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作者(点击查看大图):
来源:《中国卒中杂志》[2022,17(8):863-888]
点击阅读:
对于sICAS的血管内治疗,虽然因为对比药物和药物联合血管内治疗RCT的阴性结果而变得更加谨慎,但一直在向前推进中。
部分高质量的针对sICAS血管内治疗的临床RCT正在进行,数据在陆续更新,如刚结束的颅内支架联合药物治疗对比单纯药物治疗的中国血管成形术及支架置入用于严重sICAS(CASSISS)研究(NCT:01763320),正在进行的颅内单纯球囊扩张联合药物对比单纯药物治疗的球囊血管成形术用于sICAS(BASIS)研究(NCT:03703635)。
近年来关于sICAS的血管内治疗的临床进展有:单纯球囊扩张的理念,包括对富穿支部位血管的亚满意扩张(亚满意扩张定义为球囊选择小于正常管径0.5 mm或大小约为正常血管直径的50%~80%)理念的临床应用,超说明书使用支架的临床应用,以及为了解决再狭窄问题的,针对ICAS的神经专用药物涂层支架(DES)、药物涂层球囊的问世。
血管内治疗的临床研究
早在1980年,神经科医师借鉴冠状动脉狭窄治疗的思路,进行了第1例ICAS患者的血管成型治疗,此后ICAS的血管内治疗便蓬勃发展起来。2009年,Miao等报道了113例sICAS患者采用冠状动脉球扩支架治疗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技术成功率为96.5%,30 d内卒中/死亡的发生率为4.42%,在平均29个月的随访中,卒中/TIA的复发率为6.74%,支架内再狭窄(ISR)发生率为20.25%。该研究提示球扩式支架是治疗sICAS安全、有效的方法。
2011年,Chimowitz等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发表了Wingspan自膨支架的SAMMPRIS研究,结果显示对于sICAS患者,强化内科治疗优于Wingspan支架治疗。支架组30 d内卒中/死亡发生率高于强化内科治疗组(14.7% 对 5.8%,P=0.002),在后续随访期间,支架组1年的卒中/死亡发生率高于强化内科治疗组(20.0% 对 12.2%,P=0.009)。
该研究一方面提示强化内科治疗较阿司匹林单抗治疗大幅降低了sICAS患者30 d卒中/死亡的发生率,同时也证明了支架治疗围手术期并发症明显高于药物治疗,也明显高于既往的支架登记研究结果。该研究32个月的随访结果显示,强化内科治疗组的责任血管供血区缺血性卒中/死亡事件发生率较支架组更低(15% 对 23%,P=0.0252)。
2013年,Park等报道了115例sICAS患者行支架治疗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该研究以既往选用球扩式支架治疗的患者为对照组(71例),观察组是术者可以根据病变特点自主选择球扩式支架或自膨式支架治疗的患者(44例),结果发现观察组手术成功率为100%,30 d内卒中/死亡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2.3%对14.0%,P=0.049)。进一步分析发现,球扩式支架有更低的残余狭窄发生率(18% 对32%,P<0.001)。研究提示在富含穿支的病变处,要避免使用球扩式支架,因为球扩时的雪犁效应可能导致更多的穿支事件发生。与无穿支梗死相比,有穿支梗死的患者使用球扩式支架后发生穿支梗死事件的比例更高(8.2% 对 0.8%,P<0.001)。
球扩支架与自膨式支架的选择主要需要考虑以下3个因素:血管的迂曲程度、病变远端和近端的血管直径差异以及是否有穿支事件的发生。
2013年,Shin等也发表了1项单中心回顾性研究,针对内科治疗无效的77例sICAS患者进行了Wingspan支架置入治疗,结果显示技术成功率为100%,30 d内卒中/TIA的发生率为5.3%,无死亡病例,在平均18.9个月的随访期间,TIA/卒中的复发率为8.1%,死亡率为0。
2015年,Zaidat等于JAMA杂志发表了与SAMMPRIS研究同期进行的VISSIT研究,结果显示,在sICAS患者中,球扩式支架治疗30 d(24.1% 对 9.4%,P=0.05)及12个月(36.2%对15.1%,P=0.02)终点事件的发生率高于内科治疗。
同年,Miao等发表的中国多中心前瞻性sICAS支架治疗注册研究(Aire/Wire-China)共纳入300例sICAS患者,根据路径、病变血管的形态等由术者自主选择球扩式支架或自膨式支架,结果发现30 d主要终点事件(卒中、TIA、死亡)的发生率仅为4.3%,1年靶血管供血区缺血性卒中、任何出血性卒中、血管源性死亡事件的发生率为8.1%。研究结果提示支架治疗sICAS是安全有效的。
