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大会主席专访 | 金震东教授:创新会议模式,把论坛办成传播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平台

2025-04-15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原创

随着“健康中国”战略的深入推进,消化道癌的早筛早诊早治已成为我国公共卫生领域的重要议题。消化道癌不仅发病率高,且早期症状不明显,导致许多患者确诊时已处于晚期,治疗难度大、预后差。为应对这一挑战,由国家消化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办,上海长海医院承办,上海市中国工程院院士咨询与学术活动中心、国家卫生健康委人才交流服务中心、国家县域医院院长联盟、国家消化内科专业质控中心共同协办的“消化道癌早筛早诊早治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2025西郊会议)”于2025年4月11—13日在上海西郊会议中心召开。


中国医学论坛报特别对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金震东教授进行了专访。敬请关注



video


《论坛报》





作为大会主席,请您介绍这次大会有哪些独特的亮点?大会的议题设置是基于怎样的考虑?


金震东教授




西郊会议每年的主题虽有调整,但始终围绕消化道早癌展开。今年会议聚焦消化道癌的早筛早诊早治,致力于高质量发展的学术研讨。今年的一大变化是新增了胰腺癌这一癌种,形成了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和胰腺癌四大癌种的讨论框架。过去,胰腺癌较少被纳入常规讨论,但随着其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上升,尤其在上海等经济发达地区,胰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还在攀升,因此,我们今年将其纳入重点议题。


在过去,由于缺乏相应的技术力量,我们难以开展消化道早癌的早期治疗。如今,ESD技术已广泛普及,我们具备了早期治疗的能力。基于这一背景,今年的会议重点放在了早期筛查上,这也契合了李兆申院士提出的西郊会议宗旨。


今年会议的基本框架保持不变,但仍有一些值得称道的创新之处:


“基础和临床菁英论坛均分享原创性研究成果,确保交流的高质量和高价值”


第一,会议设有消化基础菁英论坛和消化临床菁英论坛。消化基础菁英论坛邀请了众多在国际高分值期刊发表涉及四大癌种基础研究的专家。这些专家大多是长江学者、杰青,也有青年长江学者或国家优青,他们将分享自己的原创性研究成果。临床菁英论坛同样要求与会者带着原创报告参会。例如王贵齐教授、于红刚教授等全国常委,他们将分享自己团队在临床方向上发表的优秀文章。我认为这两个论坛是会议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院士与大师论坛汇集领域领军人物,围绕会议宗旨展开深入讨论”


第二,会议特别设置院士论坛和大师论坛,汇聚了消化学科领军人物。值得关注的是,今年还邀请了著名外科专家参与,从多学科角度探讨消化道肿瘤治疗的前沿进展。另外,主旨报告环节也很有特色,安排了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的早筛早诊早治论坛。每个论坛的主席都将进行报告,例如我将汇报胰腺癌早筛早诊的进展。通过这种方式,参会者能够清晰了解我国消化道癌在国内外的现状和进展。


“改变传统讲课模式为圆桌讨论模式,针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探讨”


第三,今年我们将传统的讲课式论坛改为圆桌讨论式。以食管癌早筛早诊早治论坛为例,不安排传统讲课,而是针对提出的问题进行讨论。例如,周五的食管癌早筛早诊论坛提出了“当前和未来食管癌早筛适宜技术有哪些”“我国食管癌筛查应采用何种模式”等问题。参与讨论的专家都是全国知名专家以及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的全国委员。当然,这对参会专家而言压力会比较大,但我们希望通过这种讨论产生成果,进一步深化形成专班讨论,最终形成统一的标准,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这也是李院士对会议的要求。希望会议能有明确成果,而非仅仅让参会者听一听。


“首次举办消化内科质量提升论坛,讨论2026年质量改进目标及实施策略”


第四,首次设置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我们依托挂靠上海长海医院的国家消化内科专业质控中心,举办消化内科质量提升论坛,这在全国尚属首次,且参会专家也都是消化内科质控中心的委员。我们将在论坛上探讨2026年消化内科专业质量改进目标及实施策略,其中包括对消化内镜图文报告达标率、急性胰腺炎规范诊疗率、胃食管反流病规范诊疗等指标讨论。参与讨论嘉宾包括令狐恩强教授、孙思予教授、王邦茂教授、李延青教授以及我,这些人都是学会的主委、候任主委、副主委等。此外,还有急性上消化道出血的质量改进专题,由长海医院廖专院长、兰州大学李迅副校长等著名消化专家进行讨论。其他专题还包括亚专业组质控指标专题、《中国食管癌筛查标准》团体标准制定专题和《消化内镜信息系统基本功能规范》团体标准制定专题,这些都体现了国家管理层面的要求。


