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生物标志物是一种被客观测量和评估的特征,作为正常生物过程、致病过程或对治疗干预的药理学反应的指标,有助于癌症诊断、治疗决策和判断预后。目前,生物标志物在妇科肿瘤领域也获得了长足的进展,包括卵巢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等。本文有幸邀请到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的温灏教授为我们介绍妇科肿瘤领域生物标志物的探索及进展。
温灏 教授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医学博士、副主任医师 肿瘤妇科 行政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子宫体肿瘤专委会 常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妇科肿瘤专委会 候任主任委员
1
PD-L1是具有蓬勃前景的生物标志物
首先,在肿瘤发展的免疫微环境中,肿瘤可以利用PD-1/PD-L1通路,上调PD-L1/L2表达来逃避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1。已有证据表明,肿瘤PD-L1表达与抗肿瘤效果呈正相关2,使得PD-L1表达有成为标志物的可能。PD-L1在妇科肿瘤中表达明显,阳性率为26.2%(以TPS≥1%计,TPS 是显示部分或完全膜染色 (≥1+) 的活肿瘤细胞相对于样本中存在的所有活肿瘤细胞的百分比),而在宫颈癌中PD-L1表达更为明显,阳性率高达83.7%(以CPS≥1计,CPS是通过将PD-L1染色细胞,如肿瘤细胞、淋巴细胞、巨噬细胞的数量相加并将结果除以活肿瘤细胞的总数乘以 100 得出的)3。
目前,PD-L1用于指导免疫治疗一线、二线治疗均已有实践。在复发/转移性宫颈癌二线免疫治疗中,帕博利珠单抗的KEYNOTE-158研究显示,PD-L1阳性率高达83.7%4;西米普利单抗的EMPOWER-Cervical 1研究显示,西米普利单抗组PD-L1阳性率达65.1%,而化疗组中为62.5%5;卡度尼利单抗的Phase II_AK104研究显示,PD-L1阳性率达78%6。在这些二线免疫治疗中,结果均显示PD-L1表达与疗效结果密切相关。而在复发/转移性宫颈癌一线免疫联合化疗中,KEYNOTE-826研究显示,帕博利珠单抗+化疗±贝伐珠单抗 vs. 安慰剂+化疗±贝伐珠单抗的CPS≥1患者比例分别为88.8%、89%,CPS≥10患者比例分别为51.3%、51.5%7,PD-L1对免疫联合化疗一线治疗具有指导意义。
作为探索比较成功的生物标志物,目前关于PD-L1的检测与应用也已写入指南。《实体肿瘤PD-L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专家共识》指出,PD-L1蛋白表达的检测,目前,FDA批准Dako 22C3 pharmDx作为帕博利珠单抗的伴随诊断,Dako 28-8和 Ventana SP142则分别为纳武利尤单抗和阿替利珠单抗的补充诊断,Ventana SP263 被欧盟认证作为三种免疫抑制剂的补充诊断8。而在NCCN 2023v1版指南中,建议对复发性、进行性或转移性宫颈癌患者进行PD-L1检测(鳞状细胞癌、腺癌、腺鳞状细胞癌),用于指导免疫治疗9。
表1 NCCN指南(2023v1版)对宫颈癌PD-L1检测及治疗推荐
2
MMR/MSI作为标志物的应用也已较为成熟
错配修复蛋白(MMR)通路在维持基因组稳定性方面具有重要意义,可识别并去除由于复制错误而发生的DNA碱基对错配10;而微卫星是同一碱基或碱基序列在任一位置重复10-60次而形成的短串联重复序列11,微卫星不稳定性(MSI) 是dMMR的表现,dMMR导致微卫星DNA中移码突变频率较高,MSI分为3种类型,分别为高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H)、低微卫星不稳定性 (MSI-L) 和微卫星稳定性 (MSS)12。MMR可通过免疫组化检测,MSI可通过PCR或NGS检测。MSI-H/dMMR提示肿瘤高突变,促进免疫系统识别和免疫治疗应答13,这些特征使得MMR/MSI能够作为指导免疫治疗的生物标志物。
