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 苏伟 郭春艳 高红丽 陈晖
肥厚型心肌病(HCM)是一种常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发病率高,发病原因复杂,本文将针对成人HCM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做一分享。
超声心动图检查要点包括:室壁的厚度,室壁增厚的节段。心肌肥厚通常为非对称性,肥厚心肌回声增强。
大约有三分之一的HCM患者合并右心室肥大,所以右心室壁厚度也需测量。左室射血分数正常或升高,左心房容积增大。用组织多普勒评价左室舒张功能,早期即可发现二尖瓣环收缩期平均峰值速度(s’)及二尖瓣环舒张早期平均峰值速度(e’)波降低。
当超声心动图发现二尖瓣前后叶冗长(左室长轴切面,前叶>3.0 cm,后叶>1.5 cm),乳头肌肥大(左室短轴切面乳头肌水平,乳头肌厚度>1.1 cm)、乳头肌向前向内侧位移或连接异常(直接连接二尖瓣叶),需警惕左室流出道梗阻。
超声心动图要评估静息状态下和Valsalva 动作后有无左室流出道梗阻,以及二尖瓣反流。存在左室流出道梗阻时,其血流频谱的形态为“匕首型”,二尖瓣反流频谱的形态呈“钟型”,且二尖瓣反流的流速高于流出道梗阻的流速,二尖瓣反流束的方向可以呈偏心性,也可以呈中心性,注意将二者区分开来。超声心动图还要重点观察心尖形态。
超过90%的HCM 患者,心电图出现异常。在HCM基因携带者中,心电图异常更为常见。
心电图的变化比超声心动图诊断室壁增厚更早、更敏感。
HCM患者常见肢体导联I、aVL和胸前导联V3~V5 QRS 波高电压。其心电图诊断标准,参照Sokolow-Lyon 指数:Sv1 + Rv5>3.5 mV,RaVL>1.1 mV 和Conrnell 电压时间乘积(RaVL+Sv3)×QRS波群时间>244 mV×ms。单纯QRS波高电压不足以诊断HCM,还需伴有其他特征,如倒置的T波,深而窄的Q波。
其中T波倒置常见于下壁、侧壁导联,可伴或不伴ST 段压低。此外HCM 患者心电图可出现碎裂QRS 波,QT 间期延长,左房增大的心电图特点。
心尖肥厚型心尖肥厚型心肌病(AHCM)是HCM的特殊类型,主要累及左室心尖部,伴或不伴左室中段受累,伴或不伴心尖部室壁瘤形成。根据形态学特点将AHCM 分为单纯局灶型、单纯弥漫型和混合型。
美国心脏病学会/美国心脏协会(ACC/AHA)和2014 年ESC 成人HCM 指南对AHCM的诊断标准为:不对称性左室肥厚,心尖部室壁厚≥15 mm,心尖部与左室后壁最大厚度之比≥1.5。
另外有研究发现,一些患者心电图V3~V5 导联呈现巨大倒置T波,但心尖肥厚的程度没有达到当前AHCM 的诊断标准,这类患者左室壁厚度失去了从基底部到心尖部逐渐变薄的趋势,且心尖部厚度大于中部。
而且该项研究还提出左室心尖角度变小,比特征性的“黑桃A样”改变发生的更早。
大约有93%的AHCM患者心电图呈现胸前导联负性T波,65%的患者心电图呈现左室肥厚的特点。QRS 波高电压,以V3~V5导联为著,T 波倒置(振幅>5 mV),甚至呈现巨负T(振幅>10 mV)。若心尖部室壁厚度在13~15 mm,要结合临床和其他影像学特征,如心电图、家族史、基因型等综合判断。
AHCM需要与心尖部肿瘤、左室心尖部血栓、心肌致密化不全及心肌纤维化相鉴别。伴有胸痛的AHCM患者可能被误认为是冠状动脉疾病引起的缺血。
HCM 合并左室心尖部室壁瘤(LVAA)可导致严重的心血管并发症,如左室血栓形成、栓塞、心律失常及猝死。
除超声心动图、心脏核磁共振等影像学检查外,研究显示LVAA患者心电图可呈现V3~V5导联ST段持续抬高,R波、T波振幅降低的特点。
该研究指出,V3~V5 导联ST段抬高(≥1 mm)是早期诊断LVAA形成的特征性改变,敏感性为66.7%,特异性为98.7%。
大约10%的HCM 患者可发生左心室中段心肌肥厚梗阻(MVO)。
在超声心动图或磁共振成像上,MVO 被定义为左心室中部最大瞬时压力梯度≥30 mmHg(图7)。
由于节段性室间隔中部肥厚和侧壁过度收缩以及肥厚的乳头肌移位,导致左心室呈现沙漏状。MVO患者往往有临床症状,以呼吸困难多见,大约有四分之一的患者合并心尖部室壁瘤。
图7 左室流出道血流频谱呈“匕首征”,最大瞬时压差>30 mmHg
老年患者中常见孤立性室间隔基底段肥厚,室间隔的形态可呈乙状,也可不呈乙状。室间隔基底段明显凸向左室流出道。
一般静息状态下左室流出道最大压力阶差<30 mmHg。负荷状态下或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可加重梗阻。部分患者HCM 相关基因检测为阳性。
此外还有一些特殊类型的HCM,如肿块样HCM,表现为局限性心肌纤维化和心肌细胞排列紊乱,需要与心肌肿瘤病变鉴别。
不连续的HCM,主要特点是肥厚的心肌非连续性分布,肥厚心肌区域被正常心肌区域分隔开来,呈现节段式肥厚。
2014 年ESC成人HCM指南建议,对于首次诊断HCM的患者,在有条件情况下,可完成心脏核磁共振检查,以提供心脏形态、功能和心肌组织特征的详细信息。
对于超声图像质量差或怀疑心尖部室壁增厚的患者,也可进一步行心脏核磁共振检查。
50%~80%的HCM患者出现钆延迟强化(LGE),典型表现是在室间隔、肥厚相关区域或左室、右室游离壁插入室间隔的部位出现斑片状延迟增强。
到目前为止,β受体阻滞剂和非二氢吡啶钙通道阻滞剂是有症状HCM患者的首选药物。
明显的室间隔肥厚和左室流出道最大瞬时压力阶差≥50 mmHg,是侵入性治疗的指征。常见手术治疗方法,包括外科改良扩大Morrow手术,经皮室间隔心肌消融术等。
2020年ACC/AHA HCM管理指南中强调,HCM患者对快速心房颤动(房颤)的耐受性差,因此维持窦性心律和控制心率很关键。
合并阵发性和持续性房颤的HCM患者发生卒中的风险增加, 无需参考CHA2DS2-VASc 评分,应给予口服抗凝药物。
对于左室流出道梗阻的患者,应避免应用正性肌力药物、动静脉血管扩张剂,且避免患者出现脱水和过量饮酒情况,鼓励患者控制体重。
来源:中国医学论坛报今日循环,转载需授权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