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湘燕:耐药革兰阴性菌治疗
【课程简介】由国家感染性疾病医疗质量控制中心、北京市感染(传染)性疾病治疗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和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联合主办的第二届细菌真菌感染诊疗学习班线上课程第2讲来啦!【本期讲题】耐药革兰阴性菌治疗【授课专家】北京大学第一医院 李湘燕 副主任医师【上线时间】2019年7月18日请添加课程助手(微信号:cmt221312)为好友,邀您入群交流讨论。加群暗号:感染病
2019-07-18 221748 看过 免费 -
王贵强教授:我国感染病现状和 “大感染学科”建设
请添加课程助手微信号(cmt221312)为好友,邀请您入群,随时关注相关通知,观看并参加讨论。加群暗号:感染病。
2019-07-04 89313 看过 免费 -
《感染·观》| 第六集:为什么你要对艾滋病感到恐惧?
2019年的春天,《感染·观》作为全国首档感染病学艾滋病领域的专业谈话类节目和大家见面。短短六集内容,探讨了学科中最为重要的话题,从新版中国艾滋病防治指南,到极富特色的“中国方案”,还有艾滋病全病程管理理念。20分钟的节目,浓缩了专家们超过20年的积累和思考,只为给观看节目的您传达权威、客观、有价值的知识和观点。今天我们节目走到了尾声,跟您谈谈临床之外、医学之内的人文课题——艾滋病的恐惧与偏见。一.“谈艾色变”,其实因为偏见和不理解说到大众对艾滋病的态度,李太生教授举了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其实艾滋病和乙肝、丙肝都一样属于传染性疾病,如果得了乙肝、丙肝,大多数朋友还是愿意接受你,但假如得的是艾滋病,似乎就会被朋友甚至家人抛弃了。为什么大众对待艾滋病是这种态度呢?首先,是因为艾滋病病毒的传播渠道包括性,这就很容易给人贴上某种标签;其次,早期艾滋病死亡率极高,一度对它束手无策。高死亡率和不可治愈率使得大众对它极度恐惧;最后,“谈艾色变”也和艾滋病早期宣传相关。早期为提高大众的警惕,把重点放在危害和疾病的严重程度上,而现在艾滋病治疗进展已取得非常大的进步,但大众对其的认识还只留在危害上,造成了只知危害,不知进展。2.“鸡尾酒疗法”为艾滋病治疗带来希望 第一例记录的艾滋病病例报道是在1981年,但真正意义上的治疗从1985年才开始,而一直到1996年“鸡尾酒疗法”出现之前,的确没有什么好的办法。抗艾滋病药物的研发经历了一条漫长而曲折的道路。首个抗艾滋病药物是1987年问世的齐多夫定,但是到临床上很快就出现耐药。后来研发出拉米夫定和齐多夫定联用后,发现抗病毒活性明显增强,免疫功能也得到明显改善。不过遗憾的是,两药联合,也抵不过时间,最终还是失败了。直到1996年,在原来双药联合的基础上,再加入蛋白酶抑制剂,终于达到了比较理想的效果。三药联合就像调和鸡尾酒一样,所以取名为“鸡尾酒疗法”。随着医学的发展,我们可以有更多的药物选择,不再只限于最开始的三种药物,但“鸡尾酒疗法”仍是目前抗病毒治疗的坚实基础。艾滋病患者如何可以坚持接受抗病毒治疗,能够很好地存活。比如我们都熟知的有“魔术师”称号的前美国职业男子篮球球员约翰逊,他在患病早期就接受抗病毒治疗,坚持用药健康地活到了现在。3. 提高就医意识,正确认识AIDS发现即治疗,是艾滋病治疗最重要的原则之一。对个体而言,“发现”不仅仅限于出现外在症状,而是应该意识到,只要有高危行为,就要第一时间去专业的机构检测。如果是在24小时内发现感染HIV,还可以阻断病毒攻击免疫系统,甚至不会感染艾滋病。每年的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2018年的主题是know your HIV states,就是要知道自己的HIV感染状态,治疗和预防的前提都是知晓。正如李太生教授所言,无论是不是艾滋病病人,都不能有鸵鸟心理,拒绝接受防艾和抗艾知识。对艾滋病有明确的了解之后,才能知道如果避免感染,才能知道即使感染要怎么处理和面对,我们相信有朝一日,“零艾滋、零歧视”能够真正实现。
