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秦茵茵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撰稿
摘要: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炎症性气道疾病,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近年来,随着医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在支气管哮喘的诊断、治疗和管理方面取得了诸多创新成果。本文对支气管哮喘领域的创新进展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实践和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支气管哮喘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传统的治疗和管理模式虽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病情,但仍有部分患者症状控制不佳。创新在改善哮喘患者预后、提高生活质量方面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
FeNO 作为一种无创性生物标志物,在评估气道炎症方面具有重要价值。其水平与嗜酸性粒细胞性气道炎症密切相关,可指导哮喘的诊断、病情监测及治疗方案调整。例如,在初诊患者中,较高的 FeNO 水平有助于判断哮喘的可能性,在治疗过程中,FeNO 的变化可反映抗炎治疗的效果。
2.其他生物标志物
除 FeNO 外,血清骨膜蛋白、尿白三烯等生物标志物也逐渐受到关注。骨膜蛋白与气道重塑相关,可作为预测哮喘严重程度及预后的潜在指标。尿白三烯水平可反映白三烯通路的激活,有助于评估哮喘患者对白三烯调节剂的治疗反应。
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和磁共振成像(MRI)等分子影像学技术在哮喘诊断中的应用逐渐增多。PET 可通过标记特定的分子探针,如 18F - 氟脱氧葡萄糖(18F - FDG),检测气道炎症细胞的代谢活性,有助于早期发现哮喘患者气道的细微炎症变化。MRI 则可用于评估气道结构和功能,如气道壁厚度、气道重塑等,为哮喘的诊断和病情评估提供更全面的信息。
2.人工智能辅助诊断
人工智能(AI)技术在哮喘诊断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通过对大量临床数据(包括症状、肺功能检查结果、影像学资料等)的学习和分析,AI 模型能够快速、准确地辅助诊断哮喘,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例如,深度学习算法可对胸部 X 光或 CT 图像进行分析,识别哮喘相关的特征性表现,有助于早期诊断和鉴别诊断。
1.奥马珠单抗(Omalizumab):作为一种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奥马珠单抗能够精准地靶向结合游离在血液中的 IgE 抗体。IgE 在过敏性哮喘的发病机制中扮演着关键角色,它一旦与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高亲和力受体 FcεRI 相结合,就会促使这些细胞释放如组胺、白三烯等多种强效炎症介质,进而引发气道的强烈炎症反应与痉挛。奥马珠单抗通过阻断这一关键环节,有效减少了炎症介质的释放。临床研究表明,对于中重度过敏性哮喘患者,规律使用奥马珠单抗治疗,可显著降低哮喘急性发作频率,患者因哮喘发作而急诊就医或住院的次数明显减少,同时在日常活动能力、睡眠质量等方面均有显著改善,极大地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2.美泊利单抗(Mepolizumab)、瑞利珠单抗(Reslizumab)和贝那利珠单抗(Benralizumab)**:这三种药物虽然作用靶点有所不同,但都聚焦于白细胞介素 - 5(IL - 5)相关信号通路。IL - 5 是嗜酸性粒细胞生长、存活、活化以及募集到气道的关键细胞因子,在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的气道炎症中起核心驱动作用。美泊利单抗直接靶向 IL - 5,阻断其与受体的结合;瑞利珠单抗同样作用于 IL - 5,阻止其生物学效应的发挥;贝那利珠单抗则靶向 IL - 5 受体 α 亚基,不仅能阻断 IL - 5 信号,还能通过抗体依赖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DCC)直接杀伤嗜酸性粒细胞。大量临床试验证实,对于嗜酸性粒细胞性哮喘患者,使用这些药物治疗后,患者体内嗜酸性粒细胞数量显著下降,哮喘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肺功能指标如 FEV1(第一秒用力呼气容积)等得到显著改善,患者呼吸更加顺畅,日常活动受限程度减轻。
3.其他新型药物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以鲁索替尼(Ruxolitinib)为代表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是抑制 Janus 激酶(JAK)信号通路。JAK - STAT 信号通路在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以及细胞因子的信号传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哮喘患者体内,异常激活的 JAK 信号通路会导致免疫细胞功能失调,过度释放炎症因子,进而加重气道炎症。鲁索替尼通过抑制 JAK 激酶活性,调节免疫细胞功能,减少炎症因子的产生与释放,从而减轻气道炎症。目前,在一些早期研究及小规模临床试验中,鲁索替尼已显示出对哮喘治疗的潜在益处,患者的气道炎症指标有所改善,但由于样本量有限、研究时间较短等因素,仍需更多大规模、多中心、长期的临床试验进一步验证其疗效与安全性,明确其在哮喘治疗中的最佳用药方案与适用人群。
