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领航未来,AI赋新生。
“领航计划一跟着'国家队’学HR+乳腺癌规范诊疗”项目持续为您带来全方位的HR+乳腺癌领域内的规范化诊疗内容解读,本文特邀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的张殿龙教授带来解读。
乳腺癌的早期发现是提高治愈率、减少治疗副作用的关键。随着高分辨率超声、乳腺X线摄影(钼靶)、磁共振成像(MRI)以及分子生物标志物检测等技术的不断发展,乳腺癌的筛查与诊断能力显著提升。特别是液体活检、基因测序等新型诊断技术的应用,使得对乳腺癌的分子分型、风险评估更加精准,为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提供了科学依据。这种早期、精准的筛查与诊断,为“最小有效”治疗原则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
化疗、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等全身治疗手段的飞速进步,极大地改变了乳腺癌的治疗格局。这些治疗方法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率,还通过缩小肿瘤体积、降低肿瘤分期,为外科手术创造了更多“保乳”或“微创”的机会。例如,新辅助治疗的应用,即在手术前给予患者全身治疗,以期达到降期、提高保乳率或增加手术根治性的目的,已成为乳腺癌综合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治疗策略的转变,直接推动了外科手术向更加精准、有限的方向发展。
保乳手术(BCS)的广泛应用,是乳腺癌外科治疗“最小有效”理念的重要体现。通过精确的手术技术和术后辅助治疗,BCS能够在保证治疗效果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保留患者的乳房形态和功能,减轻其心理负担。此外,随着乳房重建技术的不断发展,包括即刻重建和延期重建等多种方式,为失去乳房的患者提供了恢复身体完整性的可能。这些技术的普及,不仅提高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也促进了乳腺癌外科治疗的人性化、个体化发展。
腋窝淋巴结清扫术曾是乳腺癌标准治疗的一部分,但其带来的上肢水肿、疼痛等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随着对乳腺癌生物学行为认识的深入和前哨淋巴结活检技术的成熟,对于腋窝淋巴结阴性或低危患者,越来越多的医生倾向于采用更为保守的手术方式,如豁免腋窝清扫或仅行前哨淋巴结活检。这种精细化的腋窝淋巴结处理策略,有效降低了手术创伤和并发症风险,提升了患者的生活质量。
遗传性乳腺癌患者由于携带特定的基因突变(如BRCA基因),其发病风险显著高于普通人群。通过基因检测手段识别这些高风险人群,并为其提供个性化的预防、筛查和治疗建议,是遗传性乳腺癌精准防治的重要内容。在外科治疗方面,针对这类患者,医生可以根据其基因检测结果和肿瘤特性,制定更加精准、有效的手术方案,如预防性乳腺切除术或更为严格的随访监测计划。
生物标志物和肿瘤标志物在乳腺癌的诊断、治疗选择和预后评估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ER、PR、HER2等生物标志物不仅有助于判断乳腺癌的分子分型,还指导了靶向治疗的选择。而CEA、CA125、CA153等肿瘤标志物则可用于监测肿瘤动态变化、评估治疗效果和预测复发风险。这些标志物的临床应用,为乳腺癌的精准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使得治疗方案的制定更加科学、合理。
乳腺癌的个体化治疗已成为当前及未来治疗的重要趋势。这要求医生在制定治疗方案时,不仅要考虑患者的年龄、身体状况、肿瘤分期等基本信息,还要结合其分子分型、基因检测结果、心理需求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同时,多学科协作(MDT)模式的应用也为个体化治疗的实现提供了有力保障。通过组织包括外科、内科、放疗科、病理科、影像科等多个学科在内的专家团队,共同讨论制定最佳治疗方案,可以确保治疗的全面性和有效性。
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飞速发展,乳腺外科领域也迎来了微创与机器人手术的新时代。相较于传统开放手术,微创手术具有创伤小、恢复快、并发症少等优势。特别是机器人手术系统,如达芬奇手术系统,凭借其高精度、高稳定性以及三维高清视野,为复杂乳腺手术提供了更为精细、安全的选择。在乳腺癌保乳手术、前哨淋巴结活检及乳房重建等领域,微创与机器人手术技术的应用日益广泛,进一步推动了“最小有效”治疗理念的实践。
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
张殿龙 教授
扫码查看更多精彩内容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