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立足长远,再创辉煌!CTS各学组展望2021 ,共“话”健康蓝图

2020-12-19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2020即将过去,2021砥砺前行,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各学组组长以及筹备学组负责人对新的一年有何规划,工作重点有哪些?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



瞿介明.jpg


感染学组 瞿介明教授


在未来一年,除了继续做好新冠疫情常态化防控工作之外,拟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1. 深入推行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规范化建设标准,加强PCCM建设,重点关注基层医院及薄弱地区,完善工作平台及学术团队-人才培养体系。

2. 全面开展全国范围的多中心临床研究,重点关注新兴的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具体包括高通量测序(NGS)及人工智能技术在多种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探讨,隐球菌肺炎的全国多中心流行病学调查及特征研究,西他沙星治疗支气管扩张症急性加重的多中心临床研究,双支扩剂治疗具有气流受限特征的支气管扩张症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研究,雾化吸入间充质干细胞及外泌体在ARDS及耐药菌感染等肺部疾病中的有效性及安全性研究等。

3. 加速完善肺部感染性疾病相关的指南及专家共识的撰写和制定,重点关注当下肺部感染临床治疗中遇到的焦点和难点,包括呼吸道抗菌药物局部用药的专家共识,根据隐球菌全国流调结果反馈整理隐球菌肺炎诊治专家共识,免疫抑制宿主的肺部感染临床处置原则的共识等。



微信图片_20201022133339.jpg


慢阻肺学组 陈荣昌教授


在未来一年,CTS慢阻肺学组将积极响应国家文件精神,切实做好“常态化防疫,平战结合”,积极推动县区级公立医院医防融合能力提升,以及基层呼吸系统疾病早期筛查及诊疗能力提升。具体工作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断及治疗指南(修订版)》(简称《慢阻肺指南》,下同)的发布。经过多轮的讨论及审稿,《慢阻肺指南》已于2020年9月底定稿,预计将在2020年12月或2021年初正式发布。

2. 《慢阻肺指南》全国讲。与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慢阻肺工作委员会、各省市医学会/医师协会慢阻肺学组、慢阻肺联盟进行联动,开展《慢阻肺指南》的巡讲,旨在推动慢阻肺的规范化诊疗。

3. 基层呼吸慢病早期筛查及诊疗能力提升。与CTS/医师协会以及各省市的哮喘学组、肺功能学组等进行联动,开展基层培训。

4. 充分利用“世界慢阻肺日”,推动及铺开上述的指南巡讲、基层慢阻肺早筛及诊疗能力提升等工作。

5. 慢阻肺学术推广。将利用互联网、公众号等,推广慢阻肺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科研方法知识、文献解读、诊疗规范等。

6. 举办高质量的慢阻肺学术会议。2021年,将与中国医师协会慢阻肺工作委员会共同举办《中国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高峰论坛》。

7. 众多的慢阻肺学成员第一时间积极投身到抗疫工作中,为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做出重要贡献。



微信图片_20201022133336.jpg


肺癌学组 陈良安教授


至今,肺癌依然是我国发病率、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患者的预后也相对较差。虽然近年来我国肺癌诊疗已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总体疗效较其他肿瘤还是相当不理想,临床诊疗面临着巨大挑战,也存在着巨大的待发展和完善的空间。接下来,CTS肺癌学组将从以下四方面工作着手,强化学组工作,为改善我国肺癌诊疗现状做出努力。

第一,继续办好全国的肺癌学术大会,使之成为该领域国内品牌学术平台。与同道们分享肺癌领域的前沿技术、基础研究和临床研究最新进展,相互交流肺癌诊疗经验。总之,要创造一个完善的学术交流舞台,为肺癌学组的发展创造更好的条件。

第二,学组正在筹备一项涉及千家医院的肺癌基层诊疗管理规范计划,向基层推广肺癌的规范诊断、治疗方法,借力互联网平台,做好肺癌的全程管理。目的是进一步提高基层医师的肺癌诊疗水平,推进基层医院的肺癌规范化诊疗进程,最终更好地服务于基层患者。

第三,加强科研合作。学组计划开展多项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从呼吸学科的角度,为我国肺癌的临床诊疗提供一些临床研究资料,为肺癌的临床研究与进步提供呼吸领域的数据与信息。

第四,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上,继续进行高水平的共识或指南的制定。既往每年学组都会推出几个专家共识,这在指导临床工作中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积极作用。



