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RC48 ADC联合布拉格治疗(布拉格3.0治疗)挽救DS8201治疗失败的HER-2表达的晚期肠癌患者一例

2023-12-08作者:寒雪资讯


布拉格治疗是针对晚期难治性肿瘤患者的后线治疗策略,将放射治疗与PD-1抑制剂单抗及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联合应用,其本质是一种免疫综合治疗。而布拉格3.0治疗是针对HER2表达的晚期实体瘤患者,采用维迪西妥单抗(RC48-ADC)联合放疗、PD-1/PD-L1抑制剂、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介素-2(IL-2)治疗模式,产生高效的肿瘤特异性免疫治疗,实现了布拉格治疗的疗效增敏。


本文分享病例为晚期十二指肠腺癌患者,多线治疗失败后,采用RC48 ADC联合布拉格治疗(布拉格3.0研究,NCT05115500),实现了较好的挽救治疗效果。


病例提供者:陈伟武医师、徐美玲主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工业总医院)




病例资料



01


患者基本信息



患者老年男性,72岁,因“十二指肠癌术后4年余,化疗、靶向、免疫、放疗等多线治疗1年余后进展”入院,既往无相关基础疾病;否认吸烟、饮酒史;否认肿瘤相关家族史。


02


既往诊疗过程



患者2019年7月因“体检发现十二指肠占位3周”,遂于2019年7月30日至我院普外科行“腹腔镜下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术后病理示:十二指肠中-低分化腺癌,侵及固有肌层外纤维脂肪组织,胃周淋巴结(1/13)见癌转移。免疫组化示:MSH2(+)、MSH6(+)、MLH1(+)、PMS2(+)、Her-2(2+)、FISH阴性。故诊断为十二指肠腺癌,分期为pT3N1M0 ⅢA期(UICC第八版)。术后规律行GS方案辅助化疗6周期,具体为:“吉西他滨1800mg d1、8+替吉奥60mg d1-14 q3w”,后规律复查未见肿瘤复发与转移。


2022年7月出现肝右叶转移,遂2022年7月25日起予一线“纳武利尤单抗360mg d1+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200mgd1、8 q3w”联合“仑伐替尼12mg qd”治疗4周期。期间患者出现肾功能不全,予以停用仑伐替尼,后续“纳武利尤单抗+紫杉醇(白蛋白结合型)”治疗2周期,疗效评估PR;后予以“肝动脉化疗栓塞术+肝脏恶性肿瘤微波消融术”联合“纳武利尤单抗”治疗。2023年2月肝右叶转移灶局部复发,PFS为7个月。


2023年2月21日再次行“肝转移灶微波消融术”,效果不佳;遂于2023年4月3日起行二线“放疗联合PD-1抑制剂治疗”,具体为:肝转移灶立体定向放射治疗(DT为:48Gy/8Gy/6f)+帕博利珠单抗200mg d1 q3w治疗4周期,疗效评估SD,期间出现肝脓肿,予以对症治疗后好转。2023年7月出现肝脏及肝门淋巴结多发转移,PFS为3个月。


2023年7月24日起行三线治疗,具体为伊匹木单抗100mg d1+德曲妥珠(DS8201)400mg d1治疗2周期后评估肝内新增多发转移灶,肿瘤指标进行性增高,疗效评估PD。


2023年9月6日起行布拉格3.0治疗(RC48 ADC联合布拉格治疗挽救HER-2阳性晚期难治性实体瘤的临床多中心研究)模式治疗,至2023年12月02日已完成4周期治疗(PRaG3.0 A2B2),肿瘤指标进行性下降,影像学评估提示病灶较前减小。


2222.png

图1:布拉格3.0治疗方案流程图


免疫激活阶段(A阶段治疗模式:RC48 ADC+放疗+PD-1/PD-L1抑制剂+GM-CSF、IL-2);免疫巩固阶段(B阶段治疗模式:RC48 ADC+PD-1/PD-L1抑制剂+GM-CSF、IL-2);免疫维持阶段(C阶段治疗模式:PD-1/PD-L1抑制剂)。


