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医生,这个报告单到底什么意思?”
“化疗期间能不能吃补品?”
“放疗后皮肤痒怎么办?”
……
门诊、病房、线上,患者和家属的提问往往来得突然而具体,却直指治疗效果与生活质量。为此,“壹生资讯-肿瘤频道”推出全新微专栏《肿瘤三分钟——答患者问》。每期用约3分钟可读完的篇幅,聚焦1个高频真实提问,给出循证、易懂、可操作的回答。
本期带来浙江省肿瘤医院整理的科普患教文章“牛奶还能喝吗?每周超3.5杯牛奶,肝癌风险或增45%”。
三分钟,让困惑少一点,让沟通顺畅一点,让医患携手向前迈一步。
在忙碌的现代生活里,牛奶是许多人心中营养与健康的象征,常常出现在日常饮食中,尤其是早餐时分。
然而,哈佛大学一项最新研究,却为这一传统认知带来了新的挑战——每周摄入超过3.5杯牛奶,或使肝癌风险增加45%!到底是不是真的,多喝牛奶竟会促癌?牛奶还能不能喝了,要怎么喝呢?
哈佛大学陈曾熙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人员在《美国临床营养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研究论文引发关注:一项针对48万余名中老年人的15.5年随访显示,较高的高脂乳制品摄入量与慢性肝病死亡风险增加相关,而低脂乳制品、酸奶则有保护作用。
此外,较高的牛奶摄入量与肝细胞癌风险增加有关,每周饮用超过3.5杯(约840毫升)牛奶,肝细胞癌风险增加45%;若每周超14杯,风险更飙升至61%。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NIH-AARP饮食与健康研究队列中超48万名参与者,年龄在50~71岁之间,男性占60%,通过饮食信息收集了乳制品的摄入量,并被分为高脂和低脂两类,分析了乳制品摄入与CLD死亡率和肝癌风险之间的关联。
本研究中的1份乳制品定义为:1杯牛奶或酸奶(约240 ml)、1.5盎司天然奶酪(约45 ml)、2盎司加工奶酪(约60 ml)。
在平均15.5年的随访期间,共记录了993例慢性肝病死亡病例,共记录了940例原发性肝癌,其中635人患肝细胞癌,164例患肝内胆管癌。
此外,与不吃酸奶相比,每周摄入4份酸奶,与慢性肝病死亡风险降低40%相关。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北京大学的研究人员也发表了一篇相关研究论文。
图:论文截图
结果显示,在中国成年人中,经常食用乳制品的人癌症总体发病风险增加9%,患肝癌和乳腺癌的风险也显著增加,每天多摄入50g,风险分别增加12%和17%。
过量饮用牛奶可能与肝癌风险上升相关,这主要基于几个潜在机制:
01.高脂乳制品中的饱和脂肪酸:可能引发肝脏慢性炎症,促进肝组织纤维化,增加癌变风险。
02.牛奶摄入与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水平升高相关:IGF能加速细胞增殖、减少凋亡,可能为癌细胞发展提供机会,尤其在肝脏等代谢活跃器官中更显著。
03.牛奶中的激素成分:如雌激素,长期摄入可能对肝脏产生微刺激,尤其在肥胖、代谢异常等高危人群中,可能成为促癌因素。
目前研究并非否定所有牛奶,而是指出 “高脂” 奶制品可能存在健康隐患。关于牛奶是否能喝及如何选择,无需因个别研究过度恐慌,关键在于 “适量” 和 “选对类型”。
首先,牛奶仍是优质营养来源,富含优质蛋白、钙、维生素 B12 等,对骨骼健康、肌肉维持至关重要。对于普通健康人群,每天摄入 300-500 毫升乳制品是合理范围,无需因噎废食。
选择时可遵循以下原则:
01.优先低脂或脱脂牛奶:减少饱和脂肪酸摄入,尤其血脂异常、脂肪肝或肝病高风险人群,建议选低脂牛奶、脱脂酸奶,既保留营养,又降低潜在代谢负担。
02.发酵乳制品更优:酸奶、奶酪等经过发酵,富含益生菌,有助于调节肠道菌群,且部分研究显示其可能降低某些慢性病风险,是更健康的选择。
03.控制总量,多样化搭配:根据《中国居民膳食指南》,每天摄入300~500毫升液态奶或等量乳制品为宜,避免过量饮用高脂牛奶。若担心风险,可将牛奶与植物奶(如燕麦奶、豆奶)搭配饮用,既保证营养均衡,又减少单一食物的过量摄入。
04.特殊人群个体化选择:儿童青少年发育期需充足脂肪供能,全脂奶更合适;孕妇和老年人对钙需求高,可适当选择高钙乳制品;乳糖不耐受者可选零乳糖乳制品或植物奶(如豆奶、燕麦奶)。
面对这一系列研究结果,应保持理性的态度,参考一下即可。对于公众而言,不必过度恐慌。牛奶作为营养丰富的饮品,其益处仍然不容忽视。关键在于如何平衡摄入量,避免过量摄入高脂乳制品,同时增加低脂乳制品和酸奶的摄入。
此外,还应关注个人的乳糖酶分泌情况,对于乳糖不耐受的人群,应选择适合的乳制品或替代品。
来源:浙江省肿瘤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