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北京消化道肿瘤国际论坛暨2019 CGOG年会食管/胃专场会议报道

2019-07-02作者:壹生妇产学院资讯
消化系统肿瘤

六月仲夏的最后一个周末,北京消化肿瘤国际高峰论坛暨中国胃肠肿瘤临床研究协作组年会于香格里拉饭店盛大召开。全国乃至世界各地消化系统肿瘤大咖云集首都北京,在久违的“CGOG蓝”下,共同探讨消化系统肿瘤领域当下的热点与难点。

1.png

食管/胃专场是本次盛会的开门大戏,会议上半场由解放军总医院第五医学中心肿瘤科主任徐建明教授、郑大一附院肿瘤科主任樊青霞教授、江苏省肿瘤医院肿瘤内科主任曹国春教授以及来自解放军总医院的郭明州教授担任会议主持。

2.png

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的张小田教授就刚刚结束的ASCO年会胃癌领域的主要的进展进行了精彩总结。胃癌术后辅助的ARTIST2研究表明,D2根治术后的II期或III期患者,SOX方案或SOXRT方案相较于S-1单药,均提升了患者的DFS。

而今年ASCO会议中,胃癌领域最令人瞩目的莫过于Keynote-062研究,在肺癌中大放异彩的一线化疗联合PD-1单抗方案,在胃癌中却得到了“1+1<1”的结果,在CPS≥1及CPS≥10的患者中均是如此。结果固然可惜,但是这一结果背后的一些问题值得消化系统肿瘤研究者们深入研究。如在胃癌患者中,这样不同与其他瘤种的结果的原因是什么、胃癌患者中PFS和疗效持续时间哪一个才是更能代表获益的指标、CPS的cut-off值如何界定、亚洲人群中是否会有不一样的结果等等。张小田教授指出,在胃癌患者中,要做到精准免疫治疗,精准的联合治疗方案是关键,与其他的化疗药物、靶向药物联合和或者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之间的联合可能会由不一样结果。

ASCO的另一项小样本研究为精准联合治疗提供了依据,瑞戈非尼联合nivolumab在进展期胃癌及结直肠癌患者中ORR达到了44%,DCR达到了88%。除了免疫检查点抑制剂,以Claudin18.2为靶点的CAR-T治疗在晚期胃癌与胰腺癌患者中展现出了良好的效果。

3.png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的黄镜教授则对今年ASCO中食管癌领域的进展,尤其是我国高发的食管鳞癌领域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系统性阐述。

以亚洲人群为研究对象的ATTRACTION-01研究表明nivolumab单药治疗在二线或二线后晚期食管鳞癌患者中有效,ORR为17.2%,而Keynote-181研究则发现,CPS≥10的食管鳞癌患者比CPS≥10的腺癌患者更易从pembrolizumab单抗治疗中获益,前者pembrolizumab单药治疗ORR达到22%,无论在疾病控制还是不良反应方面均显著优于接受化疗方案的患者。联合治疗方面,国产的PD-1单抗如卡瑞利珠单抗联合阿帕替尼及化疗作为晚期食管鳞癌的一线治疗方案,疾病控制率达到了80%。

在辅助治疗及新辅助治疗方面,atezolizumab、pembrolizumab等药物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最后,黄镜教授指出,虽然食管癌已经迈入了免疫治疗的时代,但是免疫治疗仍存在一些问题,如生物标记物的选择,联合治疗方案的选择等等,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4.png

食管癌是我国的高发瘤种,对我国的卫生事业造成了极大的负担,如何进行食管癌的早期防治是该领域的工作重点。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的柯杨教授,对于其研究团队过去20年在我国食管癌精准防治领域的工作成果进了总结。柯杨教授团队发现,在河南滑县等食管癌高发地区,HPV与食管癌具有较强的相关性,并通过15000余名高危人群的筛查结果及随访数据,分析建立了多因素的logistic回归风险预测模型,为我国食管癌的防治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5.png

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分子肿瘤学研究室的张维敏教授指出食管鳞癌分子变异特征与HNSCC相似,而与EAC、LUSC均不同,不能一味的参照TCGA欧美人群的ESCC分子分型,在食管鳞癌的靶向治疗中应当考虑靶点通路的旁路基因变异情况,从而做到精准分层,精准治疗。潜在的ESCC治疗靶点包括ErbB通路(EGFR/ERBB4)、PI3K/AKT/MTOR (FAM135B)、VEGFR、CDK4/6、PD-L1、EPH receptor family、FASN、BRCA1/2、钾离子通道等。而PLK抑制剂联合顺铂可能会是治疗食管鳞癌的一种有效方案。

下半场的会议由郑大一附院肿瘤内科的秦艳茹教授、厦门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肿瘤内科的叶峰教授以及北京大学肿瘤医院肿瘤内科的张晓东教授担任会场主席。

8.png

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的彭智教授,就如何探寻胃癌免疫治疗的优势人群做了精彩演讲。现有的胃癌免疫治疗生物标记物有PD-L1高表达、EBV感染、MSI-H和TMB-H,但均存在不同程度的缺陷。潜在的生物标记可能有肠道菌群、肿瘤新抗原、影像组学、ctDNA/bTMB等。

在联合治疗方面,Keynote-062研究发现胃癌患者,PD-1单抗联合一线化疗并未使患者获益。但在一些特殊人群,如MSI-H的胃癌患者,围手术期应用PD-1单抗甚至可以达到pCR。免疫治疗联合瑞戈非尼、或在HER2阳性患者中免疫治疗联合靶向治疗及化疗,可能是可行的联合治疗方案。

彭智教授总结:目前在胃癌患者中,HER2阳性患者可考虑使用PD-1单抗、抗HER2治疗联合XELOX等一线治疗方案,在HER2阴性患者中,若患者具备获益相关的生物标记物,可考虑使用PD-1单抗治疗。

9.png

郑大一附院肿瘤内科王峰教授以食管癌的免疫治疗的困境和希望为题进行了发言。王峰教授指出我国食管癌患者基数大,大量患者未接受合理治疗,鼓励入组临床研究,pembrolizumab、nivolumab及国产的PD-1抗体疗效类似,东西方食管癌人群疗效相似。免疫治疗检查点将成为晚期胃癌患者的标准二线治疗方案。但是目前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单药有效率低,如何筛选有效人群是关键。未来食管癌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可能会推进至一线治疗甚至早期的辅助治疗和维持治疗,联合治疗的模式将是未来的发展趋势之一。

10.png

肿瘤的免疫微环境与免疫治疗的疗效关系密切,来自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消化肿瘤内科的鲁智豪教授,就如何评估精准食管癌患者肿瘤免疫微环境进行了精彩的发言。鲁智豪教授指出食管癌胃癌等上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的最大问题是单药有效率低、缺乏有效联合免疫治疗的方案,精准评估肿瘤免疫微环境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

精准评估肿瘤免疫微环境包括对肿瘤细胞、免疫细胞及间质细胞组成、“功能”异质性、动态平衡下(免疫编辑)四个层面进行多维度、综合、动态评估。后续鲁智豪教授对这四个层面的评估手段和方法进行梳理和详细点评,并指出建立免疫治疗精准预测模型是未来的发展方向。而精准免疫联合精准靶向可能是食管癌等上消化道肿瘤患者治疗模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在后续的讨论环节中,讨论专家对当下上消化道肿瘤免疫治疗中的热点难点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让与会诸诸位收获良多。最后大家均表示要一起通力协作,加强基础与临床的无缝合作,合理设计并开展上消化道肿瘤的临床研究,为提高中国消化肿瘤患者的诊治水平多做贡献!

来源: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