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大力发展“互联网+医疗健康”是国家在医疗卫生领域重要的建设规划,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在“三位一体”智慧医院建设理论体系的指导下,秉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宗旨,在该领域进行了积极探索,以互联网医院为核心构建了院内院外结合、线上线下一体化、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全生命周期的医教研一体化新型医疗服务体系,该项目将成为“互联网+医疗健康”的建设典范。
为了贯彻落实国家“互联网+医疗健康”建设规划,缓解就医难题,提升人民健康水平,提高医疗体系服务能力,医院着力构建院内院外结合,线上线下一体化,覆盖诊前、诊中、诊后,医教研一体化的新型智慧医院智能互联网平台。遵循“多项齐建、汇聚融合”的建设思路,以互联网医院诊疗平台为业务主线,逐步整合健康科普、预诊分诊、统一预约、智能问答等系统。通过数据互联互通,促进业务互联互通,形成面向老百姓的“智慧服务”,面向医务者的“智慧医疗”,面向管理者的“智慧管理”,面向研究者的“智慧科研”(整体架构详见图1),全面支撑互联网医院建设,构筑“互联网+医疗健康”生态体系,树立互联网医院建设典范。
图1 智慧医院智能互联网平台整体架构图
打造全流程、全场景
“互联网+医疗服务”服务体系
智慧医院智能互联网平台是互联网医院创新服务模式的一种探索性应用。以互联网诊疗为核心业务,逐步实现传统线下医疗服务和保障服务的互联网化,形成覆盖就医全流程、全场景的“互联网+医疗服务”体系(如图2),主要功能包括:(1)线上诊疗:线上复诊、开立医嘱、药品配送等;(2)医技预约:检查、检验、治疗等线上统一预约;(3)智能沟通:AI机器人自动解答、预问诊等;(4)健康科普:就医指导、疾病科普等图文文章;(5)会诊转诊:远程会诊和诊断、双向转诊等;(6)急诊急救:急救协同、移动远程指导等;(7)慢病管理:病情监控、自动随访、复查提醒等;(8)保障服务:订餐购物、挑选护工、复印病历等。
层层深入 突破关键核心技术壁垒
为了满足稳定性、先进性、开放性、可扩展性、可维护性的技术要求,平台的技术架构主要包括展现层、接入层、应用层、中台层和存储层(如图3)。
展现层通过PC浏览器网站、微信公众号(H5)、微信小程序和原生APP等形态为用户提供服务。技术栈包括vue、jquery、weUI、vant、MpVue、java、androidX、sqlite、swift、Objective-C和UIKit等。
接入层由API网关组成,提供服务调用和总线服务,采用https、websocket和webRTC等协议。
应用层实现线上诊疗、药品配送、预诊分诊等上述描述业务,技术栈包括PHP、symfony、swoole和M语言等。
中台层提供公共能力复用,包括用户中台、支付中台、消息中台和IM中台,技术栈包括PHP、yaf、hyperf和nodejs等。
存储层包括redis(非持久化)和mysql、cache(持久化),中间件有rabbitMQ、elasticSearch、kibana、premetheus和grafana等。服务治理部分包括限流、注册、熔断、负载均衡、监控、预警、日志管理和容器服务,整合nginx和docker等开源产品。应用webService数据接口、原生ajax调用、页面跳转等技术实现系统间整合;数据架构详见图4;各个服务器在不同网络的层次的部署情况见图5。
图2 智慧医院智能互联网平台功能流程图
图3 智慧医院智能互联网平台技术架构图
图4 智慧医院智能互联网平台数据服务架构图
图5 智慧医院智能互联网诊疗平台网络拓扑图
数据整合 实现“一体化”闭环服务模式
通过数据集成平台,与预诊分诊、智能问答、急诊急救、分级诊疗、远程诊断、药品配送、体检预约、医技预约、智慧科普、慢病管理、医保支付、科研管理、OA办公平台、保障服务等平台进行数据对接和功能整合。通过建设用户中心、消息平台、支付平台、内容平台来整合院内复杂系统的数据、业务交互问题。通过“一站服务多终端,一横一纵两扩展”,不断强化平台服务能力。
一站服务是指通过平台全流程闭环服务的“一体化”模式、就诊流程的精准主动推送、操作页面和交互方式的不断优化等措施,提供“一站式”便捷服务,让老百姓在平台上、系统间、流程中“少跑路”,最大限度地实现顺畅就医。多终端是指平台支持手机端、PAD端、PC端等多个终端和多系统应用,支持微信公众号和小程序、自助机、支付宝、web页面等多个系统使用,方便老百姓随需随用。一横是指横向扩展服务内容,不断探索各种诊疗项目的线上应用方式,逐渐实现线下诊疗和保障服务全面互联网化。一纵是指以互联网诊疗为中心,以患者需求为主线,通过系统整合和业务融合,向诊前和诊后就医流程两端持续延伸,向预防和康养疾病诊治前后不断延展,最终形成贯穿全生命周期的互联网医疗服务链条。两扩展是指利用互联网互通互联的优势,消除空间限制,延伸服务半径,扩大服务区域;利用医生在空闲时间随时随地出诊的灵活机制,消除时间限制,延长服务时间。通过这些措施,全面提升互联网医院的服务能力。
第一,通过顶层设计、统筹规划,以互联网诊疗为轴线,整合对接相关业务系统,构建贯穿诊疗全流程、“一体化”的线上智慧服务体系,开拓了智慧医院互联网医院新型建设模式,架构设计具有独创性;
第二,平台在秉承“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的同时,还注重对医务人员和管理者的辅助和支持,服务对象具有创新性;
