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日,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三位肺癌领域专家就全病程管理、精准诊断及影像监测技术展开深度访谈,现提炼核心学术要点如下:
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孟婕教授强调首诊识别与多学科协作(MDT)的核心地位。她指出,呼吸科作为肺癌诊疗起点,需通过咳嗽、咳血等典型症状及吸烟史、家族史等高危因素锁定潜在患者,主导40岁以上未体检人群的CT筛查。在MDT模式中,早期肺癌由胸外科牵头评估手术可行性,三期肺癌由肿瘤科主导综合治疗,而晚期患者则需呼吸科全程管理,特别针对合并慢阻肺等共病患者,需优先改善肺功能后再制定手术方案,体现个体化治疗理念。
病理科付华教授从分子病理维度揭示精准诊断路径。她提出,通过免疫组化、FISH、二代测序(NGS)等技术明确非小细胞肺癌的驱动基因状态,是靶向治疗的前提。液体活检(CTDNA)动态监测可预警耐药突变,避免无效治疗。在报告解读环节,需整合细胞学、组织学及分子病理数据,通过类比解释(如“关闭坏产品生产的机器”)提升患者对检测依从性,实现病理-临床的高效沟通。
放射科刘煌辉教授则聚焦影像监测的标准化与前沿探索。她主张采用增强MRI、PET-CT等高敏感性手段进行全病灶覆盖,治疗前4周完成胸腹盆腔CT、头部MRI等基线检查,每6-12周按RECIST标准精确对比影像变化。针对假性进展、脑转移等特殊情况,需结合影像组学与人工智能技术,挖掘影像特征预测基因突变,未来将向多模态融合及深度学习方向深化应用,推动肺癌诊疗智能化发展。
三位教授的学术实践共同构建了从早期筛查、精准诊断到全病程管理的闭环体系,体现了肺癌诊疗的学术性、科学性与严谨性,为临床实践提供了可复制的规范化路径。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