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第二节 儿童常见发疹性疾病的临床特点

2023-06-09作者:壹声资讯
原创

微信图片_20230525140507.png



发疹性皮疹是一类以泛发、直径2~5mm的红色斑疹和(或)丘疹为表现的皮疹。这类皮疹躯干部多见,亦可累及全身,除晚期部分有脱屑外,通常很少或没有鳞屑。其中,猩红热样皮疹是全身丘疹,呈密集鸡皮样,犹如砂纸样粗糙。发疹性皮疹常突然发作,并很快蔓延全身,发疹前或发疹时常伴有(或不伴有)发热,发疹前患儿常有用药史,因而需要医生准确区分普通病毒性皮疹、传染性疾病、药疹及其他严重疾病。皮疹相关性疾病初看似乎靠“看”来诊断,实际上也遵循所有疾病的诊断步骤,也是通过病史采集、体格检查及辅助检查给出诊断。

一、病史采集

针对发疹性皮疹,我们主要询问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近期发热情况(有无、时间、热型、与皮疹的关系),发疹顺序,皮疹有无瘙痒,有无其他症状,发疹前用药史及传染病接触史。

(一)发热

1.有无发热及出疹时是否发热 大部分发疹性皮疹会有发热病史,就诊时有无发热往往能提示病情轻重。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性病毒疹,如手足口病出疹时若仍有发热,需警惕手足口病发展为重症型。如果就诊时已经不发热了,那么严重病毒感染或重症药物过敏的可能性就比较小。药疹可以不合并发热,但重症药物过敏常会在出疹时伴随发热,或热退出皮疹时再次发热。幼儿急疹是热退疹出,所以患儿来就诊时往往已不再发热。麻疹、川崎病、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出疹时往往已经持续高热数日,来就诊时往往仍有高热。麻疹刚出皮疹时达到热峰,皮疹出齐体温开始下降。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性病毒疹、多形红斑可以发疹前或发疹时有发热,也可以完全不发热,没有固定的关联。


2.发热时长及与皮疹的关系 风疹通常仅发热1天后出疹;幼儿急疹往往在发热3~5天后,热退疹出;麻疹发热3~4天出疹,且出疹时热度更高,疹出齐体温开始下降;药疹、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性病毒疹、多形红斑不一定伴随发热,若有发热,发热天数亦不确定;10%~15%的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者会出疹,大部分出疹前或出疹时会伴随发热,大多为高热,发热时间不固定,但往往发热天数较长,超过3天;川崎病往往持续高热超过5天,呈稽留热或弛张热。超过3天以上的高热,临床上一定要注意排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川崎病、麻疹。


(二)发疹顺序

部分疾病的发疹顺序有其特点,如多形红斑先发于面部、四肢远端,后累及四肢近心端、躯干;麻疹最初表现于耳后、发际,后向面部、颈部、躯干、四肢蔓延;幼儿急疹从躯干到四肢和面颈,肘膝以下皮疹少或无;猩红热呈顺向性出疹,顺序为面颈、躯干、四肢,直至全身分布。


(三)皮疹有无瘙痒

皮疹有无瘙痒是区分药物过敏和病毒性皮疹至关重要的一点,虽不绝对,但大部分病例如此。药疹基本都有明显的瘙痒,药物过敏导致的多形红斑往往也都伴随瘙痒。风疹、幼儿急疹、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川崎病、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性病毒疹基本无瘙痒,偶有轻微搔抓。猩红热大部分有明显的痒感。


(四)其他系统的伴随症状

幼儿急疹可合并腹泻,在高热期间易有热性惊厥;麻疹通常合并咳嗽、卡他症状,同时伴有畏光、流泪;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会伴有咽痛或咽部不适、肝脾大、淋巴结肿大;肠道病毒感染相关性病毒疹可合并呕吐和(或)腹泻。


(五)发疹前用药史及传染病接触史

用药史是明确诊断药疹的前提,通常要追问发疹前1个月内的用药史,药物超敏综合征最长可在用药40天或更长时间后发病。部分常见发疹性疾病为传染性疾病,询问发疹前传染病接触情况,有助疾病的判断。

二、体格检查


在体格检查时首先要注重皮疹的专科检查,主要包括:观察判断皮损 的性质,是原发性损害还是继发性损害,是充血性皮疹还是出血性皮疹;观察皮疹的发生部位、颜色、大小范围、数目、分布及排列特点。同时,在一般检查及系统性检查时,还需侧重对已经有所怀疑的疾病进行相关的查体,比如要注意眼、口等黏膜部位及有无淋巴结肿大。这些对推导出正确诊断有很大的帮助。


