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许多以为自己得了“痔疮”的患者,在经肛肠科医生指检后,才发现其实是结直肠癌,这样的事例并不少见。
为什么只是长了痔疮,结果却变成癌症了呢?
痔疮和直肠癌都会出现便血情况,区别在于:
痔疮便血——鲜红色,血没有与大便混合在一起,往往是大便表面带血,或者擦拭后厕纸上带血。
结直肠癌便血——偏暗红或黑色,大便内混杂血液,黏液或脓液,还可能粪便不成型、直接排出脓血。
痔疮——排便次数基本不会变化,有时因为患者害怕疼痛拒绝排便,可能会出现次数的降低;
结直肠癌——肿瘤产生的分泌物会刺激肠道,排便次数明显增加,且排便后有排不尽的感觉,还有可能有晨起腹泻等症状。
痔疮——一般不会造成腹痛,基本是在排便的过程中出现肛门疼痛;
结直肠癌——除了肛门疼痛外,因为肠道刺激、肠腔梗阻、肠道穿孔等原因,会有腹痛、下腹坠痛等表现。
注意:我们可以通过对出血、排便频率、是否腹痛等方面的区别,可以初步判断是痔疮还是结直肠癌,但结直肠癌的诊断,还是要靠直肠指检、肠镜以及病理分析。
放心,痔疮并不会发生癌变,也不会“变”成结直肠癌。
痔疮与直肠癌发病部位接近,症状相似,所以很多人在结直肠癌初期,会将它误当做痔疮处理。但痔疮的本质是静脉血管团,而直肠癌是实体肿瘤,它们是两个完全不同的疾病。
但痔疮有可能合并有直肠癌。如果你的检查结果是痔疮,并按照痔疮治疗,效果却不好的话,建议进一步检查是否有合并直肠癌的可能性。
家族中,尤其是直系亲属中有患结直肠癌的人,是高危人群。结直肠癌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特别是直系亲属连续两代以上都有结直肠癌患者,患该病的概率更大。
曾患过癌症(包括肠癌)的患者,再次患上结直肠癌的概率也高于普通人。
有肠道腺瘤史,肠道中有息肉、长期的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史的患者,因直肠长期受炎症刺激,也有可能会导致癌变。
长期慢性腹泻或者便秘的人需要提高警惕。
长期、大量地摄入高热量、高脂肪食物的人。
1. 克服羞耻心,直肠指检
肛门指检能发现75%以上的直肠癌,是一种最基本且有效的筛查手段,尤其针对下段直肠癌。
2. 粪便潜血试验
通过粪便的检查,了解是否有粪便当中带红细胞的情况。如果粪便隐血试验阳性,说明有消化系统的相关疾病导致了出血。
3. 肠镜检查
肠镜检查几乎能发现所有的结直肠癌,同时,还可以进行肿瘤的标本采样及活检,通过病理检查可确诊结直肠癌。肠镜及活检是诊断结直肠癌的金标准。
吃:多吃纤维素含量比较高的食物,多喝水,均衡饮食;
少吃:红肉,高油脂、高脂肪、高蛋白的食物,精细或低纤维食物。
久坐不动,过于肥胖也会增加患慢性疾病甚至癌症的风险,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有助于降低肠癌风险。
根据四川省癌症防治中心发布的《居民常见恶性肿瘤筛查和预防建议(2022年版)》的推荐意见,年龄大于45岁的所有无症状人群都推荐做肠镜筛查。
如果有持续2周以上的结直肠相关症状(包括:大便规律改变,如少于1次/3天或多于3次/天;大便性状改变,如大便稀溏、便血、大便带血或黑便等;大便形状改变,如软便上可见明显沟槽、大便明显变细等),肠镜筛查可提前至40岁。
早中期的结直肠癌患者治愈的可能性较大,早癌筛查十分重要。所以,希望大家在遇到“菊部”问题时,不要因为害羞而讳疾忌医!
来源: 四川省肿瘤医院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