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罕见出凝血疾病涵盖血友病、血管性血友病(VWD)等类型。血友病作为一组因遗传性凝血因子缺乏而引起的出血性疾病,主要分为血友病A(缺乏凝血因子Ⅷ)和血友病B(缺乏凝血因子Ⅸ),其核心机制在于凝血因子缺陷导致的凝血功能障碍,且具有遗传性。VWD则是另一类遗传性出血性疾病,病因是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的数量减少或质量异常。长久以来,出凝血疾病始终是血液系统疾病临床诊疗中的难点与热点。近年来,随着基因检测、蛋白质组学等前沿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型药物与疗法不断涌现,罕见出凝血疾病诊疗领域已经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近期,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特邀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李登举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薛峰教授,系统解析VWD精准治疗及血友病B基因治疗取得的相关进展,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胡豫教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吴德沛教授、山西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杨林花教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吴竞生教授和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病医院章萍教授围绕当前我国罕见出凝血领域所面临的诊疗挑战与临床实践中的突破路径等核心议题,发表了深刻见解,并呼吁临床与科研工作者共同关注,助力改善患者预后及生活质量。
李登举 教授
李登举教授强调,《中国罕见病定义研究报告2021版》指出新生儿发病率低于0.1‰、患病率低于0.1‰或患病人数低于14万的疾病为罕见病。我国早年一项全国范围内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显示,我国的VWD患病率约为0.09/100000,而2022年世界血友病同盟(WFH)年度全球调查数据分析中报道中国VWD患者仅为558人。李教授提到,近10年武汉同济医院共确诊91例VWD患者,其中41例为成人VWD,36例成人发生出血事件。人群层面证据显示,VWD患者年均出血次数小于1次,中国患者年人均出血次数为0.39次。
VWD的核心病理表现为VWF介导血小板黏附及稳定凝血因子Ⅷ的功能受损,临床主要表现为黏膜出血。VWD患者的出血事件需要按需管理,既需要考虑疗效,也要兼顾血栓风险,力求两者平衡。不同出血严重程度,治疗方案和治疗剂量不同。应及时干预的情况包括:大出血需住院、手术干预、输血、血红蛋白下降≥2g/dL,以及关键部位出血或影响正常学习、工作、社会活动的出血事件。主要干预方式为:替代治疗、辅助止血治疗、特定部位处理。李教授结合三例VWD患者合并重度消化道反复出血(传统血浆制剂治疗5个月无效,5次入院、10次输血,累计住院超150天)、黄体破裂急性出血紧急手术以及痔疮术后大出血延长住院病多次输血的三个病例的临床管理经验指出,在手术、妊娠或分娩等高出血风险情境下,若未及时干预,患者可能面临术后出“止血难、花费高、病程长、风险大”的系统性困境。现有医疗体系对VWD的诊疗支持有限,患者陷入传统治疗无效导致的反复出血、经济毒性与生存质量坍塌的恶性循环,亟需特异性止血药物、个体化治疗方案及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
薛峰教授通过临床实际案例阐述,当前VWD出血事件的替代治疗存在许多未满足需求。对于VWD产妇,传统疗法需联合输注血浆、冷沉淀以及血源性含VWF的凝血因子Ⅷ浓缩制剂等血液制品,但存在无VWD适应证、可及性差、无法精确补充VWF、疗效不足、合并感染风险及提升血栓风险等诸多局限。因而,临床医生和患者均迫切期待一种快速高效、给药方便的止血方案,以实现治疗目标。在一例1型VWD孕妇剖宫产案例中,患者输注冷沉淀后VWF活性11.3%,未升至正常范围,存在较大产后出血风险。薛教授创新性应用重组VWF制剂,使VWF活性显著提升,半衰期长达22小时,术后维持效果良好。该方案精准补充VWF,降低血栓风险,简化治疗流程,为VWD围手术期管理提供了更安全、便捷的选择。
2024年7月,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正式批准了重组血管性血友病因子(rVWF)注射用伏尼凝血素α,用于VWD成人患者(年龄为18岁及以上)的按需治疗和出血事件控制,以及围手术期出血管理。伏尼凝血素α采用基因重组技术,保留了超大多聚体结构,能够迅速启动血小板黏附、精准补充VWF,具有较长半衰期。关键Ⅲ期研究显示,按需治疗患者的出血事件止血成功率高达100%[1],围术期应总体止血有效率亦达100%[2]。不同出血严重程度,重组VWF的治疗剂量不同,可根据出血类型进行个体化治疗,实现按需输注。
薛峰 教授
薛峰教授指出,血友病B是一种由于编码凝血因子Ⅸ(FⅨ)的基因突变导致血液中FⅨ缺乏而引起的单基因遗传病,在整体血友病人群中占 15%~20%。临床上患者表现为自发或轻微外伤后的皮肤黏膜出血,关节、肌肉及深部组织出血,甚至胃肠道、泌尿道、中枢神经系统出血等严重情况。当前,凝血因子Ⅸ替代治疗仍是血友病B的主要治疗手段,但存在诸多不足,例如体内活性水平波动导致疗效不充分、需终生频繁静脉注射、感染和血栓风险较高等。
随着新技术的不断涌现,血友病治疗模式正逐步发生转变。基因治疗是通过生物工程技术将高活性FⅨ-Padua基因整合到具有高度肝脏靶向性的腺相关病毒(AAV)载体上,经静脉给药进入肝细胞,继而表达FIX分泌到血液中。 这种创新技术手段有望通过一次注射,使人体恢复自主生成FⅨ的能力,为机体提供持续出血保护。目前国外已有多种针对血友病B的基因治疗进入临床,其中波哌达可基是中国自主研发的创新性基因治疗药物,已于2025年4月在中国获批。一项早期探索性临床研究显示,患者接受波哌达可基治疗后4-5年,FⅨ:C维持在35%以上3。在3期临床研究中,26例患者治疗后52周平均FⅨ活性可达到55.08%(基于SynthaSIL aPTT试剂的一期法),未观察到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事件4。