2016年,Wang等报道了单中心196例连续患者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重度大脑中动脉(MCA)狭窄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8.0%,30 d围手术期卒中/死亡的发生率为7.1%,并且早期阶段围手术期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技术成熟后(16.0% 对4.1%,P<0.01),在1年、2年的随访期间,累计卒中发生率分别为9.6%和12.1%,在6~69个月(平均10.9±8.5个月)的影像随访中,ISR的发生率为20.4%。研究结果提示在高容量介入中心,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重度MCA狭窄是安全、有效的。
同年Bai等回顾性分析了该中心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症状性重度基底动脉狭窄的91例患者的资料,技术成功率100%,治疗前后血管狭窄率由平均82.2%降至15.9%。30 d卒中/死亡的发生率为14.3%(缺血性卒中为13.2%,蛛网膜下腔出血为1.1%),在平均31.3个月的随访中,缺血性卒中/TIA的发生率5.2%,24个月累计卒中发生率为16%。在平均9.5个月的影像随访中,ISR的发生率13%,其中症状性ISR占4.3%。研究提示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支架治疗症状性重度基底动脉狭窄可获益的前提。
同样在2016年,Zhao等报道了单中心278例连续患者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sICAS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技术成功率为99.6%,30 d卒中/死亡的发生率为4.3%(出血性卒中为2.9%,缺血性卒中为1.4%,死亡2例),在1年与2年的随访中,卒中/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5.8%(95%CI 5.0%~15.7%)和7.2%(95%CI 4.3%~10.1%)。研究结果提示应用Wingspan支架治疗sICAS是安全、有效的,在长期的随访中,支架置入后卒中的复发率较低。
2018年,Baik等回顾性分析了该中心应用球扩式支架治疗症状性重度MCA狭窄的34例患者资料,技术成功率100%,30 d卒中/死亡的发生率为0,在61~108个月(中位数为67.5个月)的随访期中,有14.7%(5/34)的患者出现TIA(复查影像发现1例血管再闭塞,3例ISR),其余患者在随访期无任何缺血事件和ISR。
2019年发表的Wingspan支架系统上市后监测(WEAVE)研究结果显示,Wingspan支架置入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卒中、TIA和死亡)发生率仅为2.6%。Wingspan支架后1年血管事件与神经功能结局(WOVEN)研究结果显示,1年卒中与死亡的发生率仅为8.5%。进一步证明了在严格把握手术适应证后,支架置入治疗sICAS 是安全有效的。
2020年,Wang等对支架治疗sICAS的研究进行了系统回顾和meta分析。研究对象来自16个国家、92项研究的8408例患者,结果显示,短期卒中/死亡的发生率为6.68%(95%CI 5.60%~8.36%),长期卒中/死亡的发生率为4.43%(95%CI 2.61%~6.60%),校正年龄、性别等因素后,西方国家的短期及长期卒中/死亡的发生率明显高于东方国家(10.27% vs. 5.52%,P=0.018)。
2021年,Li等报道了1项来自中国真实世界的单中心颅内动脉支架与标准药物治疗后循环颅内动脉症状性重度狭窄的回顾性研究,共纳入238例患者,其中62例患者接受标准内科治疗,174例患者接受了支架置入治疗。
