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临床上,大量血液病患者需要长期输入化疗药物、血液制品和高浓度液体,很多药物对血管都有不同程度的损伤。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在血液临床的应用,有效减少了患者因反复穿刺、药物外渗等原因导致的皮肤组织溃烂,堪称血液临床的一大“利器”。
为规范PICC的临床应用,《中国医学论坛报》特邀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金爱云主任护师团队特别策划“实战PICC”体系化培训,通过8个话题的分享,深入浅出讲解PICC置管相关技术及临床应用经验,期待帮助到大家的临床工作。
PICC作为中长期静脉通路,当遇到以下情况,需要拔除导管:导管留置时间已经超过1年,并有相应的不适症状;治疗已结束或终止,不再需要继续留置导管;各种处理无效的并发症导致导管无法继续正常使用,如:导管破损、导管滑脱过多、堵塞、患者对导管或敷料不耐受、异位、严重静脉炎、严重皮肤过敏、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等。
本期内容将为大家详细介绍PICC拔管流程以及拔除导管相关并发症的处理。
拔管流程及患者的配合
拔管前告知患者及拔管相关注意事项及风险,签署拔管知情同意书。
明确患者拔管原因,查看PICC维护本中导管的相关信息,包括导管类型,置入长度,置入部位、臂围等。
评估穿刺侧手臂即穿刺部位情况,同时教会患者Valsalva呼吸动作。
深吸气后紧闭声门,再用力做呼气动作以增加胸腔压力。
但对心功能不全、青光眼、视网膜病变或无法理解Valsalva动作的患者,则教会患者深吸气后屏住呼吸的动作。
顺利移除导管后需按压穿刺点20 min,平卧30 min,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口,外加透明敷料覆盖至少24 h(过敏患者可使用水胶体等其他敷料)以隔绝空气,3天内拔管处不可接触水,避免感染风险。
拔管后双人核对拔除导管的完整性及长度并记录,安置患者并宣教。
拔管并发症的处理
拔管过程中如遇阻力,不应强行移除导管以免发生导管断裂,若考虑血管痉挛引起,可尝试适当的干预措施,如:穿刺部位上方热敷、缓解患者紧张情绪等,如仍不能拔除,建议血管外科会诊,必要时介入下取管。
拔管过程中如发现导管体内断裂,立即近腋端扎止血带以防止残留断管随血液回流漂浮或减缓其速度,同时取头低足高左侧卧位,使可能会漂移至心脏的导管残端游离于心尖部,防止其漂移至肺动脉或阻塞肺动脉入口,即刻由血管外科医生在介入下取出断管。
空气栓塞
拔管过程中或拔管后患者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喘息、持续咳嗽、呼吸困难、胸痛、低血压、快速心律失常、言语改变、面部外观改变、麻木或瘫痪等怀疑栓塞引起的急性事件时,应立即采取行动,防止更多的空气进入血液:
出血、瘀斑
表现为拔管口出血、血肿、瘀斑,一般可自行吸收,拔管后需按压穿刺点20 min,凝血功能异常患者可适当延长按压时间。
充分的评估、完善的流程、熟练的手法、精准的宣教,促拔管无忧!
参考文献(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点击海报,进入专题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