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嵇庆海教授:破局头颈肿瘤诊疗,构建复肿多学科协作创新范式 | 聚学科之光,铸抗癌之盾

2025-04-23作者:CMT琳资讯
原创

嵇庆海.png

聚学科之光,铸抗癌之盾

多学科综合诊疗(MDT),是目前医学领域公认能有效提高恶性肿瘤诊疗效率的精准诊疗模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国内最早推行MDT的医院,如今MDT的理念与实践更是融入医院肿瘤诊疗的各个层面,强有力地支撑医院的国家癌症医学中心建设。在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到来之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携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15位多学科诊疗团队首席专家对话,见证来自肿瘤防治“国家队”和“领跑者”的使命与担当。


对话专家:嵇庆海教授


video


多学科协作为学科发展多重赋能


由于肿瘤疾病的复杂性,MDT模式在肿瘤学科的发展中显得尤为重要。MDT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发展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当时头颈外科王弘士教授、马东白教授和放疗科张有望教授开设了“头颈部肿瘤疑难病例讨论”,集聚上海头颈外科、颌面外科、放疗科、化疗科、病理科等科室力量,探索多学科综合诊疗模式。2005年,12个单病种MDT专业组的陆续成立促进了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多学科诊疗模式的进一步发展;到了2024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已经拥有15支单病种MDT团队,诊疗范围涵盖人体各个部位的恶性肿瘤。


嵇庆海教授表示,当今的MDT并非简单的疑难病例讨论,而是整合多学科专家资源,共同为患者制定系统化的全程治疗方案,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个体化、精准化诊疗,直接让患者受益。嵇庆海教授将MDT的核心要求总结为"三个固定":固定时间、固定地点、固定人员组成。缺乏这些要素的讨论往往具有临时性,难以形成持续性的协作机制,更无法长期维持,而成熟规范的MDT模式将为学科建设和发展带来多重价值。


其一,显著提升患者获益。在充分多学科讨论基础上制定的个体化治疗方案,能够预先规划不同治疗手段的介入时机与组合方式,形成完整治疗链。这不仅避免了患者在多学科间重复奔波,更通过精准治疗缩短了就诊周期。国内外权威肿瘤中心的实践数据表明,MDT模式在改善治疗效果、保护器官功能及提升生存质量方面展现出显著优势。


其二,有效推动临床试验开展。MDT讨论为临床试验提供了完整的病例资料和治疗方案评估,使入组流程更加高效,治疗方案的选择更具针对性。通过MDT机制形成的临床试验入组速度更快,治疗决策更精准,最终疗效亦更为显著。


其三,构建跨学科教育平台。在讨论过程中,不同学科的知识体系相互碰撞融合,例如头颈外科医生通过交流可深入了解放化疗最新进展及诊断技术的革新,这种跨学科对话有助于形成综合诊疗思维。对于年轻医生而言,MDT模式使其从职业初期便建立起多维治疗理念,对专业成长和知识储备具有深远意义。


MDT优势驱动头颈部肿瘤诊疗升级


嵇庆海教授表示,头颈部肿瘤因其解剖结构的复杂性和功能器官密集的特点,是最能体现MDT优势的学科之一。单一学科难以独立完成对此类肿瘤的全流程管理,通过多学科团队的参与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才能实现对患者的最佳照护。在嵇庆海教授的带领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甲状腺肿瘤多学科团队在多个疾病方向进行MDT策略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


01
口咽癌的精准分层治疗


随着基因检测技术的普及,口咽癌治疗已进入分子分型时代,特别是HPV感染状态(阳性/阴性)成为关键的治疗分水岭:对于HPV阳性患者,可尝试减少放疗剂量或缩小手术范围;而HPV阴性患者则需更积极的综合治疗。此外,嵇庆海教授表示,医院接诊的口咽癌患者常以颈部肿块为首发症状,伴隐匿性原发灶及广泛淋巴结转移,多学科团队通过内窥镜、影像学和病理检查,精准定位原发灶并评估转移范围,制定包含手术、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的综合方案,为患者带来了显著获益。


02
原发灶不明转移性癌的溯源诊疗


针对颈部转移性癌但原发灶隐匿的患者,多学科团队采用"三步走"策略:首先通过PET-CT、鼻咽镜、食管镜等全面检查寻找原发灶;若仍无法定位,则依据转移灶病理类型及免疫组化特征推断可能原发部位;最后对无法明确病因者,采用经验性综合治疗。该模式显著提高了原发灶检出率,并为后续治疗提供了科学依据。


03
晚期甲状腺癌的个体化治疗创新


甲状腺癌是我国的常见肿瘤,虽总体预后良好,但仍有部分复杂难治患者,如局部晚期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低分化癌、甲状腺未分化癌等,仍需多学科综合突破。嵇庆海教授表示,团队在晚期甲状腺癌的诊疗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每年接诊患者近万例,并在既往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基础上开设晚期甲状腺癌“一站式”多学科门诊,在提供当下最优诊疗方案的同时,为患者的就医流程提供了最大程度的便利。