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为98.9%,在1个月、6个月及12个月的随访中,支架治疗组的主要终点事件(出血、死亡及责任动脉供血区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均低于标准药物治疗组(1个月:8.6% 对17.7%,P=0.049;6个月:14.4% 对29.0%,P=0.01;12个月:17.2% 对32.2%,P=0.013)。6个月ISR的发生率为13.8%,其中40%为无症状再狭窄。12个月随访中,标准药物治疗组严重卒中(NIHSS较基线增加3分以上)的发生率为9.7%,而支架置入组为0。
研究结果提示,对于中国真实世界中的后循环sICAS患者,支架置入是相对安全的,与标准药物治疗相比,支架置入可能有更好的长期神经功能改善效果及更低的致残性卒中风险。
2021年,Mohammaden等报道了1项多中心球扩式支架治疗sICAS的回顾性研究结果,2010~2020年间,15个中心的232例患者接受了球扩式支架治疗,治疗后72 h内卒中发生率为5.6%(3.9%为缺血性,1.7%为出血性),死亡率为0.9%。在中位数为6个月的随访期中,TIA的发生率为6.3%,卒中的发生率为3.7%,非卒中所致死亡率为1.6%。药物涂层支架组ISR发生率为21.4%,裸支架组为28.6%,两者没有显著差异。ISR患者中症状性ISR的发生率为11.3%(药物涂层支架组为10.0%,裸支架组为12.7%)。
2022年发表的CASSISS研究对比了支架(winspan支架系统)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对sICAS患者卒中和死亡的影响,为sICAS的治疗提供了新的医学证据。
该研究在2014年3月~2016年11月,从8家中国高容量中心共纳入380例sICAS患者,随访期为3年。研究结果显示,对于重度sICAS患者,支架联合药物治疗在预防卒中或死亡方面,与单纯药物治疗效果相当[8.0%(14/176)vs. 7.2%(13/181),HR 1.10,95%CI 0.52~2.35,P=0.82],次要结局,如责任血管区卒中、致残性卒中、死亡率等的差异均未达统计学意义。该研究也首次证实了在高容量中心,对经过严格筛选的sICAS患者进行血管内治疗并不增加额外手术风险。
从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发展历程可以看出,虽然被寄予厚望的SAMMPRIS、VISSIT和CASSISS研究没有显示出血管内治疗对比内科治疗的优势,但在真实世界中,由于药物治疗下仍然存在较高的卒中复发风险,所以探索更安全、更有效的血管内治疗方法,包括材料的发展和进步,一直没有停止。
在后SAMMPRIS时代,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注重严格筛选患者、控制手术适应证,如WEAVE研究和来自中国的多中心注册登记结果等,都表明在成熟的神经介入中心对sICAS进行血管内治疗,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可期待的疗效。而CASSISS研究也为未来sICAS的研究提供了启示,聚焦于疾病诊断评估的理念和技术革新,以及介入治疗器械的进步。对本部分研究的汇总见附表1。
(1)强化内科治疗是sICAS患者的基础治疗,sICAS患者无论是否选择血管内治疗均应接受强化内科治疗(包括抗血小板治疗和控制危险因素)(B-R级证据,强推荐)。
(2)经过培训的医师在有丰富经验的医疗中心,在患者满足筛选条件的情况下,进行支架置入治疗sICAS是安全的,可以考虑作为强化内科治疗以外的有效、安全的补充治疗(B-R级证据,弱推荐)。
(3)对于sICAS高风险(经过强化内科治疗无效、重度狭窄、责任血管供血区存在低灌注、侧支循环代偿不良)人群,选择支架置入治疗sICAS可能是合理的(C-LD级证据,弱推荐)。
超说明书使用支架的应用
超说明书使用支架是指非专为ICAS设计的,用于其他颅内疾病的支架,通常是动脉瘤辅助栓塞的支架。该支架可以经过0.0165~0.0270 in(1 in=2.54 cm)的微导管释放,所以通过迂曲血管到达靶病变血管的能力较ICAS专用支架更强,同时该支架适度的支撑力及更多的尺寸选择可以适用于不同的血管内径,因而被越来越多的神经介入医师选择。常用的超说明书使用支架与Wingspan支架的物理特征比较见表2。