微信图片_20201022133548.jpg



介入呼吸病学学组 李时悦教授


今年呼吸分会学组换届,介入呼吸病学组在分会的统一部署和领导下,按照中华医学会总会的原则,顺利完成了换届工作,学组共41名成员,体现了传承、专业、年轻化、注重研究的特点。新的学组在承前启后的基础上,将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 在普及的基础上更重视规范。在前三届介入学组及介入学界的共同努力下,支气管镜技术在全国县级以上医院得到了普遍的开展,也得到了呼吸学科的重视。在普及的基础上,接下来的工作重点是规范,这也是介入领域发展的基石。

2. 开展信息化、大数据工作。信息化、大数据是学科发展的重要基础,需要按照相关的要求或规范进行。

3. 充分利用中国病例资源丰富的优势,积极、规范开展多中心前瞻性临床研究。这方面的工作也是中国介入呼吸病学走向世界的重要途径,是未来的重点工作。

4. 加强原创性工作。呼吸介入是基于设备器械进行操作的艺术,可以进行很多包括理念、方法的更新,以及技术、器械的研发,目前介入学界已有进行原创性工作的基础,需要联合各方面的力量,特别是医工结合,加速推进这方面的工作。

在“普及、规范、提高”的基础上,提出“普及、规范、提高、赶超”的工作目标。



微信图片_20201022133621.jpg


哮喘学组 沈华浩教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第11届常委会讨论通过,沈华浩教授担任第11届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哮喘学组组长,赖克方教授、刘辉国教授、黄克武教授、张旻教授担任副组长。秘书组包括应颂敏教授、陈如冲教授、华博士。

学组近2年工作计划如下。


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 以学术水平为主导,遴选一批在哮喘领域有较高学术造诣、德才兼备的委员,重点支持优秀的中青年新鲜血液加入学组,保持与促进学会的学术标杆引领;同时吸纳哮喘基础医学领域的杰出专家。成立青年委员会, 培养年轻人,推动全国哮喘专业的发展,发挥学组的影响力与引领作用。

临床研究 与国家呼吸医学中心、呼吸疾病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携手,构建高水平的研究队列与数据库,开展哮喘领域有影响力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促成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哮喘临床研究成果。

指南共识制定 确定指南与共识的制定原则:以中华医学会为主导,并加强其科学性,旨在提升诊疗能力和规范化水平;规范指南与共识制定流程:根据循证医学规范,制定与国际接轨的指南、共识;指南及共识制定范畴包括:难治性哮喘、咳嗽诊治指南以及难治性咳嗽专家共识等。

搭建学术交流、培训平台 包括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年会哮喘专场、全国哮喘年会、CTS全国哮喘诊治高峰论坛、全国哮喘防治培训继续教育学习班、中国咳嗽论坛等。

指南的全国哮喘 学组将统一制定讲幻灯的主题、内容和形式,由哮喘学组成员及各地专家参与讲,面向全国,覆盖2、3线城市,对基层医院和三甲医院安排相应内容。



微信图片_20201022133341.jpg


呼吸治疗学组 解立新教授


2019年底暴发的新冠疫情,让呼吸治疗师这个职业进入了大众的视野,疫情期间,呼吸治疗师奋战在一线,对重症新冠肺炎的救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包括新闻联播、人民日报在内的多家媒体也报道了呼吸治疗师在抗疫中的作用和表现。 

2020年3月2日,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统计局联合发布了包括呼吸治疗师在内的16个新职业。这是自201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颁布以来发布的第二批新职业。至此,在中国发展了近30年的“呼吸治疗师”正式拥有了“合法的名称”。借疫情期间社会对呼吸治疗师这个职业的肯定,呼吸治疗学接下来将做以下工作的推进。

1. 推进呼吸治疗职业资格考试,建立呼吸治疗师的职称认定和评定细则。

2. 细化呼吸治疗的执业范围。

3. 规划和逐渐统一呼吸治疗职业教学教材。

4. 扶持相关院校设立呼吸治疗专业。

5. 《呼吸治疗教程》第二版初稿已完成,争取尽快完成修订出版。

6. 完善PCCM呼吸治疗单修基地评定标准,推进基地的分级认定。

7. 成立国家级的呼吸治疗联盟或协会。  


梁宗安.png


呼吸危重症学组 梁宗安教授


呼吸危重症学组将继续秉承分会和学组传统,开展日常医教研与学术交流,同时遵从国家安排做好常态化抗疫工作。

除了组织安排2021年CTS呼吸年会、呼吸支持大会、呼吸危重症学术会议,以及专家共识与指南撰写任务外,还要与中国医师协会呼吸医师分会(CACP)共同做好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PCCM)规范化建设工作,尤其是推动呼吸危重症单修项目的扩展。