(一)皮疹的观察

1.判断皮疹性质 判断皮疹是原发性皮损,还是继发性皮损;可通过触诊明确是平的斑疹还是凸起的丘疹;还可用手指或载玻片去按压皮疹,按压退色则为充血性皮疹,按压不退色则为出血性皮疹。发疹性皮疹的单个皮疹形态主要为斑疹、丘疹、斑丘疹、水疱等,水疱可演变为痂疹。麻疹、风疹、幼儿急疹的皮疹多为斑丘疹,猩红热的皮疹为鸡皮样小丘疹。


2.观察皮疹特点

(1)皮疹分布:常见发疹性疾病的皮疹通常全身泛发,但部分疾病的皮疹分布有其独特性,如水痘分布呈向心性,以躯干头面部为主;多形红斑面部、四肢远端皮损较重。

(2)皮疹颜色:普通病毒性皮疹如幼儿急疹往往为淡红色;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皮疹偏出血性倾向,常为暗红色或紫红色;药疹颜色较普通病毒性皮疹更红。

(3)皮疹大小范围:普通病毒性皮疹如幼儿急疹往往大小、形态相仿,分布均匀;药疹往往非均一性大小,表现为大小不一的红斑,严重时会融合成片。


(二)眼部

麻疹、川崎病都会有红眼,结膜充血,麻疹下眼睑充血尤其明显。


(三)口腔

风疹可见上颚红斑点;麻疹可见颊黏膜麻疹黏膜斑(Koplik斑),但需要指出Koplik斑通常在出疹第2天便开始消退;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时可见上颚有出血点,常可见扁桃体上有白色伪膜;重症药疹、重症多形红斑口唇及口腔内黏膜会有受累,药疹口腔内黏膜受累是和葡萄球菌性烫伤样皮肤综合征(staphylococcal scalded skin syndrome,SSSS)鉴别的重要一点;川崎病会有口唇潮红、干裂、血痂;猩红热有时可见口周苍白圈,有时口周可见脓疱、毛囊炎样改变,常有口角糜烂、口角炎样改变,大部分病例同时可见杨梅舌。


(四)淋巴结

幼儿急疹有时可触及耳后、颈后淋巴结肿大;风疹常可触及耳后淋巴结肿大;麻疹、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均可触及全身淋巴结肿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颈部淋巴结肿大更显著;川崎病主要触及颈部淋巴结肿大。对于多发的局限于颈部的淋巴结肿大,更要注意排除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川崎病。


(五)其他需要注意的问题

1.皮疹持续时间 多数疾病的皮疹在短期内会自行消退,如手足口病一般1周自行消退;麻疹一般发疹后第4天按照发疹的顺序开始消退,皮损处变为棕色或出现脱屑。但也有部分皮疹会长期反复存在,如过敏性疾病或药疹等。


2.其他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时可触及肝脾大;川崎病常可见手足硬肿、手足袜套样脱屑;猩红热在早期可见手指背侧鸡皮样丘疹,手掌、足底偶见脓疱,后期可见手指或趾指腹大片脱屑。

三、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

病毒性皮疹往往表现为淋巴细胞和(或)单核细胞比例升高,中性粒细胞比例降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血常规中单核细胞和(或)淋巴细胞比例明显升高,同时可见异型淋巴细胞增多;川崎病表现为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异常升高,以中性粒细胞计数升高为主,且血小板计数会出现进行性升高的现象;猩红热表现为中性粒细胞计数明显升高,C反应蛋白、血小板计数有时也会升高,但不如川崎病升高明显,且经抗感染治疗后会下降。


(二)病原学检查

感染性疾病需要进一步明确诊断时,可以进行对应的病原学检查,比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行EB病毒抗体及DNA检测,猩红热可行抗链球菌溶血素“O”(抗“O”)及咽拭子检查。


四、儿童常见发疹性疾病皮疹的诊断要点


(一)幼儿急疹

皮疹以斑疹为主,有时合并略微凸起的斑丘疹,且皮疹往往大小、形态相似,分布均匀(图5-2)。热退疹出,皮疹基本无瘙痒。


image.png

图5-2 幼儿急疹:大小、形态相似的斑疹、斑丘疹


(二)药疹

皮疹往往非均一性大小,可以是大小不一的红斑,严重时会小片融合成大片,分布不均匀。同一患儿身上可以是一种皮损,也可以斑疹、丘疹、水疱多种皮损同时存在(图5-3、图5-4),药疹颜色较普通病毒疹更红。皮疹瘙痒明显。发疹前有明确的用药史。