2012年,Vajda等报道了单中心应用Enterprise(EP)支架治疗189例sICAS患者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并发症为8.1%,30 d死亡率为0.9%。174例患者完成了平均10.2个月的DSA随访,≥50%的ISR发生率为24.7%,其中9.3%为症状性ISR。在平均10.2个月的随访期中,支架置入相关区域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2.2%。研究结果提示,EP支架治疗sICAS是安全、有效的。研究者同时指出,支架治疗后的ISR发生率很有可能被低估,因为在多数研究中,只有出现症状的患者才进行影像评估。
2015年,Feng等报道了单中心EP支架治疗sICAS的回顾性研究,共纳入44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率为9.0%(缺血性卒中6.8%,出血性卒中2.2%),在平均22个月的随访期中,≥50%的ISR发生率为6.81%。研究结果提示EP支架可作为治疗sICAS的替代选择并提出了EP支架治疗sICAS 的适应证:
①由DSA确认的>70%狭窄率;
②尽管接受了强化内科治疗,但仍有低血流动力学性的TIA或非致残性缺血性卒中复发或狭窄进展;
③病变较长、位于动脉分叉处、病变远近端血管直径差别较大和(或)曲折通路。
2016年,Lee等回顾性分析了其中心应用EP支架治疗的30例sICAS患者,技术成功率100%,治疗后血管狭窄率由81%降至18%,30 d卒中/死亡的发生率为10%,在平均15.8个月的随访中无卒中/死亡发生,ISR的发生率为5.0%。
同年,Wang等报道了单中心60例EP支架治疗sICAS的回顾性研究,技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8.3%(支架内血栓、支架后夹层、支架后血管痉挛各1.7%,缺血性卒中3.2%),30 d死亡率为0,6个月DSA随访发现ISR发生率为13.3%,其中症状性ISR占83%。研究结果提示EP治疗sICAS具有较高的技术成功率和较低的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
2018年,Du等报道了应用Neuroform EZ支架治疗sICAS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共纳入45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30 d血管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2%,随访7.3个月无ISR发生。研究者同时指出,相对于Wingspan支架,较小的径向支撑力可能是Neuroform EZ支架穿支事件和ISR发生率较低的原因。
2019年,Salik等报道了EP支架治疗sICAS的单中心研究结果,共68例患者接受了EP支架治疗,技术成功率99%,围手术期卒中/死亡发生率0,围手术期颅内出血发生率1.5%。60例患者接受平均22个月的随访,ISR发生率为3.3%,无TIA和卒中复发。
2019年,Xu等还报道了单中心Neuroform EZ支架治疗sICAS的回顾性研究,共纳入71例患者,技术成功率100%,30 d内同侧卒中、颅内出血及死亡的发生率0。
2020年,Meyer等报道了3个高容量卒中中心应用Acclino(flex)支架治疗sICAS的回顾性研究,共纳入76例患者,平均年龄69岁,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率为6.5%(致死性卒中为2.6%,非致死性卒中为3.9%),在中位数为110 d的随访期中,卒中与TIA的复发率为6.7%。6个月随访中,DSA检查发现ISR发生率为25%,其中11.6%的患者接受了再次球囊扩张治疗。
2021年,Sun等报道了EP支架治疗sICAS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并进行了系统分析,该研究共纳入105例接受了EP支架治疗的患者,手术成功率为100%,30 d卒中/死亡发生率为6.7%。作者进一步系统分析了7项研究,共557例患者,结果显示EP支架治疗30 d卒中/死亡的发生率为7.4%,责任动脉供血区缺血性卒中/TIA的发生率为3.2%,ISR的发生率为10.1%,其中症状性ISR发生率为4.1%。
同年,Zhou等回顾性比较了单中心Neuroform EZ支架与Wingspan支架治疗sICAS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共纳入190例患者,其中113例患者接受了Wingspan支架置入治疗,77例接受EZ支架治疗,结果发现2组围手术期卒中/死亡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7.4% 对5.6%,P=1.00),在平均8.3个月的随访期间,ISR的发生率也无显著差异(23.3% 对 14.3%,P=0.41)。