对于MSI-H/dMMR,目前在妇科肿瘤中也已有探索,但不同瘤种间、同一瘤种不同病理亚型间均存在异质性。在不同瘤种中子宫内膜癌的MSI-H/dMMR发生率最高,在西方人群中,子宫内膜癌、宫颈癌、卵巢癌MSI-H发生率分别为31.37%、2.62%、1.37%14,在亚洲人群中MSI-H/dMMR发生率分别为14.6%、4.0%、4.9%15,在中国人群中dMMR发生率分别为29.9%、2.7%、4.1%16。在卵巢癌的不同病理亚型中,dMMR主要发现于子宫内膜样卵巢癌,发生率可达23%,而在浆液性、粘液腺、透明细胞、混合型卵巢癌中dMMR发生率则趋近于或等于017。这些数据展示,可为MSI-H/dMMR的指导作用提供佐证。基于MSI-H/dMMR作为标志物的进展,目前NCCN指南(2023)也相应作出了推荐20。
表2 NCCN指南(2023)对妇科肿瘤MSI-H/dMMR的检测及治疗推荐
3
肿瘤突变负荷(TMB)也是举足轻重的生物标志物
既往研究中已证实,TMB 与多个实体肿瘤PD-1/PD-L1抑制剂治疗缓解率呈正相关。在27种实体肿瘤中,评估了TMB与PD-1/PD-L1抑制剂治疗ORR的相关性,发现,二者存在明显的相关性(P<0.001),相关系数为0.74。因此,除了个别癌种,TMB可作为抗PD-1/PD-L1治疗的标志物21。在KEYNOTE-158研究中,也评估了在帕博利珠单抗在TMB-H(TMB≥10)或TMB-L(TMB<10)的妇科肿瘤患者中的疗效。其中,宫颈癌TMB-H患者比例为16.2%,子宫内膜癌为15.2%22。基于TMB的指示性作用,NCCN指南也做出了推荐20。
表3 NCCN指南(2023)对妇科肿瘤TMB的检测及治疗推荐
4
其他类可行性生物标志物
T细胞炎性基因表达谱(GEP)和晚期卵巢癌免疫治疗应答相关,GEP是与抗原呈递、趋化因子表达、细胞毒活性等相关的基因表达谱,可以更加全面地反映肿瘤微环境的免疫状况23;对KEYNOTE-100进行生物标志物分析,发现T细胞炎性基因表达谱(GEP)和帕博利珠单抗单药治疗晚期卵巢癌的应答具有相关性24。
ARID1A突变/ARID1A缺失与透明细胞卵巢癌的高免疫原性相关,采用NGS技术在103例不同组织学亚型卵巢癌中分析160个癌症相关基因,同时分析ARID1A、PD-L1表达和CD8的免疫组化状态与生存率的关系;结果显示,在透明细胞卵巢癌中ARIDA突变或缺失与PD-L1高表达及CD8高水平相关,且ARIDA突变与TMB-H相关,在子宫内膜样卵巢癌中未观察到此相关性。提示ARIDA突变或缺失可成为透明细胞卵巢癌接受ICIs治疗的标志物25。
生物标志物指导抗体-药物偶联物(ADC)治疗
1
ADC在妇科肿瘤领域已有突破性进展
ADC主要包括三个基本成分:高效的细胞毒性载荷、稳定的化学连接物、针对癌症抗原靶点的特异性抗体26。ADC的作用机制为:ADC经过重重阻碍与靶细胞抗原结合;ADC-抗原复合物通过网格蛋白介导的内吞作用进入细胞,包裹在核内体中;核内体与溶酶体融合;药物释放至胞质;靶细胞凋亡27。目前,已有多项临床试验证实ADC药物在妇科恶性肿瘤中的获益28。
2
可用于ADC的生物标志物
叶酸受体α(FRα)表达可指导Mirvetuximab soravtansine(MIRV)用于铂类耐药卵巢癌。在铂类耐药性卵巢癌(PROC)中,FRα高表达比例为36%29。在SORAYA研究中,入组患者为既往接受过一-三线系统治疗的铂耐药卵巢癌(最后一次含铂治疗6个月内复发)、FRα高表达(≥75%的肿瘤细胞以2+强度染色),探索了FRα的指导作用30。
妇科肿瘤中存在HER2过表达,靶向HER2的ADC药物展现应用前景。T-DXd是靶向HER2的ADC药物,DESTINY-PanTumor02是T-DXd用于HER2表达实体瘤的II期研究,纳入患者为≥2线、HER2表达(IHC 3+或2+)、允许接受过HER2靶向治疗、不适合治愈性治疗的晚期实体肿瘤,结果显示,HER2过表达具有良好的指导作用31。
Trop-2过表达的子宫内膜癌应用ADC显示出临床活性。SG由sacituzumab(靶向Trop-2的单克隆抗体)与SN-38(拓扑异构酶1抑制剂firinotecan的活性代谢物,govitecan)通过可水解的连接子偶联而成,II期研究结果显示,SG在Trop-2过表达的持续性/复发性子宫内膜癌中显示出临床活性32。
总结
随着对疾病的认识、药物和检测技术的发展,已发现多个指导疾病诊疗及预后的生物标志物。PD-L1、MSI-H/dMMR、TMB在妇科肿瘤免疫治疗中的指导意义已不断被肯定,且被NCCN 指南推荐。FRα、HER2、 Trop-2表达对妇科肿瘤ADC治疗的指导意义也不断被确认,为患者带来新选择。
参考文献:
1.Pardoll D. Nat Rev Cancer. 2012;12(4):252-64.
