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北京时间2024年8月16日,国际肺癌研究协会(IASLC)主办的播客节目“Lung Cancer Considered”最新一期内容上线,本期节目由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苏春霞教授担任主持,特别邀请了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张力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应建明教授与美国安德森肿瘤中心乐秀宁教授,共同探讨肺癌患者EGFR-TKI的耐药问题,本报特整理访谈精粹,以飨读者。
苏春霞教授
:
张力教授,针对EGFR-TKI耐药,近年来您和您的团队有非常多优秀的研究成果,可否请您为我们介绍一下?
张力教授
各位同道大家好。很高兴有这个机会与大家交流肺癌领域的一些进展。EGFR突变是亚洲人群中最常见的驱动基因突变。三代EGFR-TKI上市后,患者的生存期明显延长,但面临的一个重要问题是耐药。解决耐药后的治疗问题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问题,也是目前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几年前,EGFR-TKI治疗失败后的标准治疗仍以化疗为主。而近年来,随着免疫治疗和ADC类药物的兴起,大家一直在探索是否可以利用这些方法克服耐药。我们团队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例如在去年ASCO年会的口头报告中,我们采用HER3和EGFR的双抗ADC治疗EGFR-TKI耐药后的患者,研究结果令人鼓舞,耐药后的患者客观缓解率能够达到60%左右,PFS数据也可以接受。目前,我们正在进行双抗ADC与常规化疗的头对头Ⅲ期临床试验,希望会有好的结果。
今年ASCO年会,我们有一项关于EGFR-TKI耐药后,化疗联合AK112双抗免疫治疗对比常规化疗的口头报告。总的来说,希望这些关于ADC类药物和化疗联合免疫的探索能够改善EGFR-TKI耐药患者的生存结果。
苏春霞教授
FLAURA2的研究中,81%的患者在奥希替尼单药进展后选择了铂或不基于铂的化疗,即使在一线接受了奥希替尼和化疗的患者中,69%仍选择化疗,体现了化疗在这些患者中的重要地位。您认为现有的数据能否替代化疗在这部分患者中的作用呢?
张力教授
这个问题也是我们目前关注的。FLAURA2研究提供了一线治疗延长PFS期的证据。由于EGFR突变阳性的患者存在很多异质性,单纯的靶向治疗有一定限制,因此出现了一线联合治疗的模式。然而,即使是联合治疗,仍有一些患者出现肿瘤进展。
我们团队在今年ASCO年会上以壁报形式展示了一项仍在进行中的研究,在EGFR-TKI一线治疗过程中,我们选择部分患者进行化疗联合EGFR-TKI治疗。这个研究接近尾声,涉及360多例患者。我们希望在不久的将来分享这些研究结果。
耐药后的患者仍需后续治疗。我们正在探索ADC类药物在这一部分患者中的疗效。例如,我们完成了Trop-2 ADC药物SKB264在二线治疗中与多西紫杉醇进行头对头的临床试验。去年ESMO年会上,已有ADC药物与多西紫杉醇在未经选择患者中进行的头对头Ⅲ期临床试验显示PFS数据有阳性结果,但OS期没有显著差异。因此,我们认为经过选择的患者可能对ADC类药物有一定的帮助。
苏春霞教授
接下来请教应教授,亚裔人群EGFR突变较多,EGFR-TKI耐药后的患者管理是一个突出问题。从病理学角度来看,耐药患者有多少会接受二次活检?耐药后的肿瘤组织镜下特点与初治患者有何不同?
