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多学科综合诊疗(MDT),是目前医学领域公认能有效提高恶性肿瘤诊疗效率的精准诊疗模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国内最早推行MDT的医院,如今MDT的理念与实践更是融入医院肿瘤诊疗的各个层面,强有力地支撑医院的国家癌症医学中心建设。在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到来之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携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15位多学科诊疗团队首席专家对话,见证来自肿瘤防治“国家队”和“领跑者”的使命与担当。
接续奋进:
学科发展迈向新高度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多学科团队的发展历程,是一部接续奋进、不断攀登新高的奋斗史。这一学科的蓬勃发展,凝聚了几代专家的智慧和心血。
20世纪80年代,我国肿瘤外科先驱、著名肿瘤外科学家李月云教授远见卓识地在国内率先开设软组织肿瘤多学科门诊,这一开创性举措不仅填补了国内空白,更为学科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我们医院在软组织肿瘤诊疗领域的领先地位,正是源于历代专家的不懈努力和前瞻布局。"严望军教授深有感触地说。
2016年,为适应学科发展和国际交流需要,医院正式组建骨与软组织外科。这一战略性调整不仅提升了诊疗专业化水平,也促进了国内外学术交流,更便利了患者就医。经过八年建设,团队在医教研各方面取得突破性进展:手术量从最初的每年500余例跃升至2024年的近3000例,年门诊量达4万人次,住院量超3000例。
在教学科研方面,团队也实现了质的飞跃:从仅有1名硕士生导师发展到拥有2名博士生导师和4名硕士生导师的规模,每年稳定培养研究生;累计获得8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持续产出高水平SCI论文。"这些成果既提升了团队的学术影响力,也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有力支撑。"严望军教授强调。
如今,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多学科团队的诊疗特色主要集中在三大领域:骨肿瘤、软组织肿瘤以及恶性黑色素瘤等皮肤肿瘤。在骨肿瘤方面,团队不仅专注于相对少见的原发性骨肿瘤,还特别关注转移性骨肿瘤的诊疗,因为许多恶性肿瘤在治疗过程中可能发生骨转移。软组织肿瘤作为团队的传统优势领域,得益于医院在影像、病理、内科、放疗和外科等方面的强大支持,诊疗工作量占团队工作的一半左右。皮肤肿瘤方面,团队在外科治疗恶性黑色素瘤方面处于国内领先地位。“我们在恶性黑色素瘤的诊疗上,已经形成了从早期筛查到晚期治疗的完整体系。”严望军教授说,“这使得我们在单中心的外科治疗数量上处于国内领先地位。”
全程管理:
MDT重塑疾病管理体系
在骨与软组织肿瘤的诊疗过程中,疾病的复杂性和个体化差异对临床决策提出了极高要求。面对这一挑战,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骨与软组织肿瘤多学科团队通过整合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影像科、病理科、介入科等多学科优势,构建了一套贯穿患者全生命周期的精准诊疗体系,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和患者生存质量。
“MDT模式的核心在于打破学科壁垒,让不同领域的专家围绕同一患者展开深度协作,从而制定最优化的治疗方案。”严望军教授介绍道。团队依托规范化的诊疗流程,从术前精准评估、术中精细化切除到术后个体化康复及长期随访,确保患者在每一个关键节点都能获得最合理的干预措施。尤其对于晚期或疑难病例,MDT模式能够灵活调整治疗策略,在延长生存期的同时,最大程度保障患者的生活质量。
这一模式在脊柱转移癌的综合治疗中体现得尤为突出。严望军教授分享了一例典型病例:一位脊柱转移癌患者在MDT团队的协作下,影像科和病理科协助明确诊断,外科团队精准规划手术方案,术中实现肿瘤的切除和脊柱稳定性重建,术后迅速衔接放疗和系统性药物治疗,最终使患者在较短时间内恢复功能并重返正常生活。“这种无缝衔接的治疗模式,不仅提高了手术安全性,还大幅缩短了患者的康复周期,让患者真正受益于多学科协作的优势。”
严望军教授强调,MDT不仅是技术层面的整合,更是一种诊疗理念的革新。通过多学科常态化讨论,团队在临床决策中不断优化治疗策略,同时推动学科间的交叉融合与科研创新。未来,团队将进一步深化全程管理理念,探索精准医学与多学科协作的更优结合点,为患者提供更高效、更人性化的医疗服务。
