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在非小细胞肺癌(NSCLC)全病程管理领域,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已成为提升患者生存获益的核心策略。近日,来自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呼吸内科、心胸外科、放射治疗科及病理科的四位专家,结合临床实践分享了跨学科整合的最新经验与观点。
一、呼吸内科:动态监测与个体化治疗并重
余宗阳教授强调,MDT需贯穿肺癌诊疗全周期。针对三期NSCLC,他提出“全身治疗优先、局部干预精准”的原则:在TKI靶向治疗有效时,早期采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SBRT)精准照射原发灶,可延缓耐药进展;对于脑转移患者,建议联合神经外科进行脑室分流或鞘内给药,同步启动劳拉替尼等靶向治疗,并通过脑脊液CTDNA检测提高诊断敏感性。此外,病理报告需明确淋巴结转移范围、胸膜侵犯深度等关键信息,为后续治疗提供依据。
二、心胸外科:微创技术与新辅助治疗拓展手术边界
曾志勇教授指出,微创技术(如胸腔镜)与新辅助治疗(化疗/免疫/靶向)的结合,显著提升了三期肺癌的手术适应证。对于多灶性早期肺癌,他提出AI辅助病理诊断联合靶向治疗的探索方向,以替代传统肺叶切除。在术后管理上,优先选择EGFR-TKI等非化疗方案作为辅助治疗,可降低副作用并提高患者依从性。曾教授特别强调,治疗过程中需多次组织MDT会议,基于疗效数据动态调整方案。
三、放射治疗科:精准放疗时机与多模态协同
陈忠华教授提出,放疗作为局部治疗手段,需与靶向/免疫治疗精准协同。对于TKI治疗有效的三期患者,建议半年内完成SBRT模式放疗,以延缓耐药;寡转移病灶可同步进行局部放疗与TKI治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针对有症状的脑转移或上腔静脉综合征患者,需通过MDT优先缓解症状。技术层面,影像引导放疗(IGRT)与立体定向放疗(SBRT)的应用,可提高病灶覆盖率并降低正常组织损伤。
四、病理科:分子分型与疗效监测支撑精准决策
叶显宗教授指出,病理诊断需提供分子分型及动态监测指标。三期NSCLC中,约50%患者存在EGFR等驱动基因突变,通过CTDNA动态监测可预测复发风险;循环肿瘤细胞(CTC)与CTDNA基线水平与生存期密切相关。在脑转移诊断中,脑脊液细胞学检测联合靶向基因测序(如ALK/ROS1)可提高确诊率。此外,病理报告需包含淋巴结转移范围等关键信息,辅助放疗靶区勾画;新辅助治疗后需评估病理完全缓解率(pCR),以指导后续治疗。
总结
四位专家从不同学科视角,系统阐述了MDT协作、局部与全身治疗协同、分子诊断与动态监测的核心策略。这一跨学科整合范式,为非小细胞肺癌全病程管理提供了科学、严谨的临床实践指南,彰显了多学科协作在提升患者生存质量与预后中的不可替代价值。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