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多学科综合诊疗(MDT),是目前医学领域公认能有效提高恶性肿瘤诊疗效率的精准诊疗模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国内最早推行MDT的医院,如今MDT的理念与实践更是融入医院肿瘤诊疗的各个层面,强有力地支撑医院的国家癌症医学中心建设。在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到来之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携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15位多学科诊疗团队首席专家对话,见证来自肿瘤防治“国家队”和“领跑者”的使命与担当。
自2005年担任“召集人”组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癌多学科诊疗团队以来,王亚农教授带领团队深耕二十载,通过系统性整合外科、内科、病理科、影像科、肿瘤研究所、组织样本库等科室资源,构建起覆盖肿瘤“诊断-治疗-研究”的协同创新体系,推动胃癌诊疗朝着提升患者生存率与优化生活质量的双重目标稳步迈进。
“团队成员均为各学科领域的中坚力量。”王亚农教授介绍,在日常诊疗实践中,尽管专科医生承担主要诊疗工作,但依托多学科协作机制,成功打破学科间的专业壁垒,助力全体成员形成综合治疗理念。针对不同患者的个体差异,团队能够精准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例如,部分患者需要优先接受药物治疗,而另一些患者则更适合先行外科手术,后续再结合化疗、放疗等手段,实现治疗方案的精准适配。”对于复杂疑难病例,团队建立了规范化的每周三多学科会诊制度,通过多学科专家集体研讨,结合精准影像分析与病理诊断,制定并实施个体化治疗方案,切实保障患者获得最佳诊疗效果。
临床研究亦是团队工作的重要着力点。在肿瘤研究领域不断拓展的当下,团队深刻认识到跨学科协同的重要性,积极推动多学科深度参与临床研究的全流程。从研究方案的设计论证、审核修订,到研究过程中的患者入组管理、问题处置,多学科协作机制贯穿始终,为临床研究的顺利开展提供坚实保障。目前,团队正在开展41项胃癌临床研究,其中18项为医院主导的多中心研究,将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前沿技术成果转化为临床实践,显著提升患者的治疗获益。
此外,王亚农教授和团队始终紧跟医学前沿,积极推动外科新技术与创新药物的临床应用,腔镜手术、机器人手术、内镜微创手术等先进技术已在临床实现常规化开展。在王亚农教授的引领下,团队的持续创新与不懈努力取得了丰硕成果,患者就诊量持续增长。以胃外科为例,2005年年手术量仅数百例,到2023年已增长至3000余例,2024年进一步攀升至3500多例,持续领跑上海地区,充分彰显了团队在胃癌诊疗领域的领先实力。
“团队自成立以来,始终致力于整合各学科优势资源,推动胃癌诊疗技术的创新与发展,以实现提升患者生存率和生活质量的双重目标。”在外科治疗层面,早期胃癌手术以开放术式为主,如今腔镜手术已成为主流术式之一。团队严格遵循临床指南,精准把握腔镜手术适应证。随着技术的成熟与临床经验的积累,腔镜手术的适用范围不断拓展,但团队仍保持严谨态度,对每一例手术进行严格评估。在术前,团队借助影像、病理学等手段,精准判断肿瘤分期、是否存在腹膜转移等情况,为制定个性化手术方案提供依据。近年来,团队腔镜手术占比持续攀升,从最初的约20%增长至去年的近50%,预计今年将达到60%甚至更高。此外,机器人手术量也呈显著增长趋势,尽管目前还未广泛使用,但其在复杂手术中的优势已逐步显现。
在肿瘤内科治疗方面,团队紧跟国际前沿研究成果,积极将免疫治疗、靶向治疗等创新疗法应用于临床实践。使患者能够及时接受最新、最有效的治疗,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
针对晚期胃癌,尤其是腹膜转移这一治疗难点,团队首先通过腹腔镜探查明确转移程度,随后开展热灌注化疗联合全身化疗,使部分患者的转移灶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消失,为后续外科手术创造条件。临床数据显示,该治疗模式显著延长了患者生存期,相比传统治疗方式,患者生存获益更为明显。
在提升患者生活质量方面,团队同样进行了诸多探索与实践。在外科手术环节,针对早期胃癌患者,开展保留幽门的胃癌切除术,最大程度保留患者胃部功能,术后患者生活质量近乎常人;对于近端胃癌切除术后常见的反流问题,团队采取多种防反流措施,有效减轻甚至消除患者术后反流症状,显著改善患者生活质量。
围手术期管理方面,通过术前营养支持、术后快速康复等一系列措施,帮助患者尽快恢复机体功能。在快速康复理念的指导下,胃癌患者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从以往的两周缩短至6~7天,极大地减轻了患者痛苦,提高了医疗效率。
经过多年努力,团队在胃癌治疗领域取得了显著成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癌患者的五年总体生存率已从过去的50%左右提升至60%~70%,早期胃癌治疗效果尤为突出。尽管如此,王亚农教授坦言,要实现肿瘤治疗的突破性进展,仍需在精准治疗、精准分型和个体化治疗等方面持续探索。未来,团队将继续深耕胃癌诊疗领域,以创新驱动发展,为提升胃癌患者的生存质量不懈努力。
在肿瘤治疗领域,精准治疗与个体化治疗已成为当下及未来发展的核心方向。通过充分整合并应用前沿研究成果,有望进一步提升患者的治疗效果。“然而,必须清醒认识到,尽管该领域的发展前景广阔,但若要实现肿瘤治疗的根本性突破,仍需要经历漫长的探索与积累过程。”王亚农教授强调。
聚焦胃癌治疗领域,当前存在多个备受关注的研究热点。其一,免疫治疗与靶向治疗继续受到广泛关注。随着药物研发技术的迅猛发展,众多新型药物不断涌现,大量相关临床研究正如火如荼开展。可以预见,在不久的将来,这些创新药物与治疗方案将为胃癌患者带来更多生存获益。其二,人工智能(AI)技术与医疗领域的融合创新日益深入。AI技术与医工交叉学科的发展,不仅在疾病诊断层面展现出巨大潜力,如在病理诊断和影像学诊断中,有效减轻了医生的工作负荷,提升了诊断效率与准确性;同时也为治疗方案的优化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可能。
此外,细胞免疫治疗与肿瘤疫苗研发同样值得高度关注。传统上,细胞免疫治疗主要应用于血液系统肿瘤,而如今,其在实体肿瘤治疗领域的研究已逐步展开。随着科研的不断推进,有望在该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为胃癌等实体肿瘤的治疗开辟新的路径。同时,在外科技术创新方面,腔镜技术、机器人手术等新型微创技术不断迭代升级,显著提升了手术的精准性与安全性。AI技术在外科手术规划、术中导航等环节的应用,也进一步推动了外科手术向智能化、精准化方向发展。这些技术的创新与应用,将持续优化胃癌患者的治疗体验与预后效果,成为未来胃癌治疗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胃癌多学科团队首席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胃外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中国抗癌协会第五、六届胃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胃肠肿瘤专业委员会顾问
胃癌多学科综合诊治团队(MDT)首席专家
审阅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王亚农
整理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桂晶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