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读后感 | 《成人耳念珠菌感染诊治防控专家共识》读后感

2023-04-25作者:论坛报木易资讯
非原创

其实,印象中第一次看见“耳念珠菌”好像还是在一次室间质评的时候。当时梅里埃的质谱仪还无法鉴定耳念珠菌,对于不甚爱学习的我而言,这类真菌只是惊鸿一瞥,险些成为生命中的匆匆过客!


现在想起,十分汗颜的一点是作为微生物学一线工作人员竟还没有媒体敏感——媒体近期对耳念珠菌的报道越来越多。等我知道时,都“铺天盖地”了。本着“严谨”的态度,查了文献进行学习。


我们国家自己的共识——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撰写的《成人耳念珠菌感染诊治防控专家共识》(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微生物学学组. 成人耳念珠菌感染诊治防控专家共识[J]. 临床检验杂志,2020,38(8):564-570.),值得重视!

正如《专家共识》所说,日本于2009年最先报道耳念珠菌,患者是东京一名70岁女性。国际抗真菌监测计划(SENTRY)中一组罕见念珠菌的调查显示,2009年之前耳念珠菌的分离极少,2004-2015年4大洲复核的15271株分离株中,只有4株为耳念珠菌。美国于2015年报道该菌,引起关注。回顾性复核发现1996年韩国已分离出耳念珠菌的临床菌株。与2015-2017年平均值相比,美国2018年临床病例数共有323 例,增长了318%。除此之外,耳念珠菌又称为“超级真菌”,因为它具有耐多药和高度传播的特点。一些临床分离株甚至对所有三种主要的抗真菌药物(唑类、多烯类和棘白菌素类)都有耐药性。2019年,美国CDC将耳念珠菌列入紧迫威胁名单。


2018年,从北京一例76岁住院的高血压肾病综合征女性患者中分离到中国首例耳念珠菌。从患者的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分离到菌株,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 MALDI-TOF MS)进行鉴定,并用内部转录间隔区(ITS)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得以验证。有趣的是,菌株对所有的抗真菌药物的最低抑制浓度(MIC)均较低。在一项回顾性研究中,中国沈阳的一家综合医院发现了15例耳念珠菌,这些菌株最初误诊为希木龙念珠菌,所有分离到的耳念珠菌均对氟康唑耐药,但对其他抗真菌药物的MIC值较低。何其相似的鉴定结果和药敏结果,我才突然发现,热点就在我身边。


关注要点


对于一线工作人员,我首先关注的是流行病学。正如《专家共识》提“皮肤可携带该菌,不造成感染,但可传播给其他人。ICU可以发生获得性感染。该菌致死率高。风险因素包括高龄、糖尿病、手术、化疗、慢性肾病透析、HIV感染、机械通气、使用导尿管、中心静脉导管、动脉导管、肠外营养、抗细菌药物或抗真菌药物、插管(呼吸管、喂食管等)。概括而言,该菌可引起重度感染,多重耐药时导致治疗困难,容易播散,可以引起暴发。”看到这里好像有点儿懵,第一反应竟然是——一切皆有可能。细细再看,也有一丝疑惑,血液系统疾病是否需要单独列出,是归为化疗还是相关资料较少?


其次关注的是形态学和如何鉴定。很可惜,该菌镜下形态学无特征性提示,需要菌落分纯后进行菌种鉴定。耳念珠菌通常为卵圆形或长圆形酵母孢子,耐高温高盐,《专家共识》针对微生物鉴定从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1. 疑似耳念珠菌的提示,念珠菌在25 ℃不形成假菌丝,42~45 ℃能够生长,且当真菌错误鉴定为希木龙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Candida duobuhaemulonii、无名念珠菌、胶红酵母、清酒念珠菌或鉴定结果不确定、链状念珠菌时,需要考虑。甚至于可能错误鉴定为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近平滑念珠菌、季也蒙念珠菌。当念珠菌对唑类等多重耐药或对两性霉素B耐药时,也需要考虑。


