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病原学诊断|进阶技能

2022-07-22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感染非原创

科赫法则

(Koch's postulates)

首先,确定一个微生物是感染性疾病的病原体的原则是什么?这是基础微生物学的范畴。答案——科赫法则(Koch's postulates) 。医务人员对此用“尽人皆知”来形容,可能并不为过。德国学者科赫(Robert Koch,1843—1910)根据对炭疽杆菌的研究,提出了著名的科赫法则。内容包括: 特殊病原在同一疾病中发现,在健康人中不存在;② 该特殊病原能被分离培养,并得到纯分离;③ 该纯培养物接种至易感动物,能产生同样疾病;④ 自人工感染的实验动物体内能重新分离得到该病原。时至今日,科赫法则已经发展为分子科赫法则,依然对新病原的确立具有决定性意义——新病原都要经过科赫法则和/或分子科赫法则的检验。比如2003年面对SARS时,科赫法则一下子进入到一般中国人的公共视野(我理解这可能也是迄今为止唯一的一次进入中国公共视野)。SARS-CoV的病原地位,也经过了科赫法则的检验。本文之所以重提科赫法则,除了它自身的重要性外,一方面如本文题目,临床和基础互相交叉,这是客观需要;另一方面是有的临床领域偶然有观点,把临床诊断和基础病原学地位的确定互相混淆,用科赫法则进行临床诊断。固然,如此操作满足了科赫法则可以用于做临床诊断,但实际的临床工作中,临床范畴内某患者的病原学诊断一般不用科赫法则。时间不允许,也不可能做实验,而动物和人之间、试验个体和患者之间更不可能完全推导。按:这种混淆似乎因为仅仅知道科赫法则本身(教材信息),而不知道比如Bradford Hill标准、多微生物感染、植物和动物病原判断等信息所致。


临床诊断与病原学诊断

其次,从临床思维的时序角度,临床诊断是一个推理—验证的思维过程。患者基于主诉临床表现(症状、感受)就医。医生据之(主诉、症状、体征、初步检查;病史、个体特征、如果已经有治疗也包括治疗反应等)作出最初判断(拟诊)。这个判断可能是包括感染性疾病在内的多种疾病,梯次展开的是疾病鉴别诊断的过程——是为推理。医生针对患者采集证据,进一步证实或证否这个推理(针对急性表现的对症处理、紧急性抢救,另论)。


对感染性疾病而言,这个证据,可以是特异性的非微生物学证据(少,而且特异性不太强,常常需要微生物学证据佐证),但主要是具有诊断意义的微生物学证据,尤其是确诊性的微生物学证据——是为验证,当然这个验证可能需要反复多个循环。得到了确诊性的微生物学证据(明确到种的层面),同时排除了其他诊断,这个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得以确立,而这个诊断过程就基本结束了。抽象一点概括,诊断就是不断寻找、分析、确立特异性证据——主要是确诊性的微生物学证据的过程。所以,感染性疾病的临床诊断均是以鉴别诊断始,以病原学诊断终

从微生物学思维角度,微生物学诊断是标本—结果的检查过程。初诊、医嘱、标本是前提。检查手段包括肉眼观察、显微镜观察、培养鉴定、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除了阴性结果,阳性的情况分为两个层面:初步证据和确诊性证据。这是从猜测病原(对应拟诊)、初步的病原信息(对应极似诊断层面)到确定性病原信息(对应确诊层面)的逐步精准的过程。


而从形式上,倒是相对简单。临床上每一种感染性疾病都有诊断标准、行标、指南、专家共识等多种表达形式的诊断标准,都无一例外地穷尽一切方法去获得一条一条证据来满足诊断标准,就逐渐完成了拟诊、极似诊断、确定诊断这个分级诊断过程。所有临床疾病都可以理解为这样——当然不要机械地、盲目地、被动地去理解、去达标。一般情况下,基于当前对疾病的理解,标准的设定都经过了确认和检验验证。于是,,此时此刻符合标准就有相对准确性,确立诊断就有相对可信性(相对于这个时代)。


通过以上讨论得到以下几点提示:

  1. 一般而言,没有确诊性微生物学证据,感染性疾病不能确诊。感染性疾病的确定诊断,某种意义上就是微生物学最终诊断。

  2. 不采集标本,无法进行微生物学检查。采集标本是临床思维导向确诊的必须。

  3. 实验室能力建设对标本的微生物学检查至关重要。珍贵标本得不出明确的微生物学结论,是实验室最大的遗憾。

  4. 微生物学结果不都是确诊性证据。不能到种属、特异性低,这些都不能确诊。

  5. 无论是实验室,还是临床,都要考虑微生物学报告的可信性。这是实用的需要,也有辩证的意味。

  6. 基于一定方法的证据符合诊断标准,则诊断确立。标准里没有的证据,采信要特别谨慎,要能经受住同行评议和时代检验。

  7. 这个过程是逐渐推进、不断反馈调整、结果导向(唯一、比较明确、相对精细)的过程。大多数不是一蹴而就。

  8. 对医生而言,低端难度是送不送标本;中端难度是临床思维;高端难度是猜病原准确,经验治疗都到位、有效、规范。对实验室而言,低端难度是检查过程的可行性、准确性、及时性;中端难度是结果解释、临床会诊;高端难度是探索未知,对新发和极端罕见的情况能够给出证据和结论。

  9. 临床诊断具有时代性、主观性和现实性,所以是相对的。时代性指当时的理念阶段、技术条件等。过了一段时间,理念发展、技术进步,会发现之前的某些诊断是错的或不恰当的。主观性指人类认识、判断有盲区,而医生和患者的取舍也有随机性。现实性指某具体环境里,技术是否可及,患者的经济条件是否可以支撑等。


对个体而言,总会有无法诊断的情况,这是医学和现实的局限性所致。好在,这种局限性越来越小。对整体而言,新病原所致的感染性疾病越来越少。理论上,除新发和极端罕见的情况外,我们对几乎所有的感染性疾病都能确诊(基于广谱PCR技术、广泛探针/多引物芯片技术、mNGS技术等)。我们处在大历史的转折点——一个新时代已经到来。


作者:宁永忠、温海楠

本文转发自SIFIC感染科普笔记


猜你想看...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