2022年,Li等报道了Neuroform EZ支架治疗70例sICAS患者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30 d卒中/死亡的发生率为0,在1年的随访期中,卒中、TIA及死亡的发生率为0。42例患者在1年时接受了影像学的随访,ISR的发生率为9.5%。
超说明书使用支架因为其适中的径向支撑力、更容易通过迂曲路径、操作更简单、更多尺寸选择等优势,正被大量应用于ICAS的治疗,如强生医疗科技的Enterprise二代支架已获得了治疗ICAS适应证的欧盟标准认证,但目前仍需更高级别的临床证据,尤其是RCT来进一步证实超说明书使用支架在sICAS治疗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对本部分研究的汇总见附表2。
基于目前的临床经验及报道,经微导管释放的自膨支架在治疗中降低了操作难度,有助于提高技术成功率并降低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超说明书使用支架在sICAS治疗中选择性应用可能是合理的(C-EO级证据,中等推荐)。
单纯球囊扩张治疗
既往单纯球囊扩张治疗sICAS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30 d内卒中/死亡的发生率为4%~40%,且随访期的再狭窄率高达24%~40%。该技术早期存在以下弊端:多为冠状动脉球囊,球扩后病变血管的即刻弹性回缩、血管夹层发生率高且常有>50%的残余狭窄及较高的再狭窄率。但在后续的研究中,随着球扩理念的更新(如缓慢扩张、缓慢泄球囊技术,亚满意扩张技术等)、充分的药物治疗以及颅内专用球囊的不断改进,目前单纯球囊扩张在治疗sICAS中逐渐被临床认可。
2006年,Marks等报道了美国3个中心,120例单纯球囊扩张治疗sICAS的回顾性临床研究,技术成功率为100%,治疗前平均狭窄率为82.2%,治疗后平均狭窄率为36%,围手术期卒中/死亡的发生率为5.8%,在平均42.3个月的随访期间,有8.3%的患者死于非神经系统疾病,靶血管供血区年卒中发生率为3.2%,所有卒中的发生率为4.4%,再狭窄的发生率为23.9%。有12.9%的患者在单纯球囊扩张后狭窄没有改变甚至加重(即刻弹性萎缩、血管内膜损伤导致血栓形成),或因球囊扩张后出现动脉夹层而采用支架补救治疗。
2008年,Siddiq等报道了单纯球囊扩张与支架置入治疗sICAS的回顾性对比研究,共纳入3个中心的190例患者(193处病变),结果发现球囊扩张组术后即刻残余狭窄率高于支架置入治疗组(15% vs. 4.1%,P=0.001),2组的围手术期(30 d)卒中/死亡发生率无显著差异(8.4% vs. 9.2%,P=0.85)。在中位12个月的影像随访中,2组ISR的发生率也没有显著差异(38.9% vs. 34.0%,P=0.93)。研究提示尽管单纯球囊扩张术后即刻的残余狭窄率高于支架置入术,但是两者在疗效及安全性上没有显著差异,而且单纯球囊扩张具有手术时间短和花费少的优势。
2013年,Qureshi等发表了比较单纯球囊扩张与支架置入治疗sICAS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单中心、前瞻性RCT,共纳入18例患者,2组治疗后<30%残余狭窄的比例无显著差异(50.0% vs. 62.5%),30 d内2组的卒中/死亡率也无显著差异,所有的患者在随访期(6~8个月)中无卒中复发,单纯球囊扩张组ISR的发生率为0,支架置入治疗组ISR发生率为42.9%。
2015年,Okada等回顾性分析了该中心单纯球囊扩张治疗的症状性重度MCA狭窄患者的资料,共入组47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95.7%,治疗后血管狭窄率由治疗前的79.9%降至39.5%。30 d卒中/死亡率为6.4%,平均随访51.5个月,卒中/死亡率为9.4%,再狭窄发生率为26.9%,均为无症状性再狭窄。
