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不讲武德!说好的结肠息肉,怎么说癌变就癌变了?!

2021-01-24作者:论坛报琪琪资讯
支持护理和治疗的相关问题非原创

如今,肠镜检查已十分普及便利,

大家对结肠息肉也是见怪不怪。

可是,千万别掉以轻心!

说好的结肠息肉癌变了?!怎么办?


官先生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


★官先生的案例★


三年前,官先生曾在老家当地医院做过一次肠镜检查,提示结肠多发息肉(直径约0.4~0.6cm),但因个人原因,未遵医嘱行内镜下治疗。三年后,到上海某三甲医院再次做肠镜,发现结肠息肉较三年前明显增多增大,其中3枚亚息肉已达1.5*1.0cm左右。


经评估后行内镜下治疗、并予金属夹钳夹止血处理。术后病理提示:管状腺瘤伴低级别上皮内瘤变,基底切缘均未见肿瘤累及。


官先生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有些后怕,医生说,他的息肉属于肿瘤性息肉,而且明显变大,不仅让内镜操作变得困难,而且再拖下去很有可能恶变。


🔺患者肠镜图像


幸运的官先生,总算转危为安,逢凶化吉。

那么,长了结肠息肉,

我们该何正确应对呢?


结肠息肉,是肠道黏膜突向肠腔内的一种局限性隆起的赘生物。凡从结肠黏膜表面突出到肠腔的息肉状病变,在未确定病理性质前均称为结肠息肉。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男性多见。息肉主要分为炎症性和腺瘤性两种。多出现在中年以后,大约有25%~80%的发生率。

      

炎症性息肉在炎症治愈后可自行消失;腺瘤性息肉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有恶变倾向。检出息肉和确定其病变性质的最有效措施是定期进行全结肠镜(包括病理)检查并在肠镜下进行干预治疗。


可以单个发生,也可以是数个、数十个或更多发生,其发生率随年龄增加而上升。通常无特殊不适症状,在体检行肠镜筛查时被发现。

发现结肠息肉怎么办?

首先,一定要引起重视。


医生根据组织学将结肠息肉分为两大类:肿瘤性、非肿瘤性。


肿瘤性(管状腺瘤、绒毛状腺瘤、管状绒毛状腺瘤),非肿瘤性(错构瘤性、炎症性和增生性)。


其中肿瘤性息肉最为常见,是癌前病变的一种,与大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研究发现,有80%~95%的结直肠癌是由结直肠息肉演变而来,经历:

正常黏膜➨增生➨腺瘤形成➨腺瘤癌变的过程,一般需要5~10年的时间。


微信图片_20210108112618.jpg


如病理类型出现绒毛状腺瘤、高级别上皮内瘤变、锯齿状腺瘤,则归于高危人群,需积极干预、密切随访。


一旦发现息肉,必须尽早治疗。


内镜医师会根据镜下表现及前期可能有的结肠息肉活检报告,依据其所在部位、有无蒂、大小及恶性潜在性选择合适的术式,完成内镜下息肉治疗术。

微信图片_20210108112622.jpg


某些范围广、体积大、在内镜下切除有困难的,仍需外科手术或腹腔镜治疗。


对于一些特殊病例,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等,需根据息肉的大小、数量、形态、病理采取分次内镜下切除。


切除息肉之后,也要定期复查。


临床上通常根据病理结果、切除完整性、肠道准备、息肉家族史、健康状况及既往病史来决定复查时间。

微信图片_20210108112627.jpg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指南

哪类人群更易被结肠息肉“盯上”?

息肉的发生与低纤维饮食、长期吸烟、感染、年龄、遗传等相关。


结肠息肉的发病率随年龄的增大而增高。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及内镜诊治指南建议以50岁作为结直肠癌筛查的起始年龄。


而美国的最新指南是45岁。


某些多发性息肉如家族性结肠息肉病(FPC)的发生与遗传有关。


另外,多数结肠息肉患者没有临床症状,40% ~50%的结直肠癌患者也是没有报警症状的。


只有很少一部分会出现便血、黏液便、腹痛、大便次数增多、便秘、肠套叠甚至肠梗阻等异常。


微信图片_20210108112633.jpg


因此,年龄超过50岁且有上述危险因素的患者无论有无不适,都应定期体检筛查,早发现早诊治。


另外, 结肠息肉容易复发,一定要遵医嘱定期复查。


研究已经证明,西化的生活方式可能是引起大肠癌发病率升高的重要原因。

“早发现、早治疗、定期复查”


由于息肉演变成癌的过程非常漫长,如果能在萌芽状态就予以切除,就能有效阻断它的癌变之路。


退一步讲,即使癌变了,如果能早些时间发现,只要没有转移,手术切除后治愈率高达95% 。


等到了晚期,癌细胞会离开结肠、直肠和小肠的薄壁组织,直接进入血流,可在人体内迅速扩散,晚期结直肠癌的 5 年生存率往往低于 20%。

如果伴有肝脏或肺的广泛转移,单纯手术就比较困难,即使采用很强的化疗、或靶向治疗,五年存活率也仅有10%左右(最近有报道可达到30%)。


所以,早发现早治疗,刻不容缓!


肠镜检查是早期发现肠癌及息肉最有效的方法,


以下高危人群需要结肠镜筛查:


①大肠癌高发区年龄超过40岁者;


②有肠道症状的人群。如反复黑便、排便习惯改变,或大便潜血阳性而上消化道检查未能发现病变者,还有排便异常如慢性腹泻或长期进行性便秘的人群;


③一级亲属中有大肠癌或腺瘤病史的成员;


④炎症性肠病(克罗恩和溃疡性结肠炎)等药物治疗后者;


⑤大肠癌或息肉手术后或内镜治疗后者;


⑥有盆腔放射性治疗和胆囊切除史者。


⑦符合以下任意2项者:


慢性腹泻、慢性便秘、黏液血便、慢性阑尾炎或阑尾切除史、长期精神压抑、酷爱高蛋白高脂肪食品、长期久坐缺乏运动者等。


结肠镜检查前后注意事项:

1、平时有便秘者,请于检查前2天开始进食流质无食物;无便秘者,请于检查前1天进食流质无食物;一般无食物包括:粥、面、豆腐、鸡蛋、鱼等;其他未提及的食物尽量不进食。


2、女性行结肠镜检查需要避开月经期。


3、结肠镜检查当天,在检查前不能进食,请于早晨7时开始服用泻药。


4、服用泻药方法:聚乙二醇4000散3盒(30小包)溶于2000毫升白水饮用,2-3小时内饮完。饮用过程中必须走动以促进肠道排空,为避免呕吐或清洁不净,饮用时必须匀速,每半小时350-500毫升左右。


5、无痛结肠镜检查需使用镇静、催眠药物,检查当天需要有人陪同,检查者24小时不能驾车。


6、结肠镜检查完后可能会有头晕表现,请于内镜室外休息,头晕好转后再离开医院。


7、结肠镜检查后请于内镜室外等候领取报告。


8、结肠镜检查完1小时后可以进食流质食物,不能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结肠镜检查完后如有任何不适请与医生联系。



另外,保持饮食清淡,多吃些富含膳食纤维的粗粮、新鲜蔬菜和水果,少吃肉类海鲜、煎炸熏烤以及过于辛辣的刺激性食物,保持良好的排便习惯,还要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预防大肠息肉的产生。


来源:胃肠病

微信图片_20200824111328.jpg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