应建明教授
中国将近50%的EGFR突变患者会接受TKI治疗,耐药是不可避免的。耐药后治疗方式进展很快,包括TKI、ADC双抗等联合应用。病理学,尤其是组织活检,对于明确耐药机制非常重要。除了组织学转化,现在我们还关注MET、HER2和HER3等新的靶点。因此,耐药后的再次活检已成为EGFR-TKI耐药患者的重要标本。但我们与临床交流时发现,大约不到三分之一的患者在诊疗过程中会进行二次活检,液体活检的比例更高。
刚才也提到,耐药后病理确实会出现一些变化,尤其在分化程度上越来越差。除了明确的小细胞肺癌和鳞癌转化,我们还观察到一些形态学变化,如分化很差的非小细胞肺癌。在这种情况下,需要临床医生提供更为详细的病史,如此病理医生可以集中检测,并进行必要的分子检测如C-MET、HER2和PD-L1。总的来说,随着临床需求的增加,耐药后的再次活检肯定会越来越多。
苏春霞教授
接下来请乐教授分享一下美国安德森肿瘤中心对于EGFR-TKI耐药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全程管理的经验。
乐秀宁教授
感谢几位教授分享的很多宝贵的经验。其实美国和中国情况类似,大的医学中心与一些社区医院所能做到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在安德森肿瘤中心,如果患者出现EGFR-TKI耐药情况,我会要求每位患者进行活检和液体活检。这两种检测方式提供的信息是不同的。前者主要是为了确保患者没有主要的形态转化,例如小细胞或鳞癌,因为这两种类型的化疗方案是不同的,这一点必须明确。实体肿瘤活检还可以更精准地检测蛋白高表达,如MET过表达。而液体活检更方便患者,并且能够更快地得到检测报告。因此,我们在实践中会同时进行这两种检测,以全面了解患者的病情。
苏春霞教授
请问张力教授,在临床实践中,尤其是三代药物应用后,耐药机制不明的患者多采用化疗。请问对于这些患者的全程管理,您在临床实践中是如何做的?有哪些未被满足的临床需求?
张力教授
EGFR-TKI耐药确实是一个重要问题。在中国,目前三代药物已经成为标准治疗,由于医保和上市药品的原因,一代和二代药物已使用很少。因此三代药物的耐药问题尤其突出。即使进行活检,一部分患者的耐药机制仍然未知。这可能是中国再次活检率不高的原因之一。耐药机制复杂且未知,导致大部分患者在耐药后选择化疗。但我还是推荐尽量进行二次活检,以明确耐药机制。如果无法明确,也至少可以了解是否存在细胞分子病理形态学的转化,这对后续化疗选择有帮助。
目前,EGFR-TKI耐药后的标准治疗仍以化疗为主。在中国,根据Oriental 31研究的结果,化疗加免疫和抗血管生成药物提供了一个治疗选择。然而,耐药患者的生存期仍然有限,一旦进入化疗阶段,生存期与未使用EGFR-TKI前相差不大。因此,我们研究的重点之一是如何在肿瘤细胞耐药之前就解决耐药问题。我们通常在治疗前和耐药后各进行一次活检,但中间一年至一年半的时间内,肿瘤的变化并不明确。如果能在这段时间内解决耐药问题,可能会大大改善患者的预后。
总体来说,探索更好的方法解决耐药问题是目前未被满足的需求之一。无论是中国的学者还是国际的同道,都在致力于研究更好的解决方案。
苏春霞教授
抗肿瘤治疗的全程管理确实充满了挑战,需要合理地为患者选择最合适的治疗方案。刚才几位教授都提到,EGFR-TKI耐药后需要再活检。然而,对于晚期肺癌患者,再活检取到的标本通常较小,这种小标本在进行组织活检和二代测序时,标本量非常有限。我们一直强调“tissue is the issue”,但我们也希望患者无需再受创伤,就能有效判断后续治疗决策。请应教授进一步分享液体活检在明确耐药机制方面的价值,它能否在将来取代组织活检?
