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025年国际糖尿病联盟(IDF)世界糖尿病大会在泰国曼谷召开。4月10日,在“HbA1c的全球视角:糖尿病管理的桥梁”专题会议中,IDF邀请4位国际糖尿病领域的知名专家——来自中国的陈莉明教授、印度的Viswanathan Mohan教授、葡萄牙的Joao Filipe Raposo教授和泰国的Apiradee Sriwijitkamol教授,聚焦各自国家糖化血红蛋白(HbA1c)用于糖尿病诊断与管理的区域视角,发表了极具特色且见解独到的精彩报告。
本报特邀天津医科大学朱宪彝纪念医院陈莉明教授,对专题会议的精粹内容和亮点进行翔实而深入的解读,以期拓宽读者视野,启迪新思。
与会专家合影:Viswanathan Mohan教授、Rayaz Malik教授、Joao Filipe Raposo教授、陈莉明教授和Apiradee Sriwijitkamol教授(从左到右)
陈莉明教授代表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介绍了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化计划(CGHSP)。
陈莉明教授演讲时展示了中国《糖化血红蛋白》培训教材
该项目已完成4期。
第一期(2009—2012年)为普及知识:以循证医学为依据,传播HbA1c在糖尿病管理中的重要性。
第二期(2013—2015年)聚焦学术与实践:借鉴国际经验并结合国内情况,开展HbA1c知识培训,推广HbA1c在临床管理中的应用。
第三期(2017—2020年)为检测标准化与纳入诊断标准阶段:组建全国标准化委员会,建立全国标准化网络,开展检测一致性评价和HbA1c相关临床研究。
第四期(2022—2024年)为标准化与达标管理阶段:成立了标准化学术委员会,建立标准化实验室,贯彻落实《糖化血红蛋白检测》标准,推动HbA1c检测精准化、诊疗规范化和达标管理个体化。
该项目极大推动了中国HbA1c检测标准化进程,于2020年取得标志性成果,CDS把HbA1c作为诊断标准正式纳入《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版)》。
同时,国家卫生健康委临床检验中心带领全国各地区临床检验中心及相关学术机构开展了糖化血红蛋白EQA计划,参加室间质评实验室由2000年的23家增加至2024年的4651家,变异系数(CV)从最初的16.4下降至2.89。
为进一步在全国范围内推进HbA1c标准化工作,“中国糖化血红蛋白标准计划”第五期(2025—2027年),将在全国建立中国糖尿病达标中心、中国HbA1c标准化中心及达标网络,推动HbA1c检测精准化和诊疗规范化。
该项目历时16年,得到政府、学会、临床医护、检验界等多方关注,在全国400多个城市开展了医师培训和(或)大众科普教育,邀请专家授课2300多人次,培训医务工作者15万余人,为“健康中国”之糖尿病防治起到了积极作用。
Viswanathan Mohan教授代表印度分享了题为“HbA1c的国家焦点:诊断标准、执行与糖尿病管理的区域视角”的报告。他认为空腹血糖、餐后血糖、HbA1c和血糖变异性指标对2型糖尿病管理非常重要。
DCCT研究明确了HbA1c的重要性:HbA1c降低1%,可降低糖尿病微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大约30%;而HbA1c升高1%会增加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发生风险10%~20%。
HbA1c可反映2~3个月的平均血糖,其优势在于检测不需要禁食、个体内变异性低、不因压力和运动等急性因素改变、可预测糖尿病并发症的发展,并用于指导治疗。
印度CURES-120研究表明,HbA1c可提高糖尿病诊断率。而即时(POC)HbA1c检测的优势在于,数分钟快速获得检查结果、样本采集简单、适于偏远地区、减少对实验室的依赖、可用于妊娠糖尿病筛查等。
但是,HbA1c作为糖尿病诊断指标也存在短板:不能捕捉低血糖、无法反映血糖波动、有些药物如阿司匹林或疾病状态如贫血会影响HbA1c检测值。
总之,HbA1c是评价长期血糖控制的“金标准”,尽管有一些局限性,但仍可用于糖尿病诊断。鉴于HbA1c检测结果可能受严重贫血、血红蛋白病及药物等因素的影响,对于大多数糖尿病患者而言,HbA1c应与指尖血糖监测和持续葡萄糖监测(CGM)联合使用,以实现个体化治疗。
来自葡萄牙的Joao Filipe Raposo教授分享了题为“HbA1c在糖尿病管理中的全球之旅”的报告,并从以下6个方面展开介绍:① HbA1c是否普遍可靠;② HbA1c与CGM;③ 全球准则和地区差异;④ 成本和准确性;⑤ AI驱动的HbA1c与个体化护理;⑥ 公平获得HbA1c检测。
他首先介绍了《IDF糖尿病地图》(11版)中欧洲糖尿病的患病情况:截至2024年,欧洲糖尿病患病人数为6560万,预计2050年将达到7240万,主要集中在中欧、东欧地区,与大量高热量的饮料摄入有关。
通过引用基于空腹血糖和HbA1c开展的糖尿病诊断和患病率的研究资料,Joao Filipe Raposo教授指出,HbA1c可以提高糖尿病诊断率。
葡萄牙开展的PREVADIAB研究发现,既往未确诊的糖尿病患者中,68.6%可通过空腹血糖检测予以诊断,31.4%通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值诊断;对不同性别进行分析发现,空腹血糖可诊断出76.9%的男性糖尿病患者和53.8%女性糖尿病患者;OGTT 2小时血糖检测可诊断出22.1%的男性和46.2%的女性患者。
那么,执行层面如何呢?