2. 分离鉴定技术中提到,Vitek 2 YST 8.01版本可以鉴定耳念珠菌;该版本鉴定的希木龙念珠菌、C. duobuhaemulonii,需要进一步判断是否耳念珠菌。而 BD凤凰念珠菌鉴定卡、MicroScan、生物梅里埃API 20C、RapIDYeast Plus不能鉴定该菌。显色培养基不能最终鉴定。耳念珠菌在沙保弱琼脂培养基上菌落为白色或奶油色,在CHROMagar平板上为粉色或米黄色,培养第4天可变为淡粉红色或紫色。MALDI-TOF MS:布鲁克质谱仪,MALDI Biotyper CA system(版本4)或 Bruker RUO数据库(2014【5627】及以上版本数据库)可以鉴定该菌。生物梅里埃质谱仪,MS IVD 3.2版本(IVD)或MS Saramis 4.14及以上版本(RUO)可以鉴定该菌。在分子生物学方法方面,纯菌的鉴定,推荐用26S rDNA D1/D2区域或内转录间隔区(inter-nal transcribed spacer,ITS)序列作为菌种鉴定的目标引物。

ITS

上游引物:5'-GTCGTAACAAGGTTAA CCTGCGG-3',

下游引物:5'-TCCTCCCTTATTGATATGC-3'。


26S rDNA D1/D2区

上游引物:5'-GCATATCAATAAGCGGAG GAAAG-3',

下游引物:5'-GGTCCGTGTTTCAAGACGG-3'

基于上述引物进行PCR扩增和测序,结果须可重复、可验证、可比较。和GenBank数据库中基因序列相比,序列比较一致性超过98%,认为是同一个菌种。与耳念珠菌表型相近的希木龙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Candida duobushaemulonii鉴别时,可考虑采用实时PCR(real-time PCR)方法。

耳念珠菌特异性引物:

F:5'-CGCACATTGCCTTGGGTA-3';

R:5'-GTAGTCCTACCTGATT TGAGGCGAC-3'。


耳念珠菌及相关种属(耳念珠菌、希木龙念珠菌、葡萄牙念珠菌、C. duobushaemulonii)特异性引物:

上游引物:5'-GCGATACGTAGTATGACTTGCAGACG-3';

下游引物:5'-CAGCGGTAGTCCTACCTGA-3'。

3. 原始标本的分子生物学检测,以耳念珠菌ITS2基因为靶标,用实时荧光PCR(TaqMan探针法)检测临床样本中的耳念珠菌,引物及探针序列如下。

ITS2基因特异性

引物F:5'-CAGACGTGAAT CATCGAATCT-3',R:5'-TTTCGTGCAAGCTGTAATTT-3',

探针P:5'-FAM-AATCTTCGC-ZEN-GGTGGCGTTGCATTCA-IFO-3'。


bicoid基因特异性

引物F:5'-CAGCTTGCAGACTCTTAG-3',R:5'-GAATGACTCGCTGTAGTG-3',

探针P:5'-Quas570-AACGCT TTGACTCCGTCACCCA-IRQ-3'。


鉴定之后自然就是抗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在明确系耳念珠菌导致的感染时,《专家共识》推荐对所有耳念珠菌分离株进行药敏试验。非感染时,多重耐药耳念珠菌的分离有感控意义。推荐采用CLSI宏量肉汤稀释法为参考方法,测试5-氟胞嘧啶、唑类、棘白菌素类、两性霉素B的MIC。


第四关注的是院内感染监测和控制。《专家共识》提到:耳念珠菌可以黏附在医疗器械和环境表面。耳念珠菌环境筛查范围包括各类ICU、血液或实体器官移植病区、肿瘤病区、外科病区,上述病区医护人员接触的床、床垫、家具、水槽、椅子、床头柜、把手以及电话、工作台面、手推车、键盘、呼吸机面板、心电图导线、血压监测仪袖口等。对耳念珠菌分离病区的患者,或曾经定植或感染耳念珠菌的患者进行病原菌监测;分离阳性时要进行动态监测。采集标本包括腋窝、腹股沟以及先前感染部位拭子。定期评估(每3个月1次)已知耳念珠菌定植的患者是否去定植,有助于确定感染控制措施的持续时间,评估部位至少包括腋窝、腹股沟以及先前培养阳性的部位(如尿液和痰)。患者若口服抗真菌药,应停药1周再监测,如果局部用药则至少48 h后再监测。如结果阴性则1周后复查,阳性则继续监测。对耳念珠菌分离病区的工作人员,或曾经处置耳念珠菌定植或感染患者的工作人员,采集腋窝和腹股沟拭子,进行病原菌监测:阳性时进行持续性监测。必要时,扩大病原菌监测范围至耳念珠菌定植或感染患者接触者,分离阳性时进行持续监测。确定检出耳念珠菌时,应报医院感染管理部门。