“呼吸病学必须与危重症医学捆绑式发展”在呼吸已经形成广泛共识,由此形成的PCCM学科规范化建设正在国内如火如荼开展。然而,各种内外部环境导致PCCM学科在不同地区、不同医院之间发展不平衡。其中最核心的问题是MICU/RICU发展不平衡。全国仍然有相当多的二三级医院呼吸科没有独立的MICU/RICU,有者也存在着空间、设备以及人员配置不到位,业务建制不完整、器官监测与支持水平低下、院内危重症救治工作者没有话语权、竞争力不足等问题,长期下去,PCCM学科的战略格局会受到严重影响。

为此,加强MICU/RICU的内涵建设是本学组最重要的工作。一是继续推动PCCM学科规范化建设;二是推进呼吸危重症单修工作;三是采取标准课程与训形式,普及危重症医学知识、技能与技术;四是通过与重症医学界的交流、融合,理清危重症医学的学理关系,在专科标准、专培标准等方面趋于一致,探讨PCCM中危重症医学部分专科资质统一的可能性。最后,期待2021年能有所收获。



时国朝_WPS图片.jpg


烟草病学学 时国朝教授


烟草病学组在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中一直是非常活跃和非常有成效的学组,期待新一届烟草病学组能继往开来,不断进取,为我国的控烟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1. 我们第一步是强化学组的组织建设,以41名学组委员为核心,建立扩大的烟草病学,尽可能纳入全国真正热爱控烟的医师进来;同时建立学组委员考评机制,学组委员必须引领当地的控烟工作。

2. 努力提升学组委员的戒烟临床能力,通过网络或现场会议,定期开展戒烟能力培训,显著提高学组成员的戒烟能力,通过学组成员辐射到各个省市和基层。

3. 以PCCM科规范化建设为指导,大力推进戒烟门诊的规范化建设,通过现场参访、视频介绍,将全国优秀戒烟门诊的经验介绍到各省市和基层。

4. 以国家科技部重大专项为依托,开展全国戒烟注册登记研究,积极申报十四五科技部重大专项,鼓励各省市因地制宜开展自己的烟草病基础和临床研究。

5. 开展移动戒烟项目:开展移动戒烟APP、控烟微信公众号和网站建设等工作,创建戒烟云门诊。

6. 与呼吸病学分会各兄弟学组联合开展吸烟与呼吸系统疾病相关性的研究;与中国戒烟联盟联合开展工作,联合心血管等多学科专家,将控烟工作深入到基层。鼓励与政府部门合作,寻求对控烟工作的支持。



代华平_WPS图片.jpg


间质性肺疾病学组 代华平教授


近几年学组队伍不断壮大,通过各学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明显推进了间质性肺疾病(ILD)诊治规范和技术的普及和发展。第11届间质性肺疾病学组换届,我们吸纳起用新人、年轻人,组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骨干的ILD多学科团队,覆盖中国绝大多数省份,这样必将进一步促进间质性肺疾病规范诊治在全国的普及与推广。2020年举办了ILD临床规范化诊疗全国青年医师病例演讲比赛活动,通过层层选拔,到最后全国决赛,使一批青年骨干医师脱颖而出。未来,我们将继续举行系列活动,发现并培养青年人才。

充分发挥间质性肺疾病学组成员的积极性,促进呼吸学科与影像学科、病理学科、风湿免疫学科等开展合作,加强间质性肺疾病多学科规范诊疗体系的建设和能力提升,发展间质性肺疾病规范化诊治中心和多学科团队,提高间质性肺疾病诊治水平。

结合间质性肺疾病进展和临床需要,制定指南或共识,完成隐源性机化性肺炎的专家共识等,规范诊治。充分利用每年CTS 年会的ILD专题分会、CTS全国ILD学术会议、各地方年会、学习班等平台开展间质性肺疾病临床研究进展及诊疗技术的广泛交流。

