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肺癌专病中心通过多学科团队(MDT)协作模式,构建了肺癌全周期管理体系。本次访谈邀请三位核心专家做客样板间,展现其规范化诊疗与个体化治疗的实践经验。
刘安文教授(肿瘤内科):规范治疗与免疫创新并重
刘教授强调,专病中心整合放疗、化疗、影像及外科资源,形成“一体化诊治-康复”闭环。对于Ⅲ期不可手术患者,同步放化疗是标准方案;若患者不耐受,可采用序贯放化疗(先化疗后放疗)。基于PACIFIC系列研究,免疫治疗维持1-2年可使近40%患者达根治效果。对于Ⅳ期患者,放疗在姑息治疗中发挥关键作用:控制脑转移症状、缓解骨转移疼痛及解除静脉压迫,显著提高生活质量。
左敏静教授(影像科):影像技术赋能精准诊疗
左教授指出,影像科在MDT中承担疗效预测与病情监测职能。常规方法包括普放CT、核磁、PET-CT及PET-核磁,可评估骨转移、脑转移治疗反应。早期疗效预测方面,PET-CT的SUV值下降、磁共振ADC值升高等参数,与无进展生存期、总生存期密切相关,为治疗调整提供依据。她强调,影像与临床、病理等多学科数据交叉验证,是制定个体化方案的基础。
张小强教授(胸外科):新辅助治疗与外科技术协同突破
张教授表示,专病中心通过MDT模式实现“患者利益最大化”:胸外科与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等联合,对术前新辅助治疗(含靶向/免疫治疗)效果进行动态评估。新辅助治疗可缩小肿瘤负荷、创造手术条件,但有效病例的手术难度增加(如肺门阻断、血管重建)。团队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优化术式(如肺叶切除、袖式切除),平衡根治性与功能保留。他指出,外科技术已达瓶颈,精准治疗与多学科协作是提升远期预后的关键。
总结
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肺癌专病中心通过MDT模式,将规范治疗(同步放化疗、免疫维持)、精准影像评估及个体化外科技术深度融合,形成“诊断-治疗-康复”全流程管理体系。其经验表明,多学科协作与技术创新是提升肺癌患者生存率与生活质量的双重驱动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