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2型糖尿病(T2DM)是一种需要综合管理的慢性疾病,包括对血糖、血压、血脂和体重等多指标的管理,其中高血糖的治疗是其中最重要的内容之一。有研究表明,在糖尿病前期患者中,生活方式干预联合降糖药物能降低糖尿病进展的风险。本文系统梳理了国内外专家共识与指南,聚焦血糖控制的基础药物二甲双胍,详细整理了其单药治疗策略、联合用药策略,以及在特殊人群中的应用要点,旨在为临床医生梳理一份二甲双胍的使用参考。
糖尿病的诊断路径[1]
糖尿病的诊断可依据空腹血糖、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2小时血糖或糖化血红蛋白(HbA1c)三项指标。图1展示了一个糖尿病诊断的简化流程。
图1.糖尿病诊断流程
注:典型糖尿病症状包括烦渴多饮、多尿、多食、不明原因体重下降;随机血糖指不考虑上次用餐时间,一天中任意时间的血糖;空腹指至少8 h没有进食热量。
当患者确诊T2DM时,医生就应启动以患者为中心、涵盖多方面的综合管理。其中,高血糖的治疗是一个贯穿始终的过程,生活方式干预和糖尿病自我管理教育都是高血糖治疗的重要策略。在此基础上,医生需要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个体化的药物治疗路径,以下是T2DM高血糖治疗的简易路径。
图2.T2DM高血糖治疗的路径
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心力衰竭(HF)、慢性肾脏病(CKD)、胰高糖素样肽-受体激动剂(GLP-1RA)、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糖化血红蛋白(HbA1c)、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i)、噻唑烷二酮(TZD)、葡萄糖激酶激活剂(GKA)、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PPAR)。
1高风险指年龄≥55岁伴以下至少2项:肥胖、高血压、吸烟、血脂异常或白蛋白尿
2如基线HbA1c较高,可起始二联治疗,如伴显著高血糖症状或酮症,可起始胰岛素治疗
3伴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者选择有肝脏和心血管获益证据的GLP-1RA或双激动剂
4有卒中病史者选用GLP-1RA或吡格列酮
5包括固定剂量复方制剂和基础胰岛素/GLP-1RA的固定比例复方制剂
6包括注射制剂和口服片剂
起始降糖药物的选择需要综合评估患者的代谢状态、合并疾病及社会支持等临床特征,以实行分层管理。在诸多药物中,二甲双胍因降糖疗效确切、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兼具多种降糖以外的潜在获益、费效比高且药物可及性良好,已成为目前最常用的降糖药物之一。
对于新诊断T2DM患者,二甲双胍是控制高血糖的一线药物,并应贯穿治疗始终。其核心优势在于:
疗效确切 单药治疗即可有效降低HbA1c 1.0%~1.5%,且在有效剂量范围内具有剂量依赖效应。
安全性高 单独使用时不增加低血糖风险,对体重影响中性甚至有轻微减重效果。
可及性好 价格合理,药物可及性好,为长期管理提供了经济可行的选择。
近年来,随着胰高糖素样肽-受体激动剂(GLP-1RA)和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在心血管及肾脏获益证据的累积,它们在高风险患者中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加。然而,这一趋势并未削弱二甲双胍作为一线用药的重要性。
国内外指南建议,在启用上述新药的同时,继续保留二甲双胍作为T2DM控制高血糖的基础用药,以实现更全面的获益。此外,研究提示二甲双胍的降糖效果与患者体质指数(BMI)无显著关联,无论体重正常、超重或肥胖,均可将其视为稳定可靠的基础降糖选择。
将二甲双胍作为单药治疗时,应遵循系统化的用药策略以确保疗效最大化和不良反应最小化。图3展示了二甲双胍作为单药的使用要点。
图3.二甲双胍的单药使用要点
注: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心力衰竭(HF)、慢性肾脏病(CKD)、胰高糖素样肽-受体激动剂(GLP-1RA)、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糖化血红蛋白(HbA1c)。
传统阶梯治疗与早期联合 传统治疗模式上采用“单药不达标再加药”的阶梯治疗模式。然而,由于T2DM的进展性特点,单药治疗的长期效果有限。新的证据强调了早期联合治疗的优势。例如,VERIFY研究结果显示,对于新诊断的T2DM患者,起始使用二甲双胍联合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i),相比于二甲双胍单药起始的阶梯治疗,血糖控制更持久,并能显著降低治疗失败的风险。因此,对于诊断时HbA1c较高的患者,可直接起始二联治疗。
早期强化胰岛素治疗 对于部分在诊断时就存在明显高血糖症状乃至酮症的患者,可以直接给予短期强化胰岛素治疗。待血糖得到良好控制后,后再确定后续治疗方案。这种方法有助于优化长期血糖控制,部分患者在短期强化治疗后还能实现糖尿病缓解。
FDC将二甲双胍与其他药物制成单片,可简化治疗、提高依从性,表1是常见的FDC类型和适用人群及其禁忌证。
表1.常见二甲双胍FDC及特点
注: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糖化血红蛋白(HbA1c)、二肽基肽酶Ⅳ抑制剂(DPP-4i)、噻唑烷二酮(TZD)、1型糖尿病(T1DM)、体质指数(BMI)、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
尽管二甲双胍适用人群广泛,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其应用需要个体化的考量与调整。尤其是在伴有重要脏器功能不全或处于特殊病理生理阶段的患者中,准确评估风险与获益至关重要。表2展示了特殊人群中二甲双胍的使用要点。
表2.特殊人群的二甲双胍使用要点
注:估算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体质指数(BMI)、糖化血红蛋白(HbA1c)。
根据个体化原则,成人T2DM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标应有所不同。对于较为年轻、病程较短且没有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的患者,可以设定较为严格的HbA1c控制目标。而对于年龄较大、病程长或已出现并发症的患者,目标则应适当放宽。表3展现了对于成人T2DM患者HbA1c目标值的管理建议。
表3.成人T2DM患者HbA1c目标值的建议
注:2型糖尿病(T2DM)、糖化血红蛋白(HbA1c)、心血管疾病(CVD)、慢性肾脏病(CKD),应注意降糖药物的安全性,尤其是低血糖风险,HbA1c较高者应注意防止高血糖症状、急性代谢紊乱和感染。
整理:王天任
审校:邢英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