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医媒携手,开辟学术交流新路径!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内分泌学科编委会工作会议顺利召开

2024-06-03作者:论坛报苌田田资讯
原创


2024年5月31日,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内分泌学科编委会工作会议在上海顺利召开。来自全国各地内分泌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和学科主任齐聚一堂,群策群力,积极贡献各自的宝贵经验和智慧,致力于推动内分泌学科的蓬勃发展。




编委会工作会议现场




群英荟萃,阵容强大



内分泌学科编委会顾问、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宁光院士,内分泌学科编委会主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王卫庆教授,编委会副主编、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瑞金医院刘建民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谷卫教授亲临会议现场指导工作。


同时,出席本次会议的编委有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毕艳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毕宇芳教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陈丽教授、复旦大学郭非凡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洪洁教授、空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姬秋和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李玲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李延兵教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刘礼斌教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麻静教授、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王育璠教授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单忠艳教授中部战区总医院向光大教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肖海鹏教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周嘉强教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朱大龙教授(注:编委名单按姓氏拼音排序)


此外,参与本次会议的嘉宾还有中国医学论坛报社郑桂香副总编和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学术传播中心一部主编李妍


参会嘉宾(左起:朱大龙教授、王卫庆教授、宁光院士、郑桂香副总编、肖海鹏教授




促进医媒深度融合,开辟学术交流新路径



郑桂香副总编致辞


会议伊始,郑桂香副总编详细介绍了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内分泌学科编委会的成立初衷和未来愿景。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内分泌学科编委会成立于2024年2月5日,邀请到宁光院士担任顾问、王卫庆教授担任主编,来自全国各地内分泌领域数十位专家、学术带头人、学科主任担任副主编或编委,旨在通过强强联手,借力助力合力,实现发展共赢。


事实上,《中国医学论坛报》自1983年诞生之初,便得到了内分泌领域先驱陈家伦、史轶蘩、许曼音等前辈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近年来我国内分泌学科飞速发展,诊疗技术日新月异,特别是新一代内分泌人迅速崛起,显示了中国内分泌专家的高水平、硬实力。



希望通过与中国内分泌领域精英的合作,将我国内分泌学界的高水平、硬实力,通过媒体赋能外化为医学领域的学术影响力,发出中国内分泌好声音;同时在顾问、主编、副主编和各位编委的带领下,通过全媒体平台,开展项目活动,优化内容输出,提升我国内分泌医务工作者的规范化意识,提高临床诊疗能力,助力健康中国。



郑桂香副总编最后表示,报社将继续发挥医学媒体“国家队”的使命,与各位专家同心协力,共谋发展,同献良策,唱响中国内分泌好声音。


宁光院士致辞


宁光院士立足于学科发展,前瞻性地提出了开辟学术交流新路径、提升学科整体影响力是内分泌代谢领域所面临的重要挑战。针对此议题,宁光院士分享了以下三条独到见解。


第一,借助全媒体平台,为学术交流注入新活力。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兼具传统纸媒与新媒体的优势与特色,打破了学术交流的地域限制,有利于提高交流效率、丰富交流形式、促进知识共享和跨学科交流,这无疑为内分泌代谢领域的学术交流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力量。


第二,聚焦疑难病例,为学科专业特色寻求突破口。关于疑难病例的讨论是内分泌代谢领域学术交流的重要角度。在《中国医学论坛报》刊登疑难病例的诊治过程,鼓励广大医生参与公开点评和讨论,可以及时发现并有效弥补临床中非常重要但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再进一步,通过对疑难病例的学习和讨论,挖掘其背后的学术研究价值,真正把学问做好,做出专业特色,才能不断提升内分泌代谢专业在医学领域的影响力。


第三,促进医媒合作,传播中国内分泌代谢最强音。通过合作专题、举办总结讨论会等形式,加强《中国医学论坛报》与医学期刊和临床医生之间的交流,促进医媒深度融合与相互学习。定期在《中国医学论坛报》发布内分泌代谢领域专家的学术成果和临床经验,邀请内分泌代谢领域专家解读国外先进的理念和优质杂志的学术内容,传递好中国内分泌代谢医生的声音!