双轮驱动:
内外兼修突破治疗瓶颈
作为临床罕见的肿瘤类型,骨与软组织肿瘤长期面临治疗手段有限、药物研发滞后的困境。严望军教授团队采取"外科技术革新+内科精准治疗"的双轮驱动策略,在多个关键领域实现突破。
在外科技术方面,团队始终走在创新前沿。"精准外科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严望军教授强调。团队率先将3D打印假体、术中导航等前沿技术应用于脊柱肿瘤手术,实现了肿瘤的精准切除和脊柱功能重建的完美平衡。这些技术创新不仅提高了手术安全性,更使原本被视为"手术禁区"的复杂病例获得根治机会。
与此同时,团队在精准治疗领域持续发力。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和靶向药物的涌现,团队建立了完善的分子诊断平台。"我们正逐步进入'量体裁衣'的精准治疗时代,"严望军教授介绍。在恶性黑色素瘤治疗中,团队通过基因检测锁定特定靶点,成功应用靶向药物使晚期患者的生存期获得显著延长。这些成功案例不仅为患者带来新希望,更指引着未来的研究方向。
临床导向:
团队协作攻克关键难题
"临床需求是推动学科发展的原动力。"严望军教授始终秉持这一理念。团队建立了一套"临床问题-科学研究-临床转化"的良性循环机制,在多个诊疗难点上取得突破。
针对骨与软组织肿瘤发病率低、研究难度大的特点,团队充分发挥中国人口基数优势,逐步积累病例资源,开展了一系列高质量临床研究。"虽然是小瘤种,但我们通过多中心协作,同样能产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成果。"严望军教授表示。近年来,团队在软组织肉瘤及恶性黑色素瘤综合治疗领域的研究成果多次亮相国际顶级学术会议,并在高水平期刊发表。
团队还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通过国际交流,我们能够及时掌握前沿动态,让患者同步受益于全球最新诊疗进展。"严望军教授说。这种开放合作的姿态,使团队始终站在学科发展的最前沿。
展望未来:
砥砺前行,再创辉煌
回顾团队的发展历程,严望军教授感慨道:“从最初的6人小组发展到如今16人的专业团队,我们已经成为国内骨与软组织肿瘤领域规模领先的诊疗队伍。”
展望未来,严望军教授表示,团队的发展将继续围绕几个关键方向展开。首先是夯实基础建设。团队对年轻医师的培养有着严格的标准体系,要求每位医生必须完成相关专科的轮转培训,扎实掌握常见病的诊疗规范和基础外科技术。“我们特别重视基本功的培养,这是医生成长的根基。”严望军教授强调。
其次是专科方向的精进发展,特别是专业人才的培养。科室会引导每位医生确立专业主攻方向。目前,在骨肿瘤、软组织肿瘤、恶性黑色素瘤三大优势领域,都已培养出在国内颇具影响力的专科人才。“我们非常重视个人进步与团队发展的契合,鼓励每位医生在细分领域深耕,形成自己的专业特色。”严望军教授表示。
此外,团队将继续推进诊疗技术创新,进一步提升治疗的精准性和安全性,并持续完善多学科诊疗模式,联合其他科室、团队和专家,开展更多联合治疗策略的研究,特别是在晚期患者的治疗中寻求突破。
严望军教授最后表示:“通过不断的努力和创新,我们期待在骨与软组织肿瘤治疗领域取得更多突破,为更多患者带来希望和新生。”团队将继续以患者为中心,以临床为导向,推动学科发展,为全球骨与软组织肿瘤患者带来更多福音。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骨与软组织肿瘤多学科团队首席专家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教授
骨软组织外科主任、骨软组织外科党支部书记、脊柱肿瘤诊疗中心主任
上海市抗癌协会肉瘤专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肉瘤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药教育协会骨与软组织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初级卫生保健基金会骨与软组织肿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骨科学分会委员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学分会委员
审阅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严望军
整理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胡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