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了解我国间质性肺疾病诊治现状与发展的不均一,借助于全国多中心登记研究,建立特发性肺纤维化等ILD专病队列,深化ILD研究与认识,构建ILD规范诊治和临床研究体系,真正提高我国ILD临床诊治与研究水平。




xiaoyi_WPS图片.jpg


睡眠呼吸障碍学组 肖毅教授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常见的慢性疾病,未治疗的患者生活质量差,交通事故、心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和神经认知障碍的发生率较高,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经济负担。因此,对睡眠呼吸疾病的诊治就尤为重要。

目前睡眠诊断技术的发展方向是便携化和精细化。睡眠呼吸疾病的治疗技术进展,主要是针对改善OSA的依从性,包括呼吸机模式、面罩、管理模式等;药物主要针对具有异常觉醒和呼吸调控的OSA患者。睡眠呼吸疾病对患者的健康有长期的影响,所以应把睡眠呼吸疾病纳入慢病管理。通过远程医疗进行睡眠呼吸疾病的诊断和慢病管理是睡眠呼吸疾病管理模式的新进展,国外已有相关的指南,国内正在探索中。

因此,学组的工作应着重于以下七个方面。

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疾病负担,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治疗的医疗经济学研究;

2. OSA与呼吸系统病的临床研究;

3. 便携式睡眠监测设备在OSA中应用的专家共识;

4. 基层医生OSA的认知情况调查;

5. 开展OSA的多器官损害研究;

6. 肥胖低通气综合征诊治的专家共识;

7. 新冠疫情以及疫情常态化管理后,应用远程医疗来进行睡眠呼吸疾病的诊断治疗以及疾病管理的探索。



微信截图_20201124145113.png


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学  胡成平教授


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和肺栓塞,被认为是导致院内猝死原因最多的疾病,其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给社会带来了巨大的财力与精力损失。为了减少VTE的发生,我国制定了一系列VTE相关指南、建议,经过多年的规范化治疗,我国肺栓塞患者的死亡率显著下降。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将关口前移,把工作重点从诊治转移到预防。2018年,国家卫生健康委医政医管局正式批准进行“全国肺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成防治能力建设项目”。这也标志着VTE防控已经形成一个立体化的多方位的管理体系,其建设也不仅限于临床医护,更是从卫生管理层全面推动。以我们中南大学湘雅医院为例,VTE防控体系是由医务部牵头,护理部合作,全院科室联合管理。每例患者入院后都要进行VTE的高风险评估,医生会根据评估结果对高危患者进行医学干预。也就是说,患者在入院后即可将VTE的发生风险降至最低,好了第一道防线。通过VTE防治能力的规范化培训,可以实现基层医院对于 VTE 防治能力的提升,因此,接下来的2~3年,我们学将把目标对准基层,希望90%的患者都能在基层医院得以有效治疗。

众所周知,以肺动脉高压为代表的肺血管疾病是临床常见的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疾病,也是呼吸领域的一个重要问题,但是引起肺动脉高压的原因却并不局限于呼吸系统疾病,还可能是结缔组织疾病、风湿疾病、心血管疾病等。因此,我们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学组今年组织撰写了《中国肺动脉高压诊治指南》,对以上问题进行系统解答,该指南近期将在《中华医学杂志》刊出。

另外,一些特殊疾病相关VTE治疗也是需要特别注意的,例如肺癌相关VTE、妊娠期相关VTE等,而基层医疗机构对本类患者的治疗存在较大难度,学组接下来也将推动特殊疾病VTE防治工作的开展,并对基层医院进行针对性指导。

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学组在接下来的2~3年要加大防治体系和综合能力的建设,需要大量活跃组员发挥积极能动性。因此,接下来我会对亚组结构进行调整,在41个正式组员外,还将成立青年组和顾问组,吸收优秀青年医生,在其擅长的领域发挥优势,激发学组活力;邀请换届的老组员继续发挥各自特长,对学组工作进行指导并参与学组建设,形成“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推进肺栓塞与肺血管病学学组的健康发展。



以下学组正在筹备当中,各筹备学组负责人也对接下来一年的学组发展做了详细的规划



微信图片_20201024100223.jpg


胸膜学组  李为民教授


截至目前,胸膜学组已经开展了一些工作,首先我们启动了胸膜疾病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举办了2019年CTS胸膜学组专场会议,还开展了胸膜疾病规范化讲工作,并按照中华医学会组织部的要求启动了学组的重建工作。目前国内胸膜疾病患者较多,临床需求较大,国内的重视度也较高,我们将进一步推进全国胸膜疾病的规范化诊疗工作。