在葡萄牙,大多数从事家庭护理的护士能够正确了解美国糖尿病学会(ADA)对HbA1c达标值的建议;然而,她们很少联系医生获取患者HbA1c的检测结果,也很少向患者普及HbA1c相关知识并进行糖尿病管理。很多患者反馈称,他们从未接受过HbA1c检测,大多数人也表示不记得护士提供了相应的教育内容。
最后,Joao Filipe Raposo教授评价了CGM的负担与获益,并介绍了欧洲CGM市场规模和增长趋势,他认为需要进一步降低CGM成本,同时加强健康教育,以提升患者对CGM技术获益的认知。
东道主Apiradee Sriwijitkamol教授介绍道,泰国HbA1c检测的历史始于1982年。S.Tandhannand教授在919例糖尿病门诊患者中进行了一项HbA1c研究,采用硫代巴比妥比色法检测,比较了接受不同药物治疗后糖尿病患者的HbA1c水平。
然而,在泰国,血红蛋白病的高发现状限制了对HbA1c检测值的准确解读。有资料显示,α地中海贫血占比高达20%~30%;β地中海贫血占3%~9%;血红蛋白E病(HbE)占13%~60%。HbE在泰国中部、东部和南部地区的患病率分别是32%、43%和8%。
血红蛋白病之所以会影响HbA1c的测定值,主要是红细胞寿命发生改变,如果红细胞生存期缩短,HbA1c形成就会相应减少或缺失,从而导致HbA1c检测值偏低。
如何校正血红蛋白病对HbA1c影响呢?可选择其他血糖标志物,如果糖胺、糖化白蛋白和CGM等。
Apiradee Sriwijitkamol教授认为,即时(POC)HbA1c监测存在较大偏倚,需要进一步改进。与中国类似,泰国也开展了HbA1c室间质量评价(EQA),在此过程中发现确实有些医院需要关注HbA1c检测的准确性。
关于费用问题,Apiradee Sriwijitkamol教授介绍,在泰国,健康支出主要由政府税收支持,并通过3个渠道提供医疗保障:公务员的医疗福利来自财政部;劳动部通过社会保障计划覆盖了大量工人;公共卫生部通过全民医疗保险计划(UCS)覆盖了约70%人口。然而,UCS只允许每年测量2次HbA1c,这一规定可能导致血糖监测的滞后性,进而使患者错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的机会。同时,检测频次较低也会降低患者的参与度。
总之,血红蛋白病患者的特殊性、检测的准确性和经济因素都是HbA1c在泰国应用面临的挑战。
在精彩纷呈的学术报告之后,来自卡塔尔的会议主席Rayaz Malik教授邀请4位讲者与参会代表,围绕临床实践中备受关注的5个热点问题进行了热烈讨论。
会议主持Rayaz Malik教授与讲者Viswanathan Mohan教授、Joao Filipe Raposo教授、陈莉明教授和Apiradee Sriwijitkamol教授进行热烈讨论
绝大多数与会代表认为当然是HbA1c。
Mohan教授肯定了HbA1c检测的优势,如取标本不受进餐影响、能够反映患者2~3个月的平均血糖等;同时也提出,如果是短期高血糖,HbA1c检测的“滞后”性可能导致患者漏诊,因此建议补充OGTT检测。
然而,OGTT流程烦琐且耗时较长,很多区域的专家更乐于检测空腹血糖以明确诊断。需要注意的是,仅依赖空腹血糖检测可能会造成数百万糖尿病患者被漏诊,进而延误治疗时机。
陈莉明教授则认为,HbA1c适用于绝大多数人群,但对于有些特殊群体,如贫血患者,HbA1c检测结果无法反映其真实血糖水平,在此情况下,CGM提供的估算糖化血红蛋白(eHbA1c)可作为替代指标,更真实地反映血糖水平。
专家们一致认为血糖波动会影响HbA1c的检测结果,为了准确捕捉血糖的高低变化,并客观评价HbA1c检测结果,需要联合应用指尖血糖监测(BGM)与CGM技术。
陈莉明教授补充道,空腹血糖与HbA1c检测结果不匹配、不一致,可能是该患者存在餐后高血糖的问题。因为亚洲国家人群碳水化合物摄入比例较高,在这种情况下,需要检查患者餐后血糖,并建议其减少主食摄入比例,以降低餐后高血糖,进一步改善HbA1c水平。
Joao Filipe Raposo教授认为HbA1c可反映长期的平均血糖水平,而CGM侧重于短期血糖变化的监测,两者结合可以全面了解患者不同时间跨度的血糖状况。
Apiradee Sriwijitkamol教授认为,HbA1c能体现长期血糖控制的总体水平,而CGM能捕捉到血糖的动态波动情况,帮助医生发现患者血糖控制过程中的潜在问题,如餐后血糖峰值、夜间低血糖等,这些信息是HbA1c检测无法提供的。在制定治疗方案时,HbA1c可作为长期目标的参考,CGM则可用于实时调整治疗方案,以更好地控制血糖波动和预防并发症。
Mohan教授指出,血红蛋白基因具有多态性特征,某些遗传性血红蛋白变异(如Apiradee Sriwijitkamol教授提到的HbE)可导致检测误差;此外,某些种族的红细胞寿命较短,会导致HbA1c检测值偏低。
陈莉明教授补充介绍了纪立农教授和贾伟平院士等学者基于中国人群开展的相关研究成果,数据显示,在中国人群中,以HbA1c作为糖尿病诊断指标时,最佳切点范围为6.2%~6.4%。但是CDS指南依然采纳6.5%作为糖尿病诊断切点。
Mohan教授认为,只有严重的贫血才会影响HbA1c,因此不需要频繁测量血红蛋白进行校正。
中国医学论坛报版权所有,转载请联系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