者带来了极大便利和信心。诊疗效率的提升,也为临床试验的开展和诊疗路径的进一步优化提供了便利。在2024版NCCN T细胞淋巴瘤临床实践指南中,团队与多中心合作完成的一项关于采用低强度GELAD化疗方案与夹心式放疗治疗ⅠE/ⅡE期NK/T细胞淋巴瘤的研究被采用,作为一种优先推荐的联合治疗方案,为淋巴瘤患者的规范诊疗贡献了复肿经验。
以患者需求为驱动,以创新诊疗为引擎
在陶荣教授的带领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专科团队在淋巴瘤新技术及治疗新方法的探索上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与特色:以患者需求为导向,以多学科协作为支撑,以创新诊疗为突破,推动淋巴瘤领域的不断进步。
团队以多学科协作为框架,整合多个科室的专家资源,通过每周固定的多学科深度交流梳理不同淋巴瘤病例,针对不同阶段、不同患者、不同病种制定高价值的诊治方案。
在淋巴瘤的一线治疗中,陶荣教授始终强调规范诊疗的重要性,包括严格的诊断标准、全面的疾病评估,以及对患者治疗风险和病症风险的清晰了解。规范的一线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患者的整体预后,减少复发和难治病例的发生。
对于复发难治的患者,淋巴瘤专科在陶荣教授的带领下积极引进创新治疗方案,如传统的造血干细胞移植和CAR-T治疗等,并对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双抗等免疫治疗新进展保持开放态度,积极引入临床试验,为患者提供试验性治疗机会。此外,团队针对现有诊疗范围内的优化空间,积极参与并主动开展研究者发起的临床试验,探索更优诊疗路径。自2023年起,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专科在多项高价值临床试验中的患者入组数量均已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在淋巴瘤患者的长期随访方面,团队也积累了丰富经验。据单中心7000多例患者的5年随访数据显示,目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初治的弥漫大B和NK/T细胞淋巴瘤的长期生存已高于国际水平,霍奇金淋巴瘤和滤泡淋巴瘤患者的5年生存数据也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AI赋能,深化全程管理;
专业担当,强化人才梯队建设
展望未来,陶荣教授表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专科在近期及未来几年内需着力推进多项关键工作,在以下几方面重点发力:
今年起,专科将充分利用AI技术,深化患者的全病程管理。通过AI赋能,专科能够获取更全面、多维的患者数据,不仅限于院内治疗信息,更可追踪患者院外的生活状态及疾病转归。这一举措旨在让医生全面了解患者的疾病进程,而不仅限于治疗时的交流。AI技术的引入,将助力医生构建全景式的疾病管理视图,从而提供更加精准、个性化的医疗服务。
随着AI技术的普及和信息获取的便捷化,患者对专科医生的专业水平提出了更高要求。因此,深化人才梯队建设显得尤为关键。专科将致力于培养一支专注、专业、前沿的医生团队,提升医生的专业素养和疾病洞察力,建立合理的人才梯队,促进专业人才的持续成长与发展。
专科将继续保持对传统疾病的深入研究,特别是针对少见病、罕见病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病种,如EB病毒相关淋巴瘤等。由于这些疾病发病率低,分散在不同医疗中心,且缺乏大型临床研究及随机对照试验,其最佳诊疗路径尚不明确。作为大型医疗中心,专科将利用患者集中的优势,开展科学攻关,探索更有效的诊疗方案。这不仅对提升整体患者的治疗效果具有重大意义,也是专科团队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此外,专科将充分利用医院在病理诊断、分子病理平台、放疗及核医学等方面的深厚积累,整合多学科资源,对疑难病种展开攻坚克难工作。通过多学科团队的紧密协作,进一步提升在少见病、罕见病及中国特色病种领域的诊疗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全面、优质的医疗服务。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淋巴瘤多学科团队首席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科主任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
复旦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淋巴瘤多学科首席专家
复旦大学淋巴瘤诊治研究中心主任
上海市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淋巴瘤专委会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转化医学专委会常务委员
擅长淋巴瘤的诊治,对NK/T细胞淋巴瘤、外周T细胞淋巴瘤、高危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诊治有较为深入的研究
审阅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陶荣
整理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黄琳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