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缺血性肠病(ischemicboweldisease)是因肠壁缺血、乏氧,最终发生梗死的疾病。本病多见于患动脉硬化,心功能不全的老年患者。病变多以结肠脾曲为中心,呈节段性发生。
造成结肠缺血的直接原因多为肠系膜动、静脉,特别是肠系膜上动脉因粥样硬化或血栓形成,引起的血管闭塞及狭窄。心力衰竭、休克引起血压降低,肠局部供血不足也可成为发病原因。
可分为急性肠系膜缺血(AMI)、慢性肠系膜缺血(CMI)、和缺血性结肠炎(IC)三种。虽然AMI发病率低,但是死亡率很高,希望能引起大家的重视。
症状
1.AMl
AMI的三联征:
剧烈上腹痛或脐周痛而无相应的体征,器质性心脏病合并心房颤动,胃肠道排空障碍。AMI常以突发剧烈腹痛,伴频繁呕吐和腹泻为主要症状。约75%的患者大便潜血阳性,15%患者可伴有血便;部分患者可出现肠梗阻;部分重症患者可出现溃疡及穿孔。本病起病急,早期无特异表现,病死率高。约80%患有肠系膜动脉阻塞,是由动脉粥样硬化和风湿性心脏病引起的,其次是血管造影后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脱落所致,该病不同类型具有各自临床特点。
2.CMI
典型症状为餐后腹痛、畏食和体质量减轻。主要表现为反复发生的与进食有关的腹痛。腹痛可为持续性钝痛,程度不一,定位不明确,以脐周或左下腹多见(与缺血的肠段有关),多发生于餐后15~30 min。1~2 h达高峰,随后腹痛逐渐减轻,蹲坐位或卧位可使部分患者腹痛缓解。
3.Cl
典型症状为腹痛,多位于左下腹,为突发性绞痛,轻重不一,进食后加重,腹痛时多伴有便意。部分患者可在24 h内排出与粪便相混合的鲜红色或暗红色血便。其他症状有厌食、恶心、呕吐、低热等;体检可发现腹部轻中度压痛、低热、心率加快;发生肠梗死时可有腹部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肠鸣音逐渐减弱甚至消失等腹膜炎的体征。
病因
静息状态下胃肠道动脉血流量占心排血量的10%,而运动或进餐后消化道血流量变化较大。引起本病的主要病理基础是局部血管病变、血流量不足或血液的高凝状态。
危险因素主要有:心力衰竭、心律失常、心房颤动、各种原因所致的休克、动脉血栓形成、机械性肠梗阻等。
医源性因素有动脉瘤切除术、主动脉手术、冠状动脉搭桥术、肠切除术、肠镜、钡灌肠、妇科手术等;
药物因素有可卡因、达那唑、地高辛、雌激素、苯异丙胺、利尿剂、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等,均可导致老年人缺血性肠病发生。
作者:曾海 重庆北碚区中医院重症医学科
文章转发自胃肠病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