磷酸二酯酶 4(PDE4)抑制剂:罗氟司特(Roflumilast)是一种选择性的 PDE4 抑制剂。PDE4 在细胞内负责降解环磷酸腺苷(cAMP),而 cAMP 是细胞内重要的第二信使,具有广泛的抗炎作用。罗氟司特通过抑制 PDE4 的活性,使得细胞内 cAMP 水平升高,进而抑制炎症细胞如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等的活化与炎症介质的释放,发挥抗炎作用。在伴有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哮喘患者中,由于这类患者气道炎症更为复杂且严重,罗氟司特的应用具有独特优势。临床研究发现,使用罗氟司特治疗后,患者肺功能如 FEV1 等指标有所提升,急性加重次数明显减少,患者呼吸困难症状缓解,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
BT 是一种通过支气管镜将射频能量传递到气道壁,使气道平滑肌凝固、减少平滑肌数量,从而降低气道收缩能力的治疗方法。主要用于重度持续性哮喘患者,可显著减少哮喘急性发作次数,改善患者生活质量。但该技术有一定的操作风险,需要严格掌握适应证。
2.干细胞治疗
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的能力,在哮喘治疗中展现出潜在的应用前景。间充质干细胞(MSC)可通过免疫调节作用,抑制炎症细胞的活化和炎症因子的释放,减轻气道炎症和气道重塑。动物实验和初步临床试验表明,MSC 治疗可能改善哮喘患者的肺功能和症状,但仍处于研究阶段,需要进一步探索最佳治疗方案和安全性。
通过便携式肺功能仪与移动应用程序的无缝连接,患者能够便捷地在家中自行开展肺功能监测。只需简单操作,仪器便可精准采集患者的肺功能数据,包括肺活量、呼气流量峰值等关键指标。这些数据会借助移动网络,以近乎实时的速度传输至医生端的专业平台。医生依据这些动态、准确的数据,能够及时洞察患者的肺功能变化趋势,进而迅速调整治疗方案,实现哮喘的高效远程管理。这种创新模式有效提升了患者的依从性,让患者在熟悉的居家环境中轻松完成监测,无需频繁前往医院。同时,能够敏锐捕捉病情早期细微变化,提前介入干预,大大减少了不必要的门诊就诊次数,优化了医疗资源的分配。
2.移动健康应用
众多移动健康应用程序可帮助患者记录哮喘症状、用药情况、环境因素等信息,并提供个性化的哮喘管理建议。一些应用还具备提醒患者按时用药、定期复诊等功能,有助于提高患者自我管理能力。例如,通过分析患者输入的数据,应用程序可预测哮喘发作风险,并提前发出预警,指导患者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哮喘作为一种复杂的慢性疾病,其管理范畴广泛,深度交织着呼吸内科、变态反应科、儿科、护理等多个学科的专业力量。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巧妙地整合各学科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为患者量身定制全面且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呼吸内科医生凭借深厚的专业知识,主导哮喘的精准诊断,依据患者病情精细调整药物治疗方案,把控治疗的核心方向。变态反应科医生则专注于抽丝剥茧,借助专业检测手段查找过敏原,精心制定脱敏治疗方案,从根源上为患者缓解病痛。面对儿童哮喘患者,儿科医生深谙儿童生理、心理特点,在治疗中精准权衡药物剂量,结合儿童成长特性进行管理,保障治疗的有效性与安全性。护理人员在整个治疗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开展系统的健康教育,向患者普及哮喘防治知识,提升患者自我管理能力,同时给予患者贴心的心理支持,缓解患者因疾病产生的焦虑、恐惧等负面情绪。这种多学科协同合作的模式,环环相扣、相辅相成,极大地提升了哮喘治疗效果,显著改善了患者的生活质量,助力患者重归正常生活。
支气管哮喘领域在诊断、治疗和管理方面取得了显著的创新进展。生物标志物和新型诊断技术的应用提高了哮喘诊断的准确性和早期诊断率;新型药物和非药物治疗方法为哮喘患者提供了更多的治疗选择,尤其是对于难治性哮喘患者;远程医疗、移动健康应用和多学科协作管理模式等创新管理手段,有助于提高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和治疗依从性,改善哮喘的整体管理效果。然而,仍有许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研究和解决,如新型治疗方法的长期安全性和有效性、如何优化创新管理模式以覆盖更广泛的患者群体等。未来,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创新,支气管哮喘的防治水平有望进一步提高,为广大哮喘患者带来更多的福祉。
[1]冯晓凯.我国支气管哮喘患病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的流行病学调查[D].北京协和医学院,2014.
[2]支气管哮喘防治指南(支气管哮喘的定义、诊断、治疗、疗效判断标准及教育和管理方案)[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05):3-9.
[3]黄少丹,钟南山.咳嗽变异型哮喘的支气管炎症及变态反应特征[J].中华结核和呼吸杂志,1997,(05):25-28.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