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喝标注“0卡0糖”的饮料就不会胖吗?

2021-04-14作者:壹声资讯
其他资讯非原创 其他

近日,某饮料品牌发布致歉声明称,其乳茶产品的产品标示和宣传中没有说明“0蔗糖”与“0糖”的区别,容易引发误解,将进行修正升级。有网友表示:我的肥肉不接受道歉!


近些年来,在科学观念普及的影响下,不少人认识到过多食用糖的危害,比如会导致肥胖、衰老等,无糖产品精准地捕获了年轻人既想健康又不舍美味的心态。从2019年开始,各类无糖饮料层出不穷,各种新兴饮料品牌因为主打无糖而在市场上迅速有了一席之地。


然而,专家观点表示:市面上标称“零卡零糖”的饮料,甜味大多来自甜味剂,其热量比高糖分饮料低。

无糖食品真的无糖吗?


对于既想吃甜食又想减肥还想养生的人来说,“无糖饼干”“无糖蛋糕”“无糖酸奶”“无糖奶茶”等一系列食品,的确是个好选择。但是在选择之前,也不要想当然,产品包装上的“无糖”或许并不是你想象中的“无糖”。


按照国际惯例,无糖食品是指不含食糖,即不含蔗糖(甘蔗糖和甜菜糖)和淀粉糖(葡萄糖、麦芽糖和果糖)的甜食品,且需使用含有食糖属性的食糖替代品。


根据我国国家标准《预包装特殊膳食用食品标签通则》的规定,无糖食品要求固体或液体食品中每100克或100毫升的含糖量不高于0.5克。食品中的糖是不可能完全去除的,因此,无糖食品中的“无糖”只意味着其中的含糖量不超过规定的标准。


0糖0卡饮料真的不会发胖吗?

无糖并不意味着不甜,而是把各种代糖当作甜味剂来满足口感。


根据国家标准,脂肪和糖每100毫升含量低于或等于0.5克,即可标注“零脂”“零糖”,每100毫升饮料能量低于或等于17千焦(4卡)即可标注“零卡”。所以即便是“0糖0脂0卡”饮料,也不等于完全不含糖、没有热量。


无糖食品的关键在于不添加蔗糖,但不要因为标记了“无糖”就随意摄入。有些无糖食品被食用后,依然存在升血糖、高热量等问题。比如,无糖饼干、无糖蛋糕的原料是淀粉,且在制作过程添加了牛奶、鸡蛋和大量油脂。人食用之后,其中的淀粉和油脂会逐步代谢转化成小分子的葡萄糖,血糖自然会随之升高。此外,奶茶杯上的“无糖”只能代表它没有额外加糖,但组成奶茶的各种配料本身就含有糖分。


如何选择无糖食品?

①要选择正规厂家生产的无糖食品,相对而言,正规厂家制作规范,投料也比较准。


②看配料表,不仅要看有无蔗糖含量,还要考虑食物本身是否含糖。如前所述,无糖糕点是用淀粉做成的,而淀粉本质就是糖,在人体内可分解为葡萄糖。


③有的食品虽然标注了“无蔗糖”,但配料表上标有白砂糖或葡萄糖。其实,蔗糖和白砂糖是一回事,只是叫法不同而已。还有的标注有“糊精”“麦芽糖”“淀粉糖浆”“玉米糖浆”等,均是糖类。大家要注意甄别,不要被商家的文字游戏所误导。


总之,选择无糖食品时,一定要注意食品标签上注明的内容,搞清楚营养指标所代表的意义。优先选择添加糖醇类的天然糖类替代品及功能性低聚糖的食物,尽量少选含有“糖精”“甜蜜素”“甜菊糖”等甜味剂的产品。


甜味剂对人体是否安全?

近来比较火的“0卡糖”食品,其实就是添加了赤藓糖醇、甜菊糖苷等甜味剂。


大量摄入甜味剂有可能造成人体肠道菌群结构和组成改变,引起腹胀或腹泻。有研究发现,长期大量食用含有甜味剂的食物可以引起小鼠葡萄糖耐受性降低,导致血糖升高,长此以往还可能出现胰岛素抵抗,甚至导致糖尿病和肥胖症。


任何一种食品添加剂在批准使用前都要经过严格的安全评估。正规厂家生产的添加甜味剂的食品,是可以放心食用的。但是部分高倍甜味剂,如糖精、甜蜜素、甜菊糖等的食用安全性在国际上仍有争议,建议尽量减少摄入。


来源:华医网整理自封面新闻、中国新闻网、北京日报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