应建明教授
液体活检和组织活检对耐药患者来说同等重要,它们之间不是替代关系,而是互补关系。液体活检在晚期患者中检测驱动基因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是毋庸置疑的,这对初治患者非常有益。
然而,对于EGFR-TKI耐药患者,不仅要考虑耐药的分子机制,双抗、ADC药物的联合应用以及组织学上的改变都对后续治疗有重要意义。目前三代TKI耐药患者中,能够基于分子检测获得如C-MET扩增等信息的人群还是相对较少,而液体活检具有快速、全面检测的优势,能够克服组织穿刺活检的异质性和局限性。此外,液体活检可以提供动态监测,但其局限性在于仅限于基因变异层面。因此,我们仍然对组织活检有很大的需求。
目前基于ADC药物和双抗的研究上,能够看到这些药物针对的肿瘤表达突变与传统概念上的驱动基因不同,它们没有互斥性,如HER2和c-MET在肿瘤组织中可能会共同高表达或中表达,虽然HER2和C-MET的特别高表达(如通过扩增导致的高表达)比较少见,但中等程度的表达相对普遍,可以达到50%到70%的阳性率,这种特点具有诊疗意义。
从这个层面来看,最全面的控制对后续患者治疗至关重要。液体活检和组织活检对TKI耐药人群来说都是不可或缺的。
苏春霞教授
乐秀宁教授
一般来说,如果存在新的器官转移,如颅内转移、肝转移或骨转移,那么可以认为这些患者是高危的,尤其是颅内转移,这些患者是否会出现小细胞转化,很令人担忧。我最近有一个患者就出现了颅内和肝转移,我坚持要求活检,后来确实发现了小细胞转化。这个患者此前在TKI治疗上已获益两年多,这是临床上常见的。
但我并不通过临床上的特点来做推荐,而是建议所有患者都进行活检。作为肿瘤内科医生,我会告诉患者MET扩增的可能性大约有10%,还有10%可能获得了EGFR的其他突变,如C797S突变,3%~5%的病人可能有新的融合突变,如RET融合和ALK融合。对这些患者使用双靶向联用药物,虽然获益时间不长,可能只有6~8个月,但对Ⅳ期肿瘤患者来说,这个生存期也非常重要。因此,我会告诉患者,通过活检,可以增加获得生存机会和用药机会的可能性。总体来说,我们患者的依从性还是比较好的,只要没有明确禁忌证,他们都会接受活检。
苏春霞教授
接下来想请教应教授。您刚才分享过程中提到了MET变异。目前,针对MET过表达的研究数据越来越多,今年的CSCO指南中,对MET过表达检测进行了二级推荐。同时,DS8201在EGFR-TKI治疗效果不佳的HER2过表达泛瘤种中也获得了FDA的批准。您怎么看待MET和HER2免疫组化检测在EGFR-TKI耐药人群中的价值?
应建明教授
对于MET过表达,国内外已经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无论扩增还是过表达,c-MET都是一个主要的耐药机制。以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过表达和扩增并不是完全对应的关系,扩增的人群较少,而过表达的人群更多。
过表达的判读定义上存在一些争议,特别是在临床阈值上。我认为病理医生应该把具体的阳性百分比尽可能详细地呈现给临床医生。临床医生根据具体的阈值,判断患者是否适合EGFR-TKI和MET抑制剂的联合使用。
最近我们也制定了一个MET的判断标准,以此为基础进行免疫组化高表达的判断,这对今后的ADC药物等研究有借鉴意义。经过良好培训后,病理医生的一致性还是非常好的。
HER2也是类似的情况,HER2在泛肿瘤中的高表达或过表达人群越来越受关注。在肺癌中,HER2表达有相当比例的人群能够达到两个加号(++)以上,三个加号(+++)的相对较少。
基于以往的HER2判断标准和当前的MET判断标准,病理医生能够提供详细的报告,帮助临床医生获取患者信息,从而指导治疗。
苏春霞教授
确实,如今临床与病理的合作非常紧密,从病理分子学到耐药后的全程管理都离不开病理医生的深入参与。我们知道,MET扩增也是EGFR-TKI耐药的重要机制之一。请乐教授分享一下关于MET扩增导致继发性耐药人群的研究进展。
乐秀宁教授
MET扩增作为EGFR耐药机制,这几年是研究的热点。国际上有两个重要的临床试验,一个是INSIGHT 2研究,覆盖欧洲、北美、中国和亚洲其他地区。该研究针对奥希替尼耐药且有MET扩增的患者,使用奥希替尼和特泊替尼(MET抑制剂)联合治疗,有效率达50%,患者的获益时间大约为6到8个月。
另一个大的研究是SAVANNAH研究,其设计与INSIGHT 2相似,但使用的是IHC和扩增拷贝数来评估MET扩增。结果显示,奥希替尼耐药且MET过表达或扩增的患者,使用赛沃替尼联合奥希替尼的有效率约为45%,PFS期稍长一些。这两个独立的国际临床试验结果相似,证明了双靶向治疗对MET扩增作为耐药机制的患者非常有效。
在临床上,如果患者奥希替尼耐药且MET扩增倍数较高或在FISH上显示大于2倍,我会考虑奥希替尼加上MET靶向药物。使用双靶向治疗后,还可以考虑ADC、免疫和化疗等进一步治疗。因此,对这些患者使用双靶向治疗可以显著延长生存期。
苏春霞教授
最后一个问题请教张力教授,您认为EGFR/HER3、EGFR/MET等ADC药物在克服EGFR-TKI耐药方面的前景如何?将来是否有可能直接用于一线治疗?
