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曹依群教授:神经肿瘤创新实践与多学科诊疗的十年探索 | 聚学科之光,铸抗癌之盾

2025-04-21作者:CMT琳资讯
原创

曹依群.png

聚学科之光,铸抗癌之盾

多学科综合诊疗(MDT),是目前医学领域公认能有效提高恶性肿瘤诊疗效率的精准诊疗模式。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是国内最早推行MDT的医院,如今MDT的理念与实践更是融入医院肿瘤诊疗的各个层面,强有力地支撑医院的国家癌症医学中心建设。在2025年全国肿瘤防治宣传周到来之际,中国医学论坛报社携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与15位多学科诊疗团队首席专家对话,见证来自肿瘤防治“国家队”和“领跑者”的使命与担当。


对话专家:曹依群教授


video



在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这所拥有悠久历史的肿瘤专科医院里,神经肿瘤团队是一个年轻而充满活力的存在。作为医院外科系统中最年轻的学科,这支团队从无到有,仅用不到十年时间,就打造出了一套以多学科诊疗为特色、以精准医疗为核心的神经肿瘤诊疗体系,成为国内该领域不可忽视的一支新生力量。这是一段充满挑战与希望的拓荒之旅,也是一段不断探索与创新的奋斗故事。


拓荒:点亮希望之灯


十年前,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神经外科还是一片空白。在筹建神经外科时,质疑声远比支持声更响亮。“肿瘤专科医院做神经外科?”“神经肿瘤能有多少患者?”面对这些疑问,曹依群教授却笃定地迈出了第一步。


科室刚成立时,只有三名医生,所有日常工作都需要亲力亲为。最困难的是,神经外科与其他科室的通用性不高,从设备、器械到流程,都没有现成的规范可以参照。病历模板、书写规范,一切都要从零开始。曹依群教授回忆道:“那时候,手术做到很晚是常有的事。”作为团队的领头人,他不仅承担着繁重的临床工作,还要抽出时间进行科研和教学。为了保证手术效果和患者安全,需要经常安排医生轮流值班,在病房一住就是一个星期,管理所有病床,就这样坚持了整整一年半。


“作为一个年轻的团队,我们一直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曹依群说。这种脚踏实地的探索,让团队逐渐找到发展方向。团队从原发性神经肿瘤的基础治疗开始,逐步向单病种精细化、个性化、规范化方向发展。从成立专门的胶质瘤团队、执行标准化诊疗流程开始,在两年时间里,相继成立颅脑肿瘤、脊髓脊柱、神经内镜、综合诊疗等亚专科。团队人才不断扩充,科室手术量也逐年翻倍,神经肿瘤团队走上正轨,逐渐成熟。


融合:积众学科之力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作为全国知名的肿瘤专科医院,每年接收大量晚期癌症患者,其中许多患者因肿瘤转移到神经系统而需要神经外科的治疗。以往,恶性肿瘤转移到脑内,尤其是多发性转移,通常被认为不适合手术治疗。然而,在曹依群教授的带领下,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团队不断探索创新,采用精准微创的手术方式,成功实现了多个脑转移瘤的定点清除。这种手术方式对患者的影响非常小,不仅挽救了许多急危重症患者的生命,还为后续的抗肿瘤治疗打下了良好基础。


“我们发现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这种综合诊疗模式,尤其是在继发性神经肿瘤的治疗中,多学科诊疗模式至关重要。”曹依群教授介绍。基于此,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建立了肺癌脑转移多学科团队,希望通过多学科协作,为肺癌脑转移患者提供有序、序贯、个性化的治疗方案。这种方案不仅包括精准微创的神经外科手术,还涵盖内科辅助化疗、影像和病理诊断、放疗等各个环节。许多晚期肺癌脑转移患者因此得到了有效治疗,显著提升了治疗效果。