03


临床治疗情况及疗效评价



患者系十二指肠腺癌术后、辅助化疗后出现肝转移,后经化疗联合靶向及免疫治疗、介入联合免疫治疗、放疗联合免疫治疗、DS8201联合双抗免疫治疗等多线治疗一年后疾病进展,考虑到患者免疫治疗耐药、ADC治疗失败后尚无有效治疗手段,同时结合患者HER-2(++),遂行RC48 ADC联合布拉格治疗,该治疗主要包括3个阶段(见图1),予RC48 ADC(维迪西妥单抗120mg d1)联合肝门、肝右叶转移灶大分割放疗d3-5(见图2)、皮下注射GM-CSF(200μg,qd3-7)序贯IL-2(200万IU,qd8-12),静脉注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卡度尼利单抗375mg d6),该治疗方案每3周重复一次,患者治疗2周期后影像学显示肝内病灶较前缩小且出现不同程度的坏死(见图3),肿瘤指标出现显著下降(见图4),此后进入不接受放射治疗的免疫巩固B阶段,治疗过程中未出现2级以上不良反应。


3333.png

图2:放射治疗靶区图


111.png

图3:布拉格治疗前后病灶MRI图像对比图


555.png

图4:布拉格治疗前后肿瘤指标变化趋势图


张力元教授点评





维迪西妥单抗是一种靶向HER2的抗体偶联药,可以特异性地识别和结合肿瘤细胞表面的HER2抗原,快速释放出细胞毒药物,即微管相关抑制剂(Monomethyl auristatin E,MMAE),从而高效杀伤肿瘤细胞,并能产生旁观者效应。基于维迪西妥单抗的药物作用机制,以及放疗和免疫治疗的特点,三者可能存在协同作用。本课题组在布拉格治疗的基础上增加了维迪西妥单抗的应用,试图实现以下三点。


1. 点面结合,广泛抗原暴露,产生更多的免疫应答效应,克服肿瘤异质性。放疗主要针对大肿块照射,不仅可造成肿瘤相关抗原释放,而且减少肿瘤负荷;而维迪西妥单抗以全身肿瘤细胞表面的HER2抗原为靶点,精准识别并杀伤肿瘤细胞,促进更多肿瘤抗原释放,增强免疫应答。


2. 抗微管类ADC药物可提高放疗疗效,通过维迪西妥单抗与放疗联合应用可产生放疗的增敏作用。


3. 维迪西妥单抗与PD-1/PD-L1抑制剂联合使用,具有协同增效的抗肿瘤活性,有助于形成有效的抗肿瘤免疫应答。基于以上理论基础,维迪西妥单抗的加入可能会放大肿瘤的免疫应答效应,维迪西妥单抗联合布拉格治疗有望进一步提高HER2表达的晚期难治性实体瘤的疗效。


本案例中,患者采用多线治疗,甚至在“DS8201”治疗失败后,继续采用适合剂量的RC48 ADC联合布拉格治疗再挑战,抗肿瘤获益明显。原因可能为:ADC类药物本质是细胞毒药物,单药使用疗效有限,而布拉格3.0治疗本质是免疫综合治疗,采用放疗与RC48 ADC点面结合更高效地促进肿瘤相关抗原的释放,源于放疗主要针对大肿块照射释放抗原,而RC48 ADC以全身肿瘤细胞表面的HER2抗原为多靶点,精准识别并促进更多异质性肿瘤抗原的释放。


此外,RC48 ADC作为布拉格增敏剂,与推荐剂量相比,剂量较小,耐受性较好,总体安全性良好。布拉格3.0治疗靶向HER-2表达(包括低表达)晚期难治性实体瘤(包括妇科肿瘤和胰腺癌),该研究的初步结果已于2023年中华放射肿瘤学年会上进行口头汇报,由衷地期望该研究入组早日完成、研究结果早日揭晓,为晚期肿瘤患者带来更好的获益。





666.png

陈伟武 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工业总医院) 医师


11111.png


徐美玲 主治医师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工业总医院) 放疗科主治医师

江苏省免疫学会放射与免疫专委会委员

中华医学会第十八次全国放射肿瘤学年会口头报告

CRTOG第四届放射免疫(IR)病例分享全国总决赛冠军

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举办的“免疫放疗”病例全国总决赛冠军




点评嘉宾:张力元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工业总医院)


222222.png


张力元 教授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工业总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博导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工业总医院)院长助理

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核工业总医院)肿瘤诊疗中心执行主任

苏州市政协医药卫生组副组长

中国肿瘤放射治疗联盟放射免疫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肿瘤放射治疗联盟放射免疫青年工作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华医学会放射肿瘤学分会放射生物学组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2023年度“研究型人才”

江苏省免疫学会放射与免疫专委会主任委员

江苏省医学重点人才

江苏省“333”人才(第二层次)

主持4项国自然基金项目

苏州市魅力科技人物

苏州市卫生领军人才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