image.png

图5-3 药疹:红斑、水疱、少许结痂


image.png

图5-4 药疹:红斑、水疱


(三)麻疹

发病初期全身严重的发热中毒症状、卡他症状、结膜充血明显、颊黏膜Koplik 斑是早期诊断要点,但要注意Koplik 斑在发疹第2天便开始消退。发病中期诊断依据在于皮疹,皮疹在时间轴上存在“3-3-3”特点,麻疹往往在发病第3~4天开始出现皮疹,以丘疹、斑丘疹为主,皮疹出现后往往平均3天内遍布全身,发疹后第4天后开始消退,完全消退又需要3天,整个病程需10天左右。退疹后留有暗褐色色素沉着,局部可见糠状细屑,对麻疹恢复期有诊断价值。


(四)手足口病

在手、足、口、臀、肘或膝盖处可见珠白色疱疹(图5-5~图5-8),周围绕有红晕。当手足口病合并全身泛发性幼儿急疹样病毒疹时,医生易误诊为普通的幼儿急疹,故对全身泛发性病毒疹需注意观察手、足、口、臀、肘或膝盖处有无疱疹,避免漏诊、误诊的发生。

image.png

图5-5 手足口病:手部丘疱疹、少许结痂

image.png

图5-6 手足口病:足部丘疱疹


image.png

图5-7 手足口病:口腔疱疹及红点

image.png

图5-8 手足口病:臀部斑丘疹、丘疱疹


(五)猩红热

鸡皮样丘疹且伴瘙痒明显,面部眼周、鼻周、口周中线位置上鸡皮样丘疹更为明显,躯干部泛发均一性鸡皮样丘疹,皮疹于颈、胸、躯干、四肢依次出现(图5-9)。两侧口角炎,杨梅舌(图5-10)。在早期可见手指背侧鸡皮样丘疹,手掌、足底偶见脓疱,后期可见手指或趾指腹大片脱屑,手部脱屑更明显。发病初期常合并咽痛和发热症状。

image.png

图5-9 猩红热:躯干部泛发鸡皮样红色丘疹

image.png

图5-10 杨梅舌


(六)多形红斑

皮疹于面部、四肢远端首发,后累及四肢近心端、躯干全身,故面部、手足四肢远端受累较重。皮损多形性,可有红斑、丘疹、水疱、紫癜样,甚至风团样,但能看到典型的靶形损害(图5-11)。典型的靶形损害有“三带”:内带为中央暗红斑或紫癜样,或可呈扁平丘疹、水疱、结痂,中带为色淡的水肿性隆起,外带为较清晰的一圈红斑,有时可能只能看到中央深边缘浅的“两带”。累及黏膜常提示重症。


image.png

图5-11 多形红斑:靶形损害


(七)川崎病

皮疹非特异性,可以似病毒疹的斑丘疹样,也可以呈麻疹样或猩红热样。川崎病患者均高热数天以上,高热3天以上,需警惕川崎病的可能,高热5天以上,需着重排除川崎病的可能;且热型为稽留热、弛张热。查体可见明显的手足硬肿(图5-12)、眼红、口唇潮红、皲裂,加上异常升高的C反应蛋白、中性粒细胞及血小板,这对川崎病的诊断有高度提示性。


第12页-14.jpg

图5-12 川崎病:躯干部红斑、斑丘疹及手部红肿


(八)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皮疹表现多形性,以丘疹和斑丘疹常见(图5-13、图5-14),也可表现为荨麻疹风团样或猩红热样皮疹,有时可见出血性及水疱样皮疹,皮疹基本无瘙痒。这种有出血性倾向的皮疹对诊断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有提示性。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常伴反复高热,扁桃体上可见灰白色分泌物,血常规提示淋巴细胞和(或)单核细胞明显增多,且有异型淋巴细胞。


image.png

图5-13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面部红斑、斑丘疹


image.png

图5-14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躯干泛发红色丘疹、斑丘疹


儿童常见发疹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思维导图见图5-15。

image.png

图5-15 儿童常见发疹性疾病的临床诊疗思维导图


本文摘自《儿科疾病诊疗思维》


//
点击图片进入活动专区

8c1a578dd18f2fa334163138f4e54e5.jpg


活动页面累计签到4天获半年数字报

活动页面累计签到8天获1年数字报

活动页面累计签到15天同时阅读所有本书荐读章目者获实体书抽奖机会

抽奖说明:本次活动抽奖名额根据书籍情况不同,本书抽奖限额2名,获奖者免费获赠《儿科疾病诊疗思维》实体书)


儿科诊疗思维-网贴.jp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