2016年,Dumont等报道了单纯球囊亚满意扩张治疗(球囊直径为正常血管的50%~70%)sICAS的单中心前瞻性研究结果。该研究共纳入24例患者,技术成功率为100%,治疗前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为80.16%,治疗后血管平均狭窄程度为54.62%,30 d内卒中/死亡发生率为0,在1年的随访期内,靶血管供血区卒中复发率为5.55%。研究结果提示单纯球囊亚满意扩张治疗sICAS是安全有效的。作者还指出,亚满意扩张足够改善血流灌注,亚满意缓慢充盈(1 atm/min,1 atm=101 kPa)及泄压(2 atm/min)技术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动脉损伤、避免斑块破裂导致的血栓栓塞、减少穿支雪犁效应的发生,从而减少围手术期并发症及ISR的发生。
2016年还发表了1项来自2005-2011年美国住院患者数据库(NIS)的研究数据,比较了单纯球囊扩张与支架置入治疗sICAS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该研究共纳入2059例患者,其中71%接受了支架置入治疗,单纯球囊扩张与支架置入相比有更高的围手术期死亡率(17.6% vs. 8.4%,P<0.001),2种治疗方式的医源性卒中发生率没有显著差异(3.4% vs. 3.6%,P=0.826)。该研究提示,支架置入治疗的安全性优于单纯球囊扩张术,不过研究也指出,纳入数据的偏倚可能是导致这种差异的原因之一。
2018年,Wang等报道了单纯球囊扩张治疗sICAS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共纳入35例患者,平均狭窄程度为88.4%,平均随访时间为9.7个月,技术成功率100%,30 d卒中/死亡的发生率为2.9%,随访期卒中/死亡的发生率为2.9%,随访期血管内再狭窄发生率为12%,且均为无症状性再狭窄。
2020年,Seyedsaadat等对19项研究共777例接受亚满意扩张治疗的sICAS患者进行了meta分析。技术成功率为93%,30 d和1年所有卒中的发生率分别为3%和5%,死亡率分别为1%和2%,卒中和死亡的发生率分别为5%(95%CI 3%~8%)和9%(95%CI 7%~12%)。1年再狭窄的发生率为20%。研究结果提示亚满意球囊扩张治疗sICAS是安全的治疗方式。
同年,Stapleton对亚满意扩张治疗sICAS进行了系统分析,共纳入9项研究的395例患者,发现30 d卒中/死亡的发生率为4.9%(95%CI 3.2%~7.5%),30 d后卒中/死亡率为3.7%(95%CI 2.2%~6.0%)。在有详细记录不良事件的6项研究中,255例患者随访期内再狭窄发生率为18.4%,症状性再狭窄仅占2.7%。
2021年,Peng等对14项比较药物治疗、单纯球囊扩张和支架置入治疗sICAS的研究,共1520例患者进行了meta分析,结果发现,3组的主要终点事件(30 d内所有卒中/死亡和30 d后责任血管供血区的缺血性卒中)发生率无显著差异;药物治疗组较支架组30 d内卒中/死亡(OR 0.31,95%CI 0.17~0.56)、缺血性卒中(OR 0.43,95%CI 0.23~0.81)和颅内出血(OR 0.12,95%CI 0.02~0.71)的发生率均显著降低,但与单纯球囊扩张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30 d后的随访期间,各组责任血管供血区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单纯球囊扩张组在长期预防卒中复发方面有降低趋势,但差异未达统计学意义。单纯球囊扩张治疗sICAS,尤其是缓慢充盈球囊至亚满意度再缓慢泄压技术,可减少血管损伤、血栓栓塞及防止穿支发生雪犁效应,从而降低围手术期并发症和远期血管内再狭窄的发生率。因此,单纯球囊扩张治疗sICAS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鉴于脑血管肌层薄等解剖学特点,治疗ICAS过程中球囊压力大小成为影响结局的另外一个可考虑的因素。2020年我国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首款Neuro LPSTM快速交换颅内低压球囊(命名压3 atm,现常用球囊6 atm),其推送性、通过性、顺应性进一步优化,安全性和实用性得到更大的提高。低压颅内球囊可降低血管内膜损伤、急性血小板/血栓沉积、急性闭塞的发生率,使手术安全性得到提高。与强化药物治疗相比,联合球囊扩张治疗的临床疗效是否更佳还有待更高级别的临床研究去证实。
目前正在进行的BASIS研究正是评价单纯球囊扩张与联合积极药物治疗对sICAS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瞻性、多中心、随机、平行对照临床研究,期待其研究成果的发表。对本部分研究的汇总见附表3。