两位领导发表精彩致辞后,郑桂香副总编代表中国医学论坛报社为内分泌学科编委会顾问宁光院士、主编王卫庆教授颁发聘书。








随后,由宁光院士和郑桂香副总编为内分泌学科编委会副主编刘建民教授、谷卫教授颁发聘书。





接下来,宁光院士和郑桂香副总编向内分泌学科编委会编委朱大龙教授、肖海鹏教授颁发聘书。





最后,由宁光院士、王卫庆教授、朱大龙教授、肖海鹏教授共同为内分泌学科编委会的编委颁发聘书。







集思广益,建言献策

探索内分泌学科编委会工作新路径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学术传播中心一部主编李妍详细介绍了学术传播中心的战略定位以及“疑难病例-诊疗提升”专栏的开设和执行事宜。


李妍主编介绍专栏开设规划


学术传播中心的工作可以用“顶天”和“立地”两个词语概括:“顶天”旨在通过前沿引领、主题宣传等多元化途径拓宽临床医生视野“立地”更侧重于临床医生的实际需求,通过举办“跟着‘国家队’学”系列活动,逐步提高我国基层内分泌科医生的规范化诊疗意识,助力临床实践。内分泌学科编委会成立后的首要工作——开设“疑难病例-诊疗提升”专栏,就属于“跟着‘国家队’学常见疾病诊疗”的病例板块。


解决内分泌领域疑难病例的问题,对于提高医生的专业水平、推动医学科学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而病例展示与点评这种模式,不仅可以直观展示科室特色与优势,还能有效帮助医生从临床实践中快速进步,提升其对复杂、疑难病例的综合诊治能力。而且临床病例也是报社一直以来备受读者喜爱的栏目,因此,“疑难病例—诊疗提升”专栏应运而生。


该专栏分为【疑难病例】和【诊疗提升】两部分,前者主要用于展示疑难病例的接诊、检查及诊疗过程,重点指出关键临床问题的处理;后者主要是针对当期疑难病例的诊治思路进行点评,并对相关诊疗知识进行补充、拓展,从而促进临床医生对复杂内分泌疾病的综合诊疗水平不断提升。本专栏立足于真实、完整、具有代表性的疑难病例,希望通过“专家点评-读者反馈”的正向互动模式,为广大内分泌科医生打造一个高质量、有特色、有活力的学习平台。


接下来,副主编刘建民教授对专栏的开设发表了精彩讲话,强调了病例投稿与发布的注意事项,并正式向各位编委发出了病例投稿邀请。


刘建民教授向编委发出投稿邀请


随后,肖海鹏教授和朱大龙教授就“疑难病例-诊疗提升”专栏开设事宜,贡献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肖海鹏教授

肖海鹏教授表示,在专栏创建之初,首先要精准定位受众,推出读者真正感兴趣的学术内容。其次,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平台,专注于内分泌领域的疑难病例解析和知识传播,通过这种深入浅出的方式,不仅可以培养本科医学生对内分泌专业的兴趣,也能为内分泌专业的规范化培训奠定坚实基础。同时,肖教授建议在病例的展示形式和内容主题方面有所创新,以满足不同的读者需求,产出有专业深度、前沿视角的高质量专栏。


朱大龙教授

朱大龙教授表示,对于同一疑难病例的诊治,不同专家、不同医生的思路可能并不相同,点评也会有所差异,所以“疑难病例-诊疗提升”这种互动形式的创新传播模式值得深入探索。朱教授建议,在针对疑难病例的点评中,可以结合学术科研的内容,加深读者对疾病发展或治疗机制的理解。同时,还可以尝试在病例分析中融入最新的医学指南和(或)共识,相信这对于培养年轻医生的临床实践能力,提升其对复杂病例的处理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王卫庆教授总结


最后,王卫庆教授对本次工作会议进行了总结。她强调,“疑难病例-诊疗提升”专栏的设立,是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内分泌学科编委会迈出的第一步,也是重要一步。未来,编委会将陆续成立包括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症以及垂体、肾上腺疾病等在内的系列学术专区,旨在依托中国医学论坛报社全媒体平台的丰富资源和优势,打造出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内分泌学科知识库,以满足广大读者在学术研究和临床实践中的多元化需求。这不仅为内分泌领域的同仁们提供了一个深入交流、共同进步的宝贵平台,更期望通过编委们的共同努力,为患者提供更为精准的就医指导,守护他们的健康与福祉!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 张苗苗 报道


END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