第三,平台除具有常规互联网医院功能外,还将传统实体医院的功能不断网络化,在医疗服务内容上具有开创性(见图 6);
第四,平台采用了人工智能、5G通信等多种先进信息技术加持,应用技术方面具有开拓性。
图6 智慧医院智能互联网平台建设概念图
平台已经成为医院服务的主要形式。总访问量为5276.42万次,累积收藏人数250.25万。互联网诊疗接诊已达36.81万人次,电子处方量10.66万单,药品配送7.45万单,配送范围已覆盖30个省份,最远超3500公里。另外,完成预诊分诊共460.66万人次,其中主要包括门诊346.13万,急诊68.75万,互联网诊疗23.22万,发热门诊5.05万,新冠感染人工智能筛查5381次。预约门诊挂号量144.52人次;线上检查和检验预约总数4380人次。急救协同8928人次。在远程会诊方面,完成多学科远程会诊1219例。慢病服务5.51万人次。在宣教方面发布科普文章1946篇,浏览总量1043.53万次。在智慧保障服务方面,完成线上生活保障品配送服务24.91单,线上电子病历复印10.88份,住院电子陪护证申请26.49人次。(详见图7)
取得相关成果:
辽宁省卫健委2020“互联网+医疗健康”示范项目
辽宁省卫健委2020年度“改善医疗服务示范科室”
2021年首届CHITEC“英特尔杯”数字医疗健康创新服务优秀案例
2021年中国互联网医院排行榜位居前十
入选2021年《中国卫生》杂志年度双十榜单
入选健康界第一届互联网医院优秀实践百强案例
图7 智慧医院智能互联网诊疗平台应用效果图(A:浏览次数趋势;B:新增用户趋势;C:2022年接诊量;D:2022年药品配送量;E:接诊量年度变化趋势;F:药品配送年度变化趋势;G:访问时长分布;H:访问来源构成)
应用价值及未来展望
第一,平台将推进新型医疗体系的形成和完善,释放更多医疗资源,提高我国居民的健康素养和健康水平,其推广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第二,平台通过让百姓少跑路降低就医成本,通过提高疾病自我管理水平降低诊疗费用,减少国家医保支出,具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另外,软件销售还将带来经济收益。
第三,互联网医院是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分级诊疗,提高服务质量,推进精细管理的有效手段,是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建设内容。
第四,“三位一体”智慧医院理论体系是指导医院建设的重要纲领,互联网医院是智慧医院建设的先锋。项目推广对验证和支撑该理论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下一步,平台将持续发展并取得进一步的优化和完善。在技术方面,将应用更先进的AI技术,以提供更智能化的医疗服务,个性化诊疗建议和治疗方案,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实时医疗数据监测和诊断治疗的精准性和效率。在管理方面,将精细化管理,建立规范流程,提高内部效率,以确保服务质量和安全性。合作方面,将积极与相关区域医疗机构和专家合作,发挥区域医疗的引领作用,整合优势资源,提供更全面的医疗服务。在政策方面,将向相关管理部门建议,加快惠民政策的落地和执行,如医保支付等。同时完善价格体系,确保医疗服务的合理定价和可持续发展。
医院介绍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是一所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大型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诞生于二十世纪初。1995年初,医院首创“以病人为中心”的服务理念,成为全国卫生战线的一面旗帜。医院已成为东北地区疑难急重症诊治中心,委省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在2021年度全国三级公立医院绩效考核中,医院排名全国第13名,进入最高等级A++序列;2022年发布的复旦版《中国医院排行榜》中,医院综合排名全国第16名,连续13年位居东北首位。
图8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照片
团队介绍
项目负责人宫大鑫是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智慧医院管理部主任,在智慧医院建设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团队由临床医师、医疗信息化建设专家、智慧医院技术创新与应用研究专家、互联网医院管理专家、软件开发工程师、人工智能算法工程师等人员构成,组织结构合理。该团队在平台的建设和管理方面具有丰富经验,已在“互联网+医疗健康”该领域进行了大量开拓性探索,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图9 智慧医院管理部团队合影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