(1)单纯球囊扩张治疗sICAS可能是安全、有效的,治疗中可优先选择颅内专用球囊及低压、半顺应性球囊以提高手术的安全性(C-LD级证据,中等推荐)。
(2)单纯球囊扩张成形技术操作上建议缓慢充盈和缓慢泄压,扩张后进行较长时间的血流观察,出现限流性夹层或弹性回缩应进行补救性支架置入治疗。建议球囊选择直径为责任血管参考直径的50%~80%(亚满意扩张)(C-EO级证据,弱推荐)。
药物涂层球囊/支架治疗
药物涂层支架(DES)治疗冠状动脉狭窄的短期和长期有效性及安全性在心血管领域早已得到证实。2012年1项纳入76项RCT的荟萃分析提示,DES可降低39%~61%的靶血管再狭窄,同时明显降低心肌梗死的复发率。
早在2005年,Abou-Chebl等为了防止颅内动脉支架置入后再狭窄,采用冠状动脉的Cypher(Cordis Corp)和Taxus(Boston Scientific Inc)DES置入治疗了8例sICAS患者,治疗后平均随访11.1个月,期间无卒中复发,同时平均9.6个月的影像随访期间也未发现≥50%的ISR。
2006年,Gupta报道了2个中心共59例应用冠状动脉DES[Cypher(Cordis Corp)和Taxus(Boston Scientific Inc)]治疗sICAS的回顾性研究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为3%,在中位数为4.2个月的随访期间,Cypher(Cordis Corp)支架治疗的ISR发生率仅为5%。
2006年,Qureshi等也报道了18例冠状动脉DES[Cypher(Cordis Corp)和Taxus(Boston Scientific Inc)]治疗sICAS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30 d内卒中发生率为5.6%,无死亡发生,在6个月的随访期间也无卒中及死亡发生,ISR的发生率为14%。1年随访的卒中/死亡的发生率为11%。
2011年,Fields报道了DES[Cypher(Cordis Corp)和Taxus(Boston Scientific Inc)]治疗症状性重度椎动脉狭窄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结果,共纳入26例患者,技术成功率100%,30 d内严重致残性卒中的发生率为8%,在14个月的平均随访期间,死亡率为27.3%,ISR发生率在颅内段为37.5%。该研究提示DES是安全的,但是该研究未发现DES有更好的防治ISR的作用。
2012年,Vajda等报道了冠状动脉DES[Coroflex® Please(B.Braun,Melsungen,Germany)]治疗sICAS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结果,技术成功率93%,30 d卒中/出血/死亡的发生率为4.6%,在平均16个月的随访中,无症状ISR的发生率是3.8%,晚期支架内血栓形成发生率为0.9%。研究结果提示DES治疗sICAS安全、有效,但是由于该支架偏硬,其技术成功率不高。
2018年,Gruber等比较了药物涂层球囊Neuro Elutax SV(Aachen Resonance)与Wingspan支架治疗sICAS患者的效果,共回顾性纳入了19例患者。结果显示两者的技术成功率和围手术期不良事件发生率无显著差异,在近1年的随访期间,支架治疗组卒中的复发率远高于药物涂层球囊组(45% vs. 0,P=0.03),同时支架治疗组临床复合终点事件(缺血性卒中复发/再狭窄)的发生率也远高于药物涂层球囊组(64% vs. 13%,P=0.03),2组再狭窄的发生率分别为55%和13%。
2019年,Han等报道了药物涂层球囊SeQuent Please(B. Braun,Berlin,Germany)治疗sICAS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共30例sICAS患者接受了治疗,所有的患者都成功进行了球囊扩张,93.5%(29/30)的患者获得了良好的前向血流,6.7%(2/30)的患者进行了支架治疗补救。围手术期卒中发生率为6.7%,无死亡病例;在平均9.8个月的随访期间内无症状性卒中复发;在平均7个月的影像随访期间,再狭窄的发生率为3.2%,均为无症状性再狭窄。