曹依群教授以一位肺癌脑膜转移患者的诊治流程为例,详细说明了多学科诊疗的思路。这位患者被确诊为非小细胞肺癌脑膜转移伴颅内高压,在经过包括放疗、肿瘤内科、影像科在内的肺癌脑转移多学科团队专家讨论后,制定了“两条腿走路”的综合治疗策略:一方面先行神经外科手术降颅压,另一方面针对非小细胞肺癌导致的颅内肿瘤和全身转移进行精准控制。曹依群带领的神经外科团队采用脑室Ommaya囊植入术的序贯脑室内化疗替代腰穿鞘内化疗,减轻患者痛苦的同时,也提高了患者对于化疗的依从性。这位患者在治疗后的生存期已超过四年,远超文献报道肺癌脑膜转移患者仅为4-9个月的中位生存时间。


“通过神经外科手术的介入,让一些全身系统性治疗无效的患者能够得到好的治疗效果,这也是让我们能够继续朝这种亚专科方向走下去的很好的动力。”曹依群教授如是说。通过整合外科治疗与其他专业的优势,团队不断完善诊疗流程,展现了微创、精准、规范、序贯的综合治疗优势,为患者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创新:探前行之路


曹依群教授表示,近年来,随着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神经肿瘤的治疗手段也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从20世纪90年代的传统开颅手术,到2000年左右进入显微外科时代,再到2010年后逐步引入导航设备,团队与时俱进,将精准外科的理念深度融入神经肿瘤治疗的全过程。结合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肿瘤专科优势,团队不仅将精准微创技术应用于原发神经系统肿瘤的治疗,还成功拓展到恶性肿瘤脑转移的治疗领域。经过十年的不懈探索,团队形成了鲜明的技术特色,精准微创已成为其核心优势。


在手术技术上,团队不断突破。从传统的显微镜手术,到如今的内镜治疗和机器人辅助治疗,团队始终走在技术前沿。近期,团队成立了鼻颅底肿瘤多学科门诊,专注于垂体瘤和鼻颅底恶性肿瘤的治疗,依托内镜技术,攻克了许多传统手术难以触及的肿瘤。此外,团队还开创了脑室内化疗等一系列新技术,在不同类型的神经肿瘤治疗中取得了显著成效。


此外,随着分子病理学的发展,肿瘤治疗逐渐进入分子治疗时代,靶向治疗和免疫治疗等新兴疗法不断涌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团队尝试整合了靶向治疗、免疫治疗和鞘内化疗等多种手段,并通过开展临床研究,为患者提供了全新的诊疗方案。“这些创新疗法不仅在疾病控制上带来改善,同时也给了患者心理上极大的支持,为过去被认为是绝症的患者带来了希望,这也是我们一直在努力的方向。”曹依群教授说。


曹依群教授认为,人工智能的兴起也为神经肿瘤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最近将DeepSeek人工智能模型接入了医院诊疗系统,“AI技术可以深度融入诊疗流程、术后数据分析以及科研工作中。不仅让我们的工作变得更加高效,还提升了科研的产出和质量,帮助我们在神经肿瘤的治疗和研究中取得更大的突破。”除了AI的助力,曹依群还表示,团队将继续在肿瘤分子治疗上探索,着手研究原发和继发神经肿瘤的分子机制,并努力将这些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开发出更多适合患者的、更有效的治疗方法,从而提高神经肿瘤的治疗效果。


专家简介


曹依群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神经肿瘤首席专家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外科主任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神经肿瘤 首席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上海市抗癌协会理事

第一届上海市抗癌协会脑转移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神经外科学分会脊柱脊髓病学组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胶质瘤专业委员会胶质瘤MDT及综合治疗学组委员

中国脑转移瘤多学科诊疗疗协作组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神经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抗衰老促进协会神经外科专业委员会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脊髓脊柱专业委员会委员


曹.png


审阅 |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曹依群

整理 |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胡岳


END


www.alltoall.net_星标动画-3-_9GL2fxFbtX.gif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