此外,会议将展示消化系统疾病规范化防治能力提升方案和肝胆胰疾病的质量控制等新技术。同时,由李兆申院士任主审、我和王洛伟教授主编的《加快基层消化医生能力提升,加强基层医疗机构建设与发展——每周一例》新书将在会上发布。


总之,整个大会围绕消化道癌的早筛早诊早治展开,并通过圆桌讨论的形式开展论坛,聚焦消化内科质量提升,以疾病和内镜技术为主进行讨论。无论是书籍还是讲课乃至交流、讨论,核心都是规范化、高质量发展和提升基层能力建设。这就是本次会议的概况和亮点。




《论坛报》





本次大会的主题是“聚焦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胰腺癌早筛早诊早治重点、难点,追求卓越,立足精准、规范、基层服务、人才培养,破解难点与堵点”,在您看来,目前我国消化道癌早筛早诊早治领域面临的挑战有哪些,其存在哪些难点和堵点?


金震东教授




目前我国消化道癌早筛早诊早治领域面临的挑战主要集中在患者对检查的接受度上。在日本和韩国,早癌检出率高达70%~90%,而我国曾长期徘徊在9%~10%左右,2023年虽已突破20%,但仍有提升空间。因此堵点并不在于我们的医生水平不够高、内镜质量差或者内镜中心不够现代化。主要问题是很多该做胃镜、肠镜检查的患者没有去做。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相关指南推荐,45岁以上人群应常规接受胃肠镜检查;若存在肿瘤家族史、幽门螺杆菌阳性等高危因素,检查年龄需提前。此外,定期体检也至关重要。但现实中,许多患者因恐惧、认知不足或经济原因拒绝检查。例如,胰腺癌虽多见于50岁以上人群,但近年来30~40岁患者也不少见,这类人群更需早期筛查。


本次会议不仅在专家层面进行学术交流,更肩负着科普宣传的责任。消化道早筛的难点与堵点,本质上是公众认知不足。国家倡导“大专家做科普”非常正确,只有通过科普让老百姓理解筛查的重要性,才能提高依从性。


以肺癌为例,低剂量CT筛查的普及得益于广泛的科普宣传,公众接受度高。而消化道检查因侵入性较强(如胃镜、肠镜),常被患者抵触。若能借鉴肺癌筛查的成功经验,通过专家共识、媒体宣传等方式推动科普,或许能打破这一困境。


若公众积极响应国家号召,主动接受消化道检查,我国食管癌、胃癌、结直肠癌及胰腺癌的早期诊断率将显著提升。早期诊断率提高后,治愈率随之上升,患者生存期延长,国家医疗负担也将减轻。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政府、学会、专家和媒体等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论坛报》





您对“消化道癌早筛早诊早治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有什么展望或期待?希望它能在哪些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或进展?


金震东教授




首先,期望这种创新的会议模式能够被国内更多消化及消化内镜领域的会议借鉴推广。这种模式打破了传统会议专家单向讲授、缺乏深入讨论的局面,让会议真正成为解决问题的平台。我确信,未来这种会议模式必定会为全国性消化内镜大会而借鉴,使会议不仅是传播知识的平台,更是解决问题的场所。


其次,为优秀成果和人才提供更优质平台。会议改变了以往单纯以专家讲课为主的模式,更多地关注优秀论文和原创成果。无论这些成果来自大城市还是基层,都应给予展示的机会。本次会议在论文筛选上,不单纯依据SCI排名,而是注重与会议主题的契合度,每个主题精选一两篇论文进行深入探讨。这样可以挖掘更多年轻专家的潜力,为他们提供展示平台,发现并培养更多人才,推动整个领域的发展。


再次,希望本次会议讨论的众多问题能够进一步得到深入研究。虽然在会议上几个小时的讨论可能无法完全解决问题,但可以将这些问题集中起来,进行系统梳理和研究。如果能够从上百个问题中集成几个有价值的成果,也将对国家的消化道癌防治工作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


最后,会议不仅是学术交流的平台,也是科普的重要契机。通过专家的参与和媒体的宣传,提高公众对消化道癌早筛早诊早治的重视程度,推动更多人主动进行相关检查。此外,会议还应关注基层医疗机构的能力建设,通过培训和指导,提高基层医生的筛查和诊断水平。


总之,希望“消化道癌早筛早诊早治高质量发展学术论坛”能在会议模式创新、人才与成果展示、深度研究以及科普推广等方面取得更大的突破和进展,为我国消化道癌的防治工作做出更大的贡献。



中国医学论坛报  佟艳华采写,感谢金震东教授审阅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