为规范我国血友病B基因治疗的临床应用,《中国血友病B腺相关病毒载体基因治疗临床应用指导意见(2025)》对患者筛选、用药流程、随访频率等都给出明确推荐。《指导意见》医疗机构严格筛选适应证患者,实施全流程管理并进行规律长期随访,以推动治疗模式从“终身替代”向“一次性治愈”转变。
胡豫 教授
胡豫教授:罕见出凝血疾病具有发病率低、发病机制复杂、治疗手段有限等特点。以VWD为例,大出血时现有治疗手段仍面临精准性、快捷性、安全性不足的挑战。血友病B的治疗同样存在困境,尽管已有血浆制品、基因工程产品及基因治疗产品,但患者用药负担重,且存在关节积累损伤风险。值得欣喜的是,血友病B的标准基因疗法已获批上市,VWD领域也已出现rVWF等优质治疗产品。近期,协和医院一例VWD患者羊水穿刺手术在重组VWF保驾护航下顺利完成。
吴德沛 教授
吴德沛教授:当前,VWD与血友病B的治疗正经历创新变革。一方面,随着对VWD发病机制研究的深入,新型rVWF因子产品为患者提供了更精准、有效的治疗选择,通过精准补充VWF,在VWD患者急性和手术出血事件中表现出优秀的止血效果。另一方面,血友病B的基因治疗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单次输注可长期稳定表达凝血因子,显著降低治疗负担。
杨林花 教授
杨林花教授:罕见出凝血疾病诊疗体系的优化升级,需着力解决创新药物临床应用转化难题及基因治疗技术的本土化落地挑战,重点关注新型止血药物rVWF因子在VWD重大出血事件及围术期患者中的规范使用。尽管血友病B基因治疗已实现技术突破,但仍需提高治疗的可及性,解决患者教育、诊疗网络建设等现实难题。她指出,要关注患者全生命周期管理,建议将VWD患者纳入血友病管理体系,依托血友病中心建设经验建立罕见病分层管理体系,实现从科研突破到临床获益的有效衔接。杨教授呼吁在行业内制定中国VWD诊疗白皮书,加强指南共识的推广、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扩大药物适应证,为创新药物本土化落地提供证据支持,惠及更多罕见出凝血疾病患者。
吴竞生 教授
吴竞生教授:我国基层医生对VWD存在认知不足,导致患者常辗转多科室无法确诊。提升VWD诊断水平需从两方面入手,首先,各级医生需提升对该疾病的认知水平;第二,要加强多学科协作。精准诊断是精准治疗的前提,但目前国内仅不到5家医院能完成完整VWD分型检测,因此亟需由重点实验室牵头普及VWF活性检测及分型技术。rVWF因子作为高特异性的针对性的替代治疗,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可实现定量按需治疗,已在我国获批一年,为VWD患者提供全新治疗选择,应提高药物可及性,使更多患者获益。针对血友病B的基因治疗,建议加强患者教育,需完善三级诊疗体系以支持精准分型与随访管理,以推动临床应用,最终实现根治疾病的理想目标。
章萍 教授
章萍教授:血友病B的基因治疗需建立全流程质控体系,包括:设立医院基因药物管理质控组,制定涵盖冷链运输、配置规范、输注监测等多项标准流程;开发智能化用药评估系统以提升治疗的精准性和安全性;构建生产企业-医疗机构数据追溯平台。同时,需要建立基因治疗专用药物警戒体系,由多学科团队定期分析全国用药安全性数据,并建议药企成立风险运营部门,协同优化全周期管理,确保基因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可见,在VWD 精准治疗领域,rVWF注射用伏尼凝血素α获批上市填补了治疗空白,为患者提供了精准治疗新选择,助力围手术期出血管理;基因治疗则为血友病 B 提供了长期甚至终身治愈的可能,减轻患者治疗负担。但新疗法临床应用仍面临治疗成本高、长期安全性监测等挑战。未来需从多维度继续推进,加强多学科合作,推动新疗法临床研究与转化应;重视罕见病卫生经济学问题,完善医疗保障体系;利用诊疗中心网络收集数据,优化创新药物应用场景,落实分层诊疗模式;提升医生认知与多学科协作水平以强化诊断能力,普及VWF分型检测技术;建立基因治疗全流程质控体系与药物警戒体系,确保治疗安全有效。最终,共同改善我国罕见出凝血疾病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
中国医学论坛报 侯良宇 刘派 整理
胡豫教授/吴德沛教授/李登举教授/薛峰教授/杨林花教授/吴竞生教授/章萍教授 审阅
参考文献:
1. Erratum: Gill JC, castaman G, windyga J, et al. Hemostatic efficacy, safety, and pharmacokinetics of a recombinant von willebrand factor in severe von willebrand disease. Blood. 2015;126(17):2038-2046. Blood, 2016, 127(22): 2777
2. Peyvandi F, Mamaev A, Wang J D, 等. Phase 3 study of recombinant von willebrand factor in patients with severe von willebrand disease who are undergoing elective surgery. J Thromb Haemost, 2019, 17(1): 52~62
3.Feng X,et al. 2025 ISTH. OC69.2
4.Feng X,et al. 2024 ASH. Poster 3582
审批编号:C-APROM/CN/VONV/0504
获批日期:2025年8月
仅供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为了解资讯使用。该等信息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视为诊疗建议。如该等信息被用于了解资讯以外的目的,本站及武田不承担相关责任。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