据统计,依托头颈部肿瘤综合诊治团队强大的支撑,团队甲状腺癌超声诊断符合率达到90%以上,其中结合细胞病理、分子病理诊断符合率达到95%以上,先期明确的诊断奠定了甲状腺癌精准治疗的基础。2019年,医院对近10年诊治的26984例甲状腺癌患者的长期随访数据显示,5年生存率和10年生存率已经与目前国际顶级甲状腺癌诊治水平相当。


04
功能保全性治疗策略


为了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多学科团队力求在治疗肿瘤的同时最大限度保留器官功能。对于不可手术的晚期甲状腺癌患者,通过基因检测和新辅助靶免治疗,使部分不可手术的患者获得手术机会,生存结局大大改善。对于可手术的中晚期头颈肿瘤患者,团队摒弃单一手术的局限,通过多学科讨论探索新辅助化疗或免疫治疗缩瘤可能,实施保留喉功能或甲状腺的根治性手术。既往,甲状腺未分化癌的自然病程仅6-12个月,但是通过新辅助靶免治疗和术后放疗,实现病灶缩小后手术切除,显著改善了患者的3年生存,相关成果也获得了国际认可。此外,对于“小原发、大转移”的下咽癌患者,通过多学科评估,可以实现切除转移灶的同时保留器官功能,并辅以术后辅助化疗,也可显著提高生存质量。


05
临床试验转化与循证医学实践


嵇庆海教授表示,多学科协作平台也有效推动了临床试验的开展。在口咽癌领域,团队探索HPV阳性患者的放疗剂量优化方案;在甲状腺癌中,验证靶向药物对基因突变患者的疗效等。这些研究不仅为患者提供了前沿治疗机会,更将临床经验转化为国际认可的诊疗规范,让患者有机会获得最先进的治疗,促使医疗水准较快发展、赶超国际。


复肿模式引领诊疗创新与学科协同新范式


经过20年发展,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部肿瘤多学科协作模式已积累丰硕成果,不仅显著提升患者生存率和功能保护效果,更在科研创新层面取得突破,获得多项国家级、上海市科研基金支持,基础与临床研究产出俱佳。嵇庆海教授将团队多学科协作的核心价值和建设经验总结为以下三方面:


01
驱动学科发展与人才成长


嵇庆海教授表示,长期参与MDT的医生,通过跨领域协作的淬炼,临床诊疗能力与科研思维实现双重提升。这种多学科交叉训练模式,促使医生突破单一学科局限,在临床实践及临床转化研究中展现出更高水平的综合能力。


02
构建高效临床试验平台


目前,几乎所有参与MDT的头颈肿瘤患者均被纳入不同层级的临床试验。依托MDT体系,医院既能自主发起创新性临床试验,也能高效参与国际及国内多中心研究。这种患者集中管理模式有效避免了病例流失,确保了临床试验的入组效率与质量。通过二十年积累,相关研究成果已转化为国际指南的重要参考,显著提升了学科话语权。


03
塑造无私协作的MDT文化


嵇庆海教授强调,高质量的MDT运作需要主导医生具备全局观,摒弃学科本位思想,始终以患者利益为核心制定治疗方案。同时,团队配置也需要专业性与支持性并重:科研秘书与科研护士,承担病例资料整理、随访管理及数据统计分析等关键职能,为MDT提供持续性的数据支持;专职人员协助患者理解治疗流程,提升依从性,确保临床试验的顺利实施,优化患者体验;医生、辅助科室及科研支持人员形成紧密协作网络,多角色协同,共同维系MDT的高效运转。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甲状腺/头颈部肿瘤多学科团队通过二十年实践,不仅建立了成熟的跨学科协作机制,更在人才培养、科研创新及患者服务领域树立了典范。团队经验表明,唯有整合多学科智慧、构建无私协作的文化,方能在复杂肿瘤治疗中实现突破,最终惠及广大患者。


专家简介


嵇庆海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头颈/甲状腺肿瘤多学科团队首席专家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

从事头颈部肿瘤外科33年,重点从事甲状腺癌、喉癌、下咽癌及舌癌的临床及基础研究。


2002年在国内率先提出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概念,主持国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四项,主持上海市科委重大项目、上海市基础研究重大项目及上海市重中之重项目多项,引领着我国甲状腺乳头状癌的研究方向;2012年提出甲状腺乳头状微癌的诊治规范,这一成果被国际顶级内分泌杂志J Clin Endocrinl Metab刊发,获得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认可;在头颈部肿瘤外科技术方面,更是获得全世界同仁的一致肯定,2006年,应佛罗伦萨大学附属医院外科教授Billioti邀请于意大利罗马进行甲状腺癌手术演示,受到与会国际同仁高度赞赏,被授予意大利内分泌外科协会荣誉会员称号;2011年在全国十五个主要城市进行甲状腺乳头状癌颈清扫手术卫星直播,为我国甲状腺癌颈清扫术的全国推广工作做出了重大贡献。目前,致力于甲状腺乳头状癌诊疗标准的制定及甲状腺外科医师的规范化培养,2015年起在全国范围内巡回演讲推广甲状腺癌的规范化诊治工作,为我国甲状腺癌治疗的标准化及甲状腺外科医师培养的专科化起了重要推动作用。

微信图片_20250422130413.png


审阅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嵇庆海

整理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黄琳琳


END


www.alltoall.net_星标动画-3-_9GL2fxFbtX.gif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