2019年,Ye等发表了1项关于DES治疗sICAS的meta分析,共纳入13项研究,336例患者(364处病变),影像随访时间为4~56个月,临床随访时间为4~67个月。结果发现,支架置入技术成功率为85.4%~100%;30 d内没有死亡发生,30 d内所有卒中的发生率为6.0%,30 d内所有卒中/TIA的发生率为8.1%,30 d后靶血管供血区缺血性卒中的发生率为2.2%;随访期内ISR发生率为4.1%,其中症状性ISR发生率仅为0.5%。
2020年,Hassan等报道了应用第2代冠状动脉DES(佐他莫司包被,R-onyx DES)治疗sICAS的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结果,共19例患者,技术成功率100%,围手术期卒中/死亡率为0,在6个月的随访期间,仅有1例患者发生TIA,6个月的ISR发生率为0。
2022年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缪中荣团队发表在JAMA Neurology上的比较裸支架和DES(NOVA)治疗sICAS的多中心、大样本、随机对照、优效性临床研究结果显示:与颅内球扩式裸支架系统Apollo支架相比,NOVA支架可显著降低sICAS患者1年的ISR发生率(9.5% vs. 30.2%,P<0.001),显著降低31 d至1年的缺血性卒中复发率(0.8% vs. 6.9%,P=0.03);2组30 d内任何卒中或死亡的发生率无显著差异(7.6% vs. 5.3%,P=0.46)。
WEAVE/WOVEN、Aire/Wire-China研究中1年ISR发生率分别为17.6%和27.6%,1年任何卒中的复发率分别为8.5%和8.1%,与这些结果相比,天坛医院NOVA支架的研究显示DES可进一步降低颅内裸支架系统置入后的ISR和卒中复发率。现有的研究提示药物洗脱球囊/支架治疗sICAS的技术成功率为93.5%~100%,30 d卒中/死亡的发生率为3%~7.6%,1年卒中复发/死亡的发生率为0~11%,再狭窄的发生率为0~27.3%(平均8.96%)。
迄今,神经介入领域中全球已经上市的DES产品有3种(表3),均使用以雷帕霉素为基础的药物涂层。雷帕霉素因抑制DNA复制的G1~S期,所以受到抑制的平滑肌细胞在药物作用消除后仍能完成正常的生物学功能。基础研究表明,雷帕霉素能够增强血脑屏障的完整性,使其渗出降低,从而改善水肿相关的不良反应;另外还能作用于神经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改善血管灌注,减少脑梗死的面积。
支架置入后血管内皮功能的恢复是确定置入术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关键,而涂层药物精准释放及其载药聚合物层及时降解是解决内皮愈合的突破口。以2021年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的NOVA支架为例,基于电子接枝技术(通过电化学反应将2种不同种类的物质,如聚合物与金属,在分子水平结合在一起的技术)的载药涂层使药物支架置入后达到最佳的药物释放,保证动脉壁的药物浓度同平滑肌细胞增殖时程相匹配,精准抑制平滑肌细胞的过度增殖;另一方面,30 d后药物零残留可减少药物对内皮细胞的抑制,生物可降解涂层在6~8周内降解吸收,其最终代谢产物为CO2、H2O等小分子物质,可通过新陈代谢作用排出体外。对本部分研究的汇总见附表4。
(1)药物涂层支架治疗sICAS可能是解决sICAS再狭窄和卒中复发问题的新的治疗手段。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变及路径特点选择(B-R级证据,中等推荐)。
(2)药物涂层球囊治疗sICAS可能是解决sICAS再狭窄和卒中复发问题的新的治疗手段。可根据患者的具体病变及路径特点选择,还需要更高级别证据证实(C-EO级证据,弱推荐)。
(3)对于症状性再狭窄患者,推荐优先选用颅内专用治疗sICAS的药物涂层支架(C-EO级证据,弱推荐)。
未完待续:
罕见病诊疗指南——抗 LGI1 抗体相关脑炎【神经系统罕见病】
《中国卒中学会关于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筛查的科学声明》在线发布
ISC 2022前沿速递|应用西洛他唑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对卒中二级预防影响的性别差异
ISC 2022|续写新篇章 —— “替奈普酶”精彩继续……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