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长海经验 | 避免进镜损伤肠壁的临床实践建议【下消化道内镜诊疗误区⑥】

2025-04-19作者:论坛报小塔资讯
原创

上期回顾👇

长海经验 | 内镜活检标本与ESD标本规范化处理流程【下消化道内镜规范化操作⑤】


避免进镜损伤肠壁的临床实践建议

上海长海医院 王天骄主治医师



阅读要点提示

随着结直肠癌筛查的普及,基层医疗机构肠镜操作量显著增加,但操作经验不足导致的肠壁损伤事件仍频发。本文系统解析进镜环节的关键风险点,结合解剖学特点与临床实践,提出规范化操作路径及并发症管理策略,旨在为基层医生提供实用指导,尽可能降低肠壁损伤发生率。


在下消化道内镜诊疗过程中,进镜损伤肠壁是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问题。肠壁损伤不仅会给患者带来额外的痛苦,还可能导致严重的并发症,如肠穿孔、出血等,影响诊疗效果和患者的预后。因此,在进行下消化道内镜诊疗时,必须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避免盲目进镜损伤肠壁。


肠道准备:安全进镜的基石


肠道准备是下消化道内镜诊疗的基础,其质量直接影响进镜的难易程度和诊疗效果。充分的肠道准备可以使肠腔清洁,减少进镜过程中的阻力,降低肠壁损伤的风险。根据《中国消化内镜诊疗相关肠道准备指南(2019,上海)》,推荐使用聚乙二醇(PEG)类肠道清洁剂进行肠道准备,其安全性较高,对肠黏膜的损伤较小。对于炎症性肠病患者,应避免使用磷酸盐类肠道清洁剂,以免加重肠黏膜的炎症反应。


进镜核心技巧与风险防控


角度控制

进镜时,应保持合适的角度,避免过度弯曲或扭转镜身,以免对肠壁造成机械性损伤。

一般来说,镜身与肠壁的角度应保持在30°~45°之间,这样可以减少镜身对肠壁的压迫和摩擦。

力度掌握

进镜的力度要适中,避免用力过猛。应时刻注意保持轴线短缩法的使用,避免肠管发生过度伸长或形成异常袢曲。

在遇到肠腔狭窄或肠袢迂曲时,应缓慢推进镜身,必要时可采用“退一步,进一步”的策略,即先将镜身稍微退出,调整角度后再继续推进,以减少肠壁的损伤风险。

此外,保持能对内镜自由控制的状态下进行操作非常重要。换言之,应在保持内镜游离感的同时保持最佳距离进行操作。

观察与调整

在进镜过程中,要密切观察肠壁的颜色、形态和弹性等变化。如果发现肠壁有充血、水肿、糜烂等异常情况,应暂停进镜,调整镜身位置和角度,避免进一步损伤肠壁。

内镜硬度调节

肠镜镜身在原始的硬度下是比较软的,在进镜过程中,如果有阻力,镜子会打弯,即使镜身和肠壁有摩擦,也能够降低结肠黏膜损伤与肠穿孔风险。

但如果镜子调硬,就不容易打弯,进镜时力会传导在镜子的先端部位,这时再进镜就比较容易导致黏膜的损伤。

因此,建议初学者还是以原始的硬度来进镜


特殊情况的处理


肠道解剖异常

对于存在肠道解剖异常(如肠扭转、肠冗长等)的患者,进镜时要更加谨慎。在这种情况下,镜身容易对肠壁造成压迫和损伤,因此需要根据具体的解剖情况,采取相应的进镜策略,如调整镜身的推进方向、使用引导钢丝等辅助工具等。遇粘连或视野异常时,及时终止操作并移交上级医师。

肠道疾病

对于患有肠道疾病(如炎症性肠病、肠结核、肠道憩室等)的患者,其肠壁较为脆弱,容易受损。在进镜时,应尽量避免对病变肠段的直接接触和操作,必要时可采用软质镜身或特殊的保护装置,以减少肠壁损伤的风险。

老年患者

老年患者的肠壁较薄,弹性较差,进镜时更容易发生损伤。因此,在为老年患者进行下消化道内镜诊疗时,要特别注意操作的轻柔性和准确性,避免过度牵拉和扭转镜身。

术中预警信号识别

高风险体征:

① 患者突发VAS≥7分的剧烈腹痛;

② 肠腔异常扩张伴黏膜苍白;

③ 镜身阻力骤增后突然消失(提示穿孔风险)。如出现以上情况应立即启动“STOP”原则——暂停操作、评估损伤、吸氧支持、制定方案。


术后观察与并发症分级处理


即使在进镜过程中没有明显的肠壁损伤迹象,术后也应密切观察患者的情况。如果患者出现腹痛、腹胀、便血等症状,应及时进行检查和处理。对于发现的肠壁损伤,应根据损伤的程度和范围,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保守治疗、内镜下止血或手术治疗等。


术后观察要点

监测腹痛、腹胀、便血等症状至少24小时

老年或免疫抑制患者,须警惕迟发性穿孔(术后6~12小时出现症状)。

穿孔机制

下消化道内镜导致的穿孔可分为直接穿孔和继发穿孔。直接穿孔多因误判憩室为肠腔盲目进镜,或视野发红时强行进镜导致。继发穿孔常由肠袢过度拉伸导致浆膜撕裂导致,多见于矛盾运动(镜身推进时前端反退)。

黏膜损伤分级处理流程

① Ⅰ度(黏膜层):操作过程中内镜下止血夹闭合,术后禁食24小时;

② Ⅱ度(肌层):胃肠减压+静脉营养支持,监测腹膜炎体征;

③ Ⅲ度(透壁):紧急外科探查,避免延迟手术导致感染性休克。


要点小结

1.规范肠道准备,确保肠腔清洁,减少进镜阻力;掌握进镜技巧,控制角度与力度,密切观察肠壁变化。


2.针对肠道解剖异常、疾病及老年患者等特殊情况,采取谨慎进镜策略,术后密切观察症状,及时处理损伤。


3.重视术前评估,规范操作流程,选择合适设备,全面预防肠壁损伤。


互动小问题

在下消化道内镜诊疗中,以下哪项措施最有助于避免进镜损伤肠壁:(   )

A. 使用磷酸盐类肠道清洁剂进行肠道准备
B. 进镜时保持镜身与肠壁的角度在30°~45°之间
C. 对老年患者使用常规剂量的镇静药物
D. 在肠腔狭窄处快速推进镜身以减少操作时间

上期答案:

1.C(原文明确要求基底面黏附滤纸定向,固定液需6倍体积,禁用酒精,固定时间6-8小时)

2.B(原文规定蒂≤2mm时需垂直蒂部间隔2mm全取材)


下期预告

长海经验 | 精准控制进镜角度与减少观察盲区的临床实践建议【下消化道内镜诊疗误区⑦】


王天骄 主治医师

海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上海长海医院)

图片1.png

上海长海医院消化内科主治医师、讲师,主任助理

  • 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委会青年委员

  • 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工作秘书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