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美罗培南是碳青霉烯类抗生素,不用于耐甲氧西林的葡萄球菌感染,对李斯特菌无效。与其他碳青霉烯类显示交叉耐药型。
一
临床应用
1.适应证 适用于治疗敏感菌所致的各种感染。
2.用法用量
(1)成人的推荐剂量
1)肺炎、尿路感染、妇科感染(如子宫内膜炎)、皮肤或软组织感染:每次500mg,q.8h.,i.v.gtt。
2)院内获得性肺炎、腹膜炎、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的合并感染、败血症:每次1g,q.8h.,i.v.gtt。
3)脑膜炎患者:推荐每次2g,q.8h.,i.v.gtt或i.v.。
(2)肾功能不全时应调整剂量。
(3)儿童的推荐剂量
1)一般感染:3个月~12岁的患儿一次10~20mg/kg,q.8h.,静脉给药。
2)脑膜炎:一次40mg/kg,q.8h.;体重超过50kg的患儿按成人剂量给药。
二
治疗窗
1.国内证据 获得杀菌效果与抑制耐药的PK/PD靶值需要≥40%T>MIC,获得临床疗效的PK/PD靶值需要≥45%~100% T>MIC(HPLC、LC-MS/MS)。
2.国外证据 血药浓度超过病原体的最小抑菌浓度的时间(T>MIC)决定杀菌效果(HPLC、LC-MS/MS)。
三
药动学特征
1.吸收 5分钟内单次静脉推注美罗培南0.5 g或 1g的血药峰值浓度分别为52 μg/ml和112 μg/ml;30分钟内静脉滴注0.5 g和1 g的血药峰值分别为23 μg/ml和49 μg/ml。
2.分布 吸收后易渗入各种组织及体液(包括脑脊液和胆汁)中达有效浓度。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2%,稳态分布容积为21L。
3.代谢 从肝脏代谢,据报道美罗培南有一种β-内酰胺环开环形式的不活跃的代谢物;t1/2约为1小时,肾脏损害者和儿童的半衰期均有所延长,2岁以下儿童体内美罗培南的t1/2为1.5~2.3小时。
4.排泄 主要通过肾小管分泌和肾小球滤过作用经肾脏排泄。静脉注射12小时后约70%的药物以原型从尿液排泄,2%从粪便排泄。肾功能正常者间隔3小时给予不同剂量的药物未见蓄积作用。
四
不良反应
1.消化系统 主要表现为腹泻(4%~7%)、软便、恶心(≤8%)、呕吐、腹痛、食欲减退、口内炎、念珠菌感染、伴有血便的重症结肠炎(如假膜性结肠炎)、便秘等胃肠道症状。偶见胃肠道出血和腹腔积血等出血症状。还可见舌炎。
2.呼吸系统 间质性肺炎。
3.血液 无粒细胞症,全血细胞、粒细胞及红细胞减少,血小板增多或减少,淋巴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红蛋白和血细胞比容降低等,甚至出现溶血性贫血。
4.皮肤 皮疹、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史-约综合征。
5.泌尿生殖系统 β2-微球蛋白、血尿素氮及肌酐升高,排尿困难;严重者可出现急性肾衰竭。
6.神经系统 头痛(2%~8%)、倦怠感、痉挛、意识障碍、失眠、意识模糊、眩晕。
7.精神 焦虑、幻觉、抑郁。还可见激越。
8.肝脏 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碱性磷酸酶、γ-GTP、胆红素及尿胆原升高,黄疸。
9.过敏反应 荨麻疹、发热感、红斑、瘙痒、发红,严重者可致过敏性休克。
10.其他 维生素K、B族维生素缺乏症状,PZF综合征,注射部位局部疼痛、红肿、硬结。
五
监测指征
美罗培南在重症患者中凭经验用药常常不能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导致重症患者的高病死率。TDM血药浓度可以帮助调整临床给药剂量,使之达到治疗浓度。因此,建议对重症患者进行TDM。
六
监测方法
1.采血时间点 监测谷浓度。间歇给药的患者,通常在第4次给药后或治疗开始后的 24~48小时血药浓度达稳态时采样测定;连续输注的患者,通常在开始治疗后的 4~5个半衰期或剂量改变后采样测定。
2.采血类型 采集静脉血3~5ml,留取血清或血浆测定。
3.检测方法 多采用HPLC、LC-MS/MS。
七
注意事项
1.美罗培南与其他碳青霉烯类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青霉素和头孢菌素存在局部交叉过敏反应。
2.严重肾功能障碍患者需要根据其肌酐清除率调节用量;严重肝功能障碍患者有可能加重肝功能障碍。
3.进食不良或全身状况不良的患者有可能引起维生素K缺乏症状。
4.有癫痫史或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的患者发生痉挛、意识障碍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的可能性增加。
5.有时会出现GOT及GPT升高,连续给药1周以上或有肝脏疾病的患者应进行肝功能检查。
6.尚未确立本品在妊娠期给药的安全性,当判断利大于弊时才可用于孕妇或有可能妊娠的妇女。给药期间应避免哺乳。
7.用于老年人时,可因生理功能下降或维生素K缺乏而应慎用。
8.药物相互作用
(1)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对某些铜绿假单胞菌的分离菌株可产生协同作用。
(2)合用丙磺舒可使本药的半衰期延长,血药浓度升高。
(3)与伤寒活疫苗合用可能干扰伤寒活疫苗的免疫效应。
(4)与抗癫痫药合用可使抗癫痫药的血药浓度降低,从而导致癫痫再发作。
来源:人卫药学 节选自《治疗药物监测临床应用手册》 作者张相林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