2.Sunshine J, et al. Curr Opin Pharmacol. 2015;23:32-38.
3.Kulangara K, et al. Arch Pathol Lab Med. 2019;143:330-337.
4.Chung HC, et al. Gynecol Oncol. 2021;162(Supplement 1):S27.
5.Tewari KS, et al. N Engl J Med. 2022 Feb 10;386(6):544-555.
6.XH Wu, et al. 2022 SGO, abstract #72.
7.Colombo N, et al. N Engl J Med. 2021 Nov 11;385(20):1856-1867.
8.国家病理质控中心等. 实体肿瘤PD-L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专家共识(2021版). 中华病理学杂志. 2021, 50(7): 710-718.
9.NCCN. Uterine Neoplasms. 2023 V1.0.
10.Reilly NM. et al. Mol Oncol. 2019 Apr; 13(4): 681-700.
11.Lee V, et al. Oncologist. 2016 Oct;21(10):1200-1211.
12.Tieng FYF, et al. Diagnostics (Basel). 2021 Mar 18;11(3):544.
13.Llosa NJ, et al. Cancer Discov. 2015;5(1):43-51.
14.Bonneville R, et al. JCO Precis Oncol. 2017;2017:PO.17.00073.
15.Tan DSP, et al. ESMO ASIA 2022.
16.Shi X, et al. The Society for lmmunotherapy of Cancer 37th Annual meeting & Pre-Conference Programs(SITC 2022). Abstract 32.
17.Fraune C, et al. Gynecol Oncol. 2020 Mar;156(3):669-675.
18.NCCN. Uterine Neoplasms. 2023 V2.0.
19.NCCN. Ovarian Cancer Including Fallopian Tube Cancer and Primary Peritoneal Cancer. 2023 V1.0.
20.NCCN. Cervical Cancer. 2023 V1.0.
21.Yarchoan M, et al. N Engl J Med. 2017;377:2500-2501.
22.Marabelle A, et al. Association of Tumor Mutational Burden with Outcomes in Patients with Select Advanced Solid Tumors Treated with Pembrolizumab in KEYNOTE-158.
23.Ayers M, et al. J Clin Invest. 2017 Aug 1;127(8):2930-2940.
24.Ledermann JA, et al. Presented at ESMO 2018; abstract LBA36.
25.Kuroda Y, et al. Gynecol Oncol (2021) 162:679-85.
26.Bairi KE, et al. Semin Cancer Biol. 2021 Dec;77:42-55.
27.Chau CH, et al. Lancet. 2019 Aug 31;394(10200):793-804.
28.Tymon-Rosario J, et al. Curr Opin Obstet Gynecol, 2023, 35(1): 6-14.
29.Matulonis UA, et al. J Clin Oncol. 2023 Jan 30:JCO2201900.
30.Moore KN, et al. J Clin Oncol, 2017. 35(10): 1112–1118.
31.Meric-Bernstam F, et al. 2023 ASCO. LBA3000.
32.Alessandro Santin, et al. 2023 ASCO abstract#
声明:
本资讯由默沙东医学团队编辑提供,旨在用于医学专业人士间的学术交流,请勿随意转发或转载。文中相关内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专业的医疗指导,也不应被视为治疗建议。医学专业人士对文中提到的任何药品进行处方时,请严格遵循该药品在中国批准使用的说明书。默沙东不承担相应的有关责任。
审批码:MI-PD1-4953-CN
有效期:2024-7-31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