2021年我们希望将胸膜学组转变成为正式的学组,将国内胸膜专家聚集在一起,搭建从上到下的完整的组织构架。此外还要考虑如何将胸膜疾病的规范化诊断在全国进一步推广,提升学组或亚专业在领域内的影响力。

为此,胸膜学组计划从以下四方面开工作:

第一, 举办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中华医学会2021年全国胸膜疾病学术会议,讲授主题包括“胸腔积液的诊疗难点与研究现状”“感染性胸腔积液的诊治进展”“少见胸腔积液的病因学诊断思路”“内科胸腔镜在胸膜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等。由此希望能够提高全国各级医院对胸膜疾病的重视度。

第二, 更新胸膜疾病领域的专家共识/技术规范,包括:更新《恶性胸腔积液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起草《内科胸腔镜操作规范》。

第三, 开胸展膜与纵隔疾病规范化诊疗巡讲。

第四,推进恶性胸腔积液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



宋元林_WPS图片.jpg


肺功能学组 宋元林教授 


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肺功能学组新近重新成立,有41位学组委员和6位资深的顾问,肩负着全国肺功能操作规范、培训、推广以及肺功能相关研究的任务。

随着健康中国2030政策的制定,病主动筛查和有效管理成为疾病防控的重要任务,而对呼吸领域来说,四大慢病之一的阻肺的筛查、诊断和管理,成为重中之重。慢性气道疾病的防控离不开肺功能的检测,在未来几年内,学组将继续做好肺功能的培训和推广工作,尤其是在基层医院的培训和推广至关重要。慢病管理下社区的重要抓手是肺功能的普及和推广,以及质控工作的落实。肺功能学组联合社区家庭医生将发挥慢病管理的主导作用。学组会围绕主动健康开展相应的活动,包括上述的培训、推广以及疾病管理制定肺功能应用指南。同时借助学组的力量,开展全国肺功能的质控,建立多网点的数据共享和肺功能智能化判断,将有助于肺功能研究检测的拓展和深入。

可穿戴设备的研发是主动健康目标实现的重要工具,围绕呼吸疾病特点的多维度多模态生物学参数收集,包括简易肺功能测定、运动心肺、呼出气二氧化碳、呼吸音、心率变异等的信号收集,终端设备研发和新的筛查诊断模式的建立,可有效推动呼吸领域慢病的筛查和诊断,有效提高诊断率。

肺功能测定的临床应用目前已经深入到疾病防控、健康体检、运动康复等领域,并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考虑到肺功能操作和检查的特殊性和专业性,以及部分老年人肺功能检查操作困难,肺功能检查的替代方法也在探索中。

肺功能学组的另一个任务是每年的学术活动,包括肺功能年会,是分享肺功能相关研究,促进肺功能检查的完善、普及和推广的重要平台。

学组会在全体委员的支持和帮助下,进一步提高全国肺功能检测的水平,推广肺功能操作进入基层社区,做好全程肺功能操作的质控,并在学术研究中发掘肺功能的临床新用途,把肺功能的理论和实践推向新的高度。


曾奕明_WPS图片.bmp


基层呼吸学组 曾奕明教授


呼吸系统疾病在公共卫生领域整体防治体系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已经成为全球性的医疗保健与公共卫生问题。当前,呼吸疾病范化防治体系建设和提升呼吸诊治能力的浪潮已至。作为最基础、最接地气、与广大人民群众利益广泛相关的重要一环,基层呼吸疾病规范化防治,成为“健康中国”“呼吸蓝图”的重要一环。学界领军人、学术团体、行业组织对此均高度重视,为进一步推动基层呼吸的发展与建设,本届呼吸分会新成立了基层呼吸学组。

基层呼吸学组坚持“保基本、强基层、建机制、补短板”的基本原则,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贴近基层呼吸医生的需求,推出畅享呼吸“三部曲”,进一步健全基层呼吸疾病防治体系、提升基层医生呼吸疾病的防治水平和管理能力。

以PCCM建设为导向 开展呼吸疾病现状调研和能力调查,继续推进覆盖全国的基层医疗机构的基层呼吸规建项目认定工作,开展基层呼吸机构质控及数据上报。

以人才培养为基石 通过各类形式创新、内容丰富的学术会议、评优评先、技术比武等活动,激发基层呼吸人才革新活力,点燃“人才引擎”。

以分级诊疗为抓手 从慢病防治到健康管理,把高质量的医疗卫生服务送到家门口,变“输血”为“造血”,积极推动基层医疗机构呼吸疾病早诊早治水平的提升,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共享。

