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很多人似乎都有着一个西藏梦,都希望自己能够在世界的屋脊所在地,与大自然亲密接触,让心灵与身体都经历一场来自雪山圣地的洗礼。一位从西藏旅游后回到广州家里的朋友,一下飞机后就特别困,人晕乎乎的,到第二天起床的时候更加严重。原来她是“醉氧”了。
醉氧,在医学上也俗称“醉氧症”。是由于人的机体刚刚适应高原地区低氧环境,重新进入氧气含量相对高的地区,就会再次发生不适应,从而出现疲倦、无力、嗜睡、胸闷、头昏、腹泻等症状,会产生一种所谓的 “低原反应”。
空气中氧含量为约21%,实际对应于海平面高度0米。从中学课本里我们知道,海拔越高,氧气密度越低,压强小。空气是可压缩性的。在地面上,我们人体一直承受着大约10米高的水压,这也叫做大气压强,即大气对地面的压力。而在高海拔处,因为空气变稀薄了,这种压力就减小了,而且当海拔达到一定高度时,尽管氧气在大气中的相对比例没有变化,但由于空气稀薄,其附近的氧分子都变得一样少了。
人体生理卫生实验研究发现:最适合人类生存的海拔高度为“500/2000”米。500米以下低海拔,2500米中海拔,3500米高海拔。海拔(<100m)城市,如北京、上海、广州等,含氧量21%;海拔约1000m城市如贵阳,含氧量19.4%;约2000m海拔城市如昆明、西宁,含氧量17.5%。海拔超过3000m,含氧量16.1%,这个高度一部分人会有高原反应。而拉萨海拔3650m,含氧量15.1%,大多数人会有高原反应。海拔4270米高处,氧气压力只有海平面的58%,而8000m海拔的含氧量仅为8.5%。
我们的人体真像一架超能的机器。为了弥补在高山或高空中氧气不足的情况,人体会开始产生更多的红细胞,这些红细胞在我们吸收和合成氧气的过程中扮演着关键性的作用。这个过程可能持续几天才能完成,有的人很快就能完成红细胞的产生过程,适应高海拔环境,而有的人则需要更多的红细胞来适应高海拔环境,所以这个过程也需要更多的时间。
初上高原的人都有一种代偿反应,即血红蛋白增高、呼吸急促、心率加快。久而久之,人体对高原缺氧环境产生了一定的适应性。由高原下到海拔低于1000米的平原地区时,会出现不同程度的低原反应。
其实不管是高原反应还是低原反应,其一部分的原因都是因为氧气的含量不同,人类在短时间内无法适应造成的。从高原到平原,产生了一个从低氧环境到常氧环境的变化,机体原来对高原的生理适应成为过去,“历史任务”已完成。而机体还没有适应这个高氧环境,红细胞仍然在高效率高质量的运送氧,形成“氧中毒”反应。这一变化就是所谓 “脱适应反应”。 醉氧的症状很神奇,发生醉氧之后人会感觉特别的困,觉得自己怎么睡都睡不够,还会觉得自己感觉浑身轻飘飘的,软绵绵的,浑身没劲儿。个别人因体质原因,血液、心、肺等生理异常参数,恢复到平原值后还会继续下降,甚至低于平原值。醉氧症根据高原活动时间、到达高度的不同,程度和持续时间也不一样,一般1-2周可自行消失。
到高海拔地区短期旅游后产生的“醉氧”一般不严重,休息几天就能恢复。预防“醉氧”,最有效的办法是延长机体的代偿时间,从高原下到平原,采取“台阶式”撤离高海拔地区,有助于缓解“醉氧”。比如先从5000米下到3000米,休整一段时间再往低处走,必要时还可以进高压氧舱进行1-2次治疗,“醉氧”症状就可以缓解。
高海拔的人到了低海拔地区要注意休息,多吃抗氧化食物,如番茄、橘子、草莓、豆制品、茶叶等,有益于防治“醉氧”。症状较重者还可服用维生素E。
来源:鲁原心论坛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