张力教授
我们目前的ADC类药物疗效与靶点表达关系不大,例如HER2即使低表达,DS8201仍然有效。这与TKI的bypass通路有所不同。目前,在HER3和EGFR的表达上,我们也未发现双抗ADC效果与靶点表达有显著关系,基本上相当于化疗药物。
关于这类药物能否用于一线治疗,我们正在探索。目前的方向主要是在EGFR-TKI耐药后使用,但也有像针对TROP2 ADC药物SKB264与奥希替尼联合的二期或三期临床试验开始进行。然而,ADC类药物的长期血液学毒性是一个大问题,特别是与TKI联合使用时,需要耐受较长的时间。
因此,需要探索更好的方法,例如在肿瘤不再缩小时加入ADC药物,可能解决更多问题。直接将ADC药物与TKI联合的可能性较小,主要由于长期用药的血液学毒性,但希望未来能找到更好的联合用药方式。
张力 教授
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肺癌首席专家
现任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肿瘤内科主任兼I期病房主任
中山大学肺癌研究所副主任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康复与姑息治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试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常务理事
CSCO-免疫治疗专家委员会候任主委
广东省抗癌协会肿瘤化疗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广东省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广东省医学领军人才、“特支计划”杰出人才(南粤百杰)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精准医学研究”肺癌的诊疗规范及应用方案的精准化研究项目负责人
应建明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家癌症中心/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病理科主任
分子肿瘤学全国重点实验室PI
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病理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个案管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超微及分子病理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医师协会病理科医师分会委员
国家肿瘤质控中心单病种质控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抗肿瘤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专家委员会委员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评审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
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评审专家、评定专家
乐秀宁 教授
医学、理学双博士
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系
现于美国安德森肿瘤中心的胸部和头颈部肿瘤内科工作
任多个大型临床试验的国家首席研究员
研究方向是癌症基因组学和精准医学
主要研究EGFR和MET ex14肺癌和免疫疗法
多次在AACR、ASCO、WCLC等国际会议上进行报告
在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Cancer Discovery、Cancer Cell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
苏春霞 教授
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
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内科教研室/肿瘤科副主任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市优秀学术带头人
中华医学会肿瘤学分会青年委员
IASLC全球多学科实践标准委员会委员
美中抗癌协会USCACA执行委员
中初保肿瘤临床转化研究公益基金管委会主任委员
中国抗癌协会肿瘤药物临床研究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患者教育专委会副主委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转化专委会副秘书长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免疫治疗专委会常委
中国医促会肿瘤免疫治疗学分会常委
上海市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副理事长
上海市医学会肿瘤专科分会肺癌学组副组长
上海市抗癌协会肺癌分子靶向和免疫治疗专委会常委兼秘书长
Biological Procedures Online副主编
《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临床应用指南》执笔人
《CSCO免疫检查点抑制剂相关的毒性管理指南》执笔人
《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推荐》执笔人
审阅丨同济大学附属上海市肺科医院 苏春霞
编辑丨中国医学论坛报 胡岳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