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乙肝“大三阳”三个月转阴?--这几点干货你必须了解一下

2020-08-13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乙型肝炎

众所周知,曾经我国的乙肝感染率非常高,但自从2005年3月24日,我国颁布了第434号国务院令并公布了《疫苗流通和预防接种管内理条例》,要求对全国所有新生儿实行乙肝疫苗的免费接种,我国的乙肝感染率在逐年下降。


然而,依旧有许多老百姓闻“(乙)肝”丧胆,甚至不敢与乙肝病毒感染者交谈、同桌吃饭等。那些不幸感染了乙肝病毒的患者也忧心忡忡……害怕的本质源于未知,老百姓对乙肝的认识程度不够,预防与治疗知识普及率不足,自然对其“畏而远之”。

今天小编就以一例急性乙肝的康复史说起,带大家进一步了解乙肝。

病例分析

2019年9月10日,患者罗XX,30岁男性,因“口苦、尿黄一周、身目黄染2天”就诊于我院感染科。

检查结果:
HBV-DNA浓度为4.29X10
4 IU/mL;
乙肝表面抗原>250;
肝功能检测结果异常升高,提示乙肝病毒感染与肝功能异常;
自身免疫性肝病抗体、甲肝/戊肝/丙肝病毒抗体均为阴性。

生化/免疫结果:

image.png

乙肝DNA结果:

image.png

2019年9月11日,经入院查体、辅助检查与主任医师查房,诊断罗XX为急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与肝功能不全(有肝衰竭风险),予以抗病毒、退黄、护肝等治疗,治疗过程中监测肝功能、乙肝病毒血清学指标等。经治疗后,复查肝功能较前好转,9月16日予办理出院,门诊随诊。

10月9日、11月22日、12月2日、12月18日,该患者随访复诊,复查肝功能、乙肝DNA与乙肝血清学标志物,结果如下:

患者肝功能结果动态分析图:

image.png

复查乙肝DNA结果:

image.png

该大三阳乙肝患者(肝功能不全,伴有肝衰竭风险)在我院经过三个多月的抗病毒与护肝治疗,肝功能恢复正常,乙肝DNA与乙肝表面抗原均转为阴性,且到目前为止,未发现反复情况。

如今针对乙肝的治疗措施与治疗药物已较为成熟,临床上该类型的康复病例不胜枚举。急性乙肝患者经过规范化治疗后,绝大部分都可以治愈,只有极少数患者会转为慢性乙肝或发展为肝衰竭后死亡。就目前来说,慢性乙肝是最好治疗的慢性病,没有之一。

治疗慢性乙肝的目标是:最大限度地长期抑制或清除病毒,延缓和减少肝脏失代偿、肝硬化、肝癌及其并发症的发生,从而改善生活质量和延长存活时间。所以,对于慢性乙肝患者而言,抗病毒治疗是关键,只要有适应症且条件允许,就应该遵从医嘱和主动配合,进行规范化的抗病毒治疗,往往能达到显著的治疗效果。

乙肝知识干货

●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乙肝患者

对于“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与“乙肝患者”,大家可能会有这样一个疑问:

感染乙肝病毒就一定会得乙肝吗?

答案是否定的,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乙肝患者。


对感染者而言,当病毒在肝脏中复制活跃,导致肝功能受损的情况下,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才会定义为乙肝患者,这个时候就需要结合病情进行治疗。

而对普遍大众而言,需要清楚地知道:只要感染了乙肝病毒,不管是携带者还是乙肝患者,都存在一定的传染风险。

乙型肝炎分为急性与慢性,感染乙肝病毒发展为慢性乙肝的主要因素是年龄与免疫力。

在母体子宫内或新生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发展为慢性乙肝病毒携带者几率较高(>90%),随着年龄的增长,该比率逐渐下降。成年后,大多数注射过乙肝疫苗的人都已具备免疫力,即使感染也能够清除乙肝病毒或只表现为急性肝炎,约有2-6%免疫力低下者才会转为慢性乙肝。

所以,诊断为“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的患者们不必过于忧心,需定期(半年或一年)随访复查肝功能、乙肝DNA与乙肝血清学标志物,及时掌握体内乙肝病毒的活动情况与肝功能情况,必要时就医,进行抗病毒与护肝治疗。

在日常生活中,需注意保护肝脏以免肝功能受损:避免暴饮暴食、少喝酒、少抽烟、少熬夜、少吃宵夜、清淡饮食、保持心情舒畅等。

 乙肝病毒的传播途径

● 母婴传播:包括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是乙肝传播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我国约有30-50%的乙肝患者是母婴传播引起,90%以上的成人肝硬化、肝癌是由婴幼儿时期感染乙肝病毒所致。主动+被动联合免疫(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是目前公认的为阻断母婴传播乙肝最主要且有效的措施,随着该措施的临床应用,母婴传播已大为减少。此外,“父婴传播(密切接触)”也是导致乙肝发生“家族聚集现象”所不可忽视的传播途径。

● 性传播:乙肝病毒可通过精液和阴道分泌的液体传播。如果性伴侣为乙肝病毒感染者,应接种乙肝疫苗以产生保护性抗体;在性伴侣健康状况不明的情况下,应作好自我保护(使用安全套等)。

● 医源性传播:指被乙肝病毒污染、未经严格消毒而又反复使用的医疗器械和侵入性诊疗操作所引起的感染。除了医护人员的职业暴露以外,生活中常见的侵入性传播途径有洁牙、纹身、穿耳洞、针灸、拔罐、刮脸、修脚、美容院的穿刺护理等。

● 密切接触传播:共同生活时,为切断传播途径,建议分餐具以及使用公筷,避免共用剃须刀、修面用具、牙刷、盥洗用品等物品。

● 输血传播:乙肝病毒可通过血液传播,在献血与输血前实施严格的乙肝筛查工作,目前经输血或血制品引起的乙肝病毒感染案例已较少发生。

 乙肝表面抗体浓度与保护力

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最有效的方法。

经过乙肝疫苗的接种,人体内产生的乙肝表面抗体浓度与抵御病毒的保护力成正相关,乙肝表面抗体浓度越高,对机体的保护力就越强(同时存在被乙肝病毒亚型感染的可能性)。然而,乙肝表面抗体浓度可能会随时间的推移而逐渐下降,这主要由个体的免疫力决定。大多数人的乙肝表面抗体能够维持3-5年以上甚至终身,部分人则只能维持2-3年,还有极少数人体内不产生乙肝表面抗体(同时也对乙肝病毒不易感)。所以,建议2-3年复查乙肝表面抗体浓度,以评估自身抵抗乙肝病毒的能力,需要时,复种疫苗。

◆乙肝表面抗体浓度低于10 mIU/mL,不存在抵御乙肝病毒的保护力,建议及时接种疫苗;

◆乙肝表面抗体浓度为10-100 mIU/mL,存在较弱的保护力,建议半年后复查或复种疫苗;

◆乙肝表面抗体浓度为101-1000 mIU/mL,存在一定的保护力,建议1-2年后复查乙肝抗体;

◆乙肝表面抗体浓度大于1000 mIU/mL,存在较强的保护力,可3-5年后复查乙肝抗体。

如果你有亲朋好友是乙肝患者或乙肝表面抗原携带者,请你确保自身存在足够的保护力(检查乙肝表面抗体的浓度,需要时及时接种疫苗),主动切断传播途径,坦然相处,正常生活。需要时,可给予正确的指引与关怀。

来源: 检验医学网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