基层呼吸学组将依靠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在今后的几年充分发挥桥梁纽带和带动提升作用,更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的呼吸健康福祉服务。


微信图片_20201216110642.jpg


呼吸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学  单广良教授


2018 年 4 月,王辰院士团队报告了我国最新的大规模“中国成人肺部健康研究”调查结果,首次明确我国慢阻肺患者人数约 1 亿,已经成为与高血压、糖尿病“等量齐观”的慢性疾病,构成重大疾病负担。有效降低人群呼吸疾病发病率和死亡率的重要途径是做好病前预防、早期识别和及时治疗。因此,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呼吸流行病学与预防医学学组的成立不仅可以为呼吸疾病筛查和诊疗能力提升提供流行病学方法支撑,也是临床医生掌握呼吸疾病预防知识和技能,解决我国呼吸疾病防治瓶颈的需求。

本学组将汇聚从事呼吸疾病临床、基础研究和预防领域的研究者和实践者,本着专业、引领、交融和纽带的宗旨,搭建一个专业的交流平台,开展以下几方面工作: 

1. 在全国范围内规范、科学和系统地开展呼吸疾病诊断方法和疗效评价研究,为改善我国呼吸疾病诊疗水平和提高医疗质量提供方法学支撑。

2. 凝聚学组的专业化资源,着重将呼吸疾病现场流行病学和临床流行病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呼吸疾病防治的指导性建议和适宜技术,提升呼吸疾病人群预防的专业化水平和效果。

3. 应用现代传媒和信息技术,做好呼吸疾病防治的科普宣传,增加公众对呼吸疾病识别、预防和治疗的知晓率和参与率。

4. 开展全国呼吸疾病临床研究和诊疗大数据分析方法的学术交流和研讨会以及线上线下培训,为医生提供继续教育、技术咨询和知识发现平台。

本学组近期主要有三项具体的工作计划。一是在2020年底前召开学组成立会议,讨论和确定学组工作任务,确定学组的组织架构,建立覆盖地区广泛、具有明显临床和预防学科交叉特色的专业队伍。二是面向我国新冠肺炎常态化疫情防控需求,在2021年召开呼吸疾病预测和预警方法及应用研讨会。三是面向全国呼吸医师开展临床流行病学方法和应用的线上直播培训。



图片1.png


儿科呼吸学组  申昆玲教授


1. 平台建设:完善哮喘行动计划平台建设、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平台建设、疑难病平台建设。优化、普及推广哮喘行动计划;开展儿童哮喘队列研究;进一步开展儿科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调查和常见致病菌耐药研究。

2. 开展高水平、规范化的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既要涵盖呼吸系统常见病,又要包括呼吸系统疑难少见病。学组准备于2020 - 2021年启动中国儿童哮喘第四次流行病学调查。

3. 制定及修订儿科呼吸专业的指南及专家共识:在前期全国多中心临床研究的基础上,根据中华医学会“指南共识类文章撰写与发表的推荐规范”,用中国自己的数据制定或修订儿科呼吸领域的专家共识及指南。制定阿奇霉素在儿童呼吸系统疾病治疗中应用指南及解热镇痛药在儿科中合理应用专家共识。出版儿科呼吸领域著作:《儿科呼吸治疗学》、《儿童呼吸系统疑难病例集锦》。

4. 加强基层培训:通过呼吸学组平台、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平台、国家及省级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利用新媒体、互联网等,开展多层次、高水平的基层培训及适宜技术的普及推广,提高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的临床能力和水平。

5. 提高国内外学术交流水平,凸显国际学术地位:筹备召开亚洲儿科研究大会,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在国际会议上发出声音。特别鼓励呼吸学组青年协作组委员参会。认真做好儿科年会的组稿、宣传等事宜,增加呼吸学科稿件数量及质量,增加参会医生数量。

6. 加强儿科呼吸专科医师及青年医师的培养,加强儿科呼吸领域人才梯队建设,培养青年骨干力量,储备人才,实现儿科呼吸领域的可持续发展。


(中国医学论坛报为CTS2020官方合作媒体,转载须授权)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