感染控制,共识推荐外耳炎、乳突炎时,局部制霉菌素或口服制霉菌素(50万U/d,q8h),适时考虑外科清创。明确耳念珠菌定植或感染时,应对患者进行标准接触隔离措施。条件具备则单间隔离,或与其他耳念珠菌患者同一房间。可以将相同多重耐药定植菌患者置于同一房间。医护人员及探视者需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进行接触隔离。患者用具尽可能选择一次性用品。严格遵循手卫生规范。对有耳念珠菌分离的病区,出入的医护人员、探视人员应严格遵守手部卫生规范,用流动水和皂液洗手,再用酒精擦拭。戴上手套前和移除手套后需进行手部卫生,注意戴手套不能代替手部卫生。减少设备共用,做好个人防护。尽量使用一次性医疗设备,或在相同病例之间共用设备,或将感染患者安排在当天最后进行操作,结束时彻底消毒。个人防护用品应在洗手后、进入房间或患者区域前穿戴好,离开前将个人防护用品在患者房间内脱下并丢弃,之后进行标准的手部卫生。如果存在患者血液、体液、皮肤等接触风险时,应穿隔离衣;存在溢出或泼溅风险时需佩戴护目镜和面罩。加强环境清洁消毒。正确处理与患者相关的医疗垃圾及生活废物。


结语


综上可知,到目前为止中国的耳念珠菌感染有几个特点。

  • 首先,大多数病例与浅表组织有关,而血液或深部组织和器官的发生较少。

  • 第二,中国大多数医院报告的都是零星的耳念珠菌感染病例,而不是聚集性感染。

  • 第三,我国已报道的大部分耳念珠菌临床分离株仅对氟康唑耐药,但有几个分离株对两性霉素B和棘白菌素类有较高的MIC。在我国所有氟康唑耐药分离株中均观察到抗真菌耐药蛋白ERG11的F126L(或VF125AL)突变。

  • 第四,中国大部分耳念珠菌病例发生在55岁或以上的ICU患者中,他们往往有基础疾病史,如糖尿病和(或)高血压。

  •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在易患耳念珠菌定植或感染的患者中,长时间住院和/或使用抗真菌药物治疗似乎具有普遍的相关性。

  • 此外,在中国获得的许多耳念珠菌临床分离株中,也存在其他真菌和/或细菌种类,这可能会错误鉴定耳念珠菌,导致这种重要的新出现病原体鉴定和确诊的失败。


中国对耳念珠菌的临床和基础研究相对有限,还有许多有待解决的问题。例如,中国的耳念珠菌的原始来源是什么?鉴于难以准确鉴定该菌株,我们能否改进临床耳念珠菌分离和鉴定的技术?应该采取什么措施来防止群体性感染和院内或院内传播?目前抗真菌药物在临床环境中的应用是否与耳念珠菌的出现有关?就其毒力和抗真菌药物耐药性而言,耳念珠菌是否正在迅速进化?


最后,欢迎大家学习、实践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临床微生物学组撰写的《成人耳念珠菌感染诊治防控专家共识》,我们随时讨论。



作者|刘泽世(西安交通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审校|宁永忠(北京市垂杨柳医院)、鲁炳怀(中日友好医院)

来源 | 京港感染论坛


推荐

2.35比1.jpg

4月11日正式更新,点击图片查看活动文章


关注话题

  • 流感分几型?

  • 如何预防并识别重症流感人群?

  • 流感发生后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

  • ……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