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心肺运动试验(CPET)全面评估心肺、代谢、运动功能及呼吸困难的病理生理改变,可用于肺动脉高压早期诊断、病情评估。CPET通过连续动态监测人体运动时肺通气换气功能、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等指标,并通过分析其相互关系,评价机体的整体功能。
机体运动时,肺小动脉舒张,肺循环血量增加,同时肺泡通气量增高以排出生成增多的CO2,维持机体内环境稳态状态。肺动脉高压患者肺血管重构、闭塞,PVR增加使肺血流灌注受限,而肺通气功能常无明显受限,死腔通气量增高,通气血流比例失调,由此产生的低氧又可以刺激外周化学感受器使肺通气量进一步增加,表现为通气效率的升高、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的降低;肺动脉高压时肺动脉压力升高,右心后负荷增大,右心室壁张力增高,室间隔移位,左心室舒张期充盈受限,心排量下降,进而影响氧向骨骼肌等组织器官的运输,肺动脉高压患者运动早期即出现乳酸堆积,易出现疲劳,运动耐量下降。这些病理生理机制的改变,导致肺动脉高压患者出现CPET参数异常。现进一步介绍CPET的常用参数。
峰值摄氧量指受试者在持续增量功率试验中,最大用力持续30 s时达到的最大摄氧量。摄氧量大小取决于人体最大心排量、心排量向运动肌肉的分配指数、骨骼肌的用氧能力以及动脉血氧含量。受试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种族、日常活动水平也影响峰值摄氧量。该指标可综合评价受试者整体功能,包括最大有氧代谢能力和心、肺、骨骼肌能力。肺动脉高压患者PVR增高,右心室后负荷增加,右心排量下降,由于肺血管中的循环血量基本等同于体循环中循环血量,则左心排量减少,体循环血压下降,组织供氧减少,机体耗氧量下降;肺动脉高压患者肺血管重构,肺泡弥散功能下降,动脉血氧饱和度降低,骨骼肌等组织器官可用的氧气减少,影响细胞代谢,机体用氧减少。因此肺动脉高压患者峰值摄氧量下降。
通气效率指每排出1 L CO2与所需的通气量之间的关系,反映了肺通气血流匹配程度。其数值受心排量、通气血流比、死腔量、中枢和外周化学感受器等影响。通气效率有2种表达方式:通气效率的斜率和通气效率在无氧阈值的比值。通气效率升高提示存在通气血流比例失衡。肺动脉高压患者存在肺血管痉挛、重构、管腔狭窄甚至闭塞,肺通气血流失衡。因此,肺动脉高压患者通气效率升高,且通气效率数值越高,肺动脉高压病情越严重,预后越差。
PETCO2指受试者呼气末肺泡最高二氧化碳分压,体现了肺内通气血流与心功能的匹配程度。PETCO2受CO2排出量、每分通气量、心排量影响。其在肺动脉高压诊治中的意义与通气效率相似,肺动脉高压患者PETCO2下降。
心率恢复是指运动时峰值心率与终止运动1 min后的心率之差。心率恢复受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影响。随着运动负荷增高,交感神经兴奋,心率增快;运动结束,交感神经兴奋减弱,副交感神经兴奋增强,心率减慢。肺动脉高压患者右心功能下降,心排量下降,右心房和右心室的室壁张力增加,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加,上述病理生理改变导致交感与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肺动脉高压患者终止运动后1 min心率不易恢复,心率恢复数值降低。
OUES是在功率递增运动负荷中,相对于每分通气量的摄氧量增加斜率。1996年Baba等首次提出OUES的概念,OUES反映氧进入机体以及利用氧的效率。OUES受以下3个因素影响:(1)死腔通气量与潮气量的比值;(2)PaCO2;(3)CO2产生量。器官灌注状态影响组织细胞代谢所产生的CO2量和碳酸氢盐缓冲系统所产生的CO2量,影响OUES的数值。肺动脉高压患者肺小动脉血流量减少,而死腔通气量与潮气量的比值增大,肺动脉和外周动脉血流量减少,导致OUES下降。
氧脉搏是摄氧量与心率的比值,反映心脏每搏量能运输的氧量,取决于外周组织对氧的摄取量。其大小等同于心脏每搏量与动脉-混合静脉肺血氧含量差的乘积。肺动脉高压患者峰值运动时,动脉-混合静脉肺血氧含量差相对稳定,因此氧脉搏主要反映峰值运动时心脏每搏量的变化。肺动脉高压患者峰值运动时心脏每搏量降低,导致氧脉搏下降。
iCPET是在CPET基础上置入RHC和桡动脉导管,监测运动过程中心排量、肺动脉压、肺动脉及桡动脉血气分析变化,结合CPET所测参数,同时评估运动前后及运动时机体心功能、呼吸功能和代谢功能,用于鉴别不明原因的运动诱发的呼吸困难,包括早期肺动脉高压、舒张性心力衰竭等多种疾病。研究提示早期使用iCPET可缩短不明原因呼吸困难疾病的诊断时间,提高早期诊断效率。iCPET为有创操作,患者接受度低,技术要求高,仅有部分医院能够开展。现行指南推荐超声心动图作为肺动脉高压患者首选的无创诊断指标。研究表明CPET结合超声心动图、6分钟步行距离(6MWD)、WHO功能分级、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等无创检查,可提高其对肺动脉高压诊断效能和预后评估。
作者:方远等
来源:呼吸科空间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