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体检发现胃蛋白酶原指标异常,有啥意义?

2021-04-07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其他消化疾病非原创

随着目前健康体检项目完善以及民众健康意识水平的提高,人们愿意接受各项体检,甚至自费行更多体检项目的人越来越多。在谈癌色变的环境中,体检发现的肿瘤标志物结果异常往往让人害怕焦虑。本文就来聊一聊体检报告中肿瘤标志物胃蛋白酶原的始末,这个东西到底有什么意义?


胃蛋白酶原主要是由人胃的主细胞分泌出来,为胃蛋白酶的前体,当胃壁细胞分泌的盐酸调整胃内酸碱度PH达1.5-5.0时,即可激活胃蛋白酶原变成胃蛋白酶,参与人体的食物消化,是非常重要的消化酶。人体共分泌四种胃蛋白酶原,包括胃蛋白酶原Ⅰ(即PG Ⅰ或PGA)、胃蛋白酶原Ⅱ(即PG Ⅱ或PGC)、组织蛋白酶E、组织蛋白酶D,而有消化功能的胃蛋白酶主要来源于胃蛋白酶原Ⅰ、Ⅱ。胃蛋白酶原Ⅰ、Ⅱ及其Ⅰ/Ⅱ比值即为体检中肿瘤标志物一项常见的指标。


微信图片_20210406105357.jpg

图1   PGI、PGII胃内不同分布位置示意图


根据目前已有的临床研究及工作经验的总结,血清PG Ⅰ、PG Ⅱ及Ⅰ/Ⅱ比值的检测主要是有两类筛查指向。第一类,该三项指标与患者感染幽门螺旋杆菌、胃炎、胃癌相关,有研究表明患有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的患者在清除该菌后,患者的血清PG Ⅰ、PG Ⅱ会下降,Ⅰ/Ⅱ比值会上升,对于幽门螺旋杆菌治疗效果方面有一定的评判价值。当胃由于各种原因,如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出现炎症,胃黏膜遭到破坏,PG Ⅰ、PG Ⅱ会出现升高,同时根据胃内病变严重程度相应增高,其主要病理过程是,当各种原因导致胃黏膜受损时,胃壁细胞分泌的胃酸减少,胃腔中酸碱度PH会上升,胃蛋白酶原就无法激活变成胃蛋白酶,积蓄的胃蛋白酶原则会从断裂的细胞间隙中“逃逸”,进入血管,血中的含量则会上升。但是,当胃黏膜萎缩,出现萎缩性胃炎时,自身分泌的胃蛋白酶原都减少了,“逃逸”到血清中含量则相应下降,尤其是PGⅠ下降较为严重,所以,PG Ⅰ/Ⅱ比值越低,提示胃黏膜萎缩越严重。所以,在日本,设定PGI<70ng/ml且PG Ⅰ/Ⅱ比值<3.0的胃癌筛查标准,低于该标准时提示了容易癌变的严重萎缩性胃炎状态。在中国,有研究表明设定PG Ⅰ/Ⅱ比值小于7.0于筛查胃癌高风险人群。


 

微信图片_20210406105400.jpg

图2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胃炎及PG之间的关系


第二类,与异位分泌胃蛋白酶原的肿瘤相关,通常情况下胃蛋白酶原主要由胃黏膜主细胞分泌,其他器官及组织几乎不表达,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PG Ⅱ也会在其他肿瘤中升高,比如前列腺癌、乳腺癌、卵巢癌、子宫内膜癌、泌尿系统恶性肿瘤等。


总体来说,胃蛋白酶原的检测仅仅是简单筛查,结合其诊断的特异性及敏感性,不能替代其他临床重要的检测检验方法,如呼气试验、胃肠镜等。健康体检筛查过程如出现胃蛋白酶原指标异常时,不要惊慌,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完善相应检查,正确诊疗。


作者: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  朱海荣

文章首发自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消化科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