2019-04-12 55594 看过 免费 -
《感染 • 观》|第五集:艾滋病全病程管理的个体化和人性化
随着医学进步和时代发展,医生能够提供患者个体化和人性化的治疗方案越来越重要。本期《感染·观》将继续上集艾滋病全病程管理的话题,进一步讨论在全病程管理中,如何给艾滋病患者更加个体化、人性化的治疗方案。1、抗病毒治疗疗效检测的金指标病毒载量下降和CD4绝对计数上升被称为检测抗病毒治疗疗效的金指标。病毒载量下降的话,CD4绝对计数一定会上升;反之CD4绝对计数上升,其病毒载量却不一定是下降的。但是,能够高效、灵敏检测病毒载量的核酸检测受现实条件限制,在一些欠发达地区无法进行,而检测CD4在全球范围内的大多数地区都可以做到。所以能够让更多病人可以有条件接受基本检测,在我国实际临床工作中具有重要意义。而对于那些已经有条件进行核酸检测的病人,医生也建议他们至少在接受治疗的前两年内,维持一定频次的CD4检测。2、特殊人群抗病毒治疗如何选择?我国的艾滋病患者发现自己得病时,往往已经出现机会性感染。就合并结核而言,比如利福平、利福霉素这类抗结核药,也是肝脏酶的诱导剂,和抗艾滋病药物会产生相互作用,所以原则上先治疗结核。如果是丙肝患者的话,由于丙肝治疗疗程相对较短,所以,可以把丙肝先治愈后,再进行抗病毒治疗。3、中国艾滋病临床研究方案特点:个体化随着患者病程的延长,在长期用药过程中,不同患者出现的并发症也不尽相同。除机会性感染之外,也有一些老年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还有因替诺福韦引发的骨质疏松等。那么早期发现和诊断,对不同的人群进行个体化评估,就能够给出个体化方案,而这也正体现出全病程管理的重要性。4、抗艾三目标:活着→乐着→自由着医学追求的是什么?或许正如孙永涛教授在最后总结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尽力让患者能活下来;第二个阶段让患者活得有生活质量;第三个阶段是让患者活得有尊严、有价值,实现真正的自由。5、下期预告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主要内容,关于综合诊疗的讨论也告一段落。下期节目是《感染·观》的收官之作,将从科普的角度切入,讲述艾滋病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敬请期待!更多精彩尽在《感染·观》,下期见。
2019-04-05 40893 看过 免费 -
《感染•观》|第四集:全病程管理-中国专家率先提出的抗艾理念
艾滋病诊疗的“中国方案”是几代抗艾专家付出的努力所累积沉淀,是中国专家智慧的结晶。《感染·观》用了两期节目的时间,请李太生、卢洪洲、孙永涛、吕玮四位教授从“中国方案”的历史谈到发展的未来。看过往期节目的观众一定对“全病程管理”这个理念有印象,我们的专家不止一次地着重强调过。那么,什么是全病程管理?为什么艾滋病的全病程管理如此重要?全病程管理的重点又是什么?抗艾核心——病人全程管理的理念核酸检测,即检测HIV的RNA,具有高灵敏度、高效、稳定等特点。一般来说,只要患者依从性良好,抗病毒治疗3到6个月,病毒载量就会在检测水平以下,达到很好的控制作用。但万一治疗方案失败,首先表现为病毒载量反弹。所以如果定期做核酸检测,就能够有效监测到病毒载量情况,可以在当前治疗方案不理想的情况下,及时调整诊疗方案,避免艾滋病病情的复发。尤其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前两年内,理想化的病毒检测频率应该是一年四次,即每3个月1次,甚至更频繁。两年后可以遵医嘱考虑半年检测一次。全病程管理五步曲从横向来讲,全病程管理是要多学科医生的协作。而从纵向看,艾滋病的全病程管理大体可分为五步:1.宣传预防艾滋病相关知识;2. 暴露后阻断。实际上很多人还不知道,感染HIV并不意味着一定会患艾滋病。暴露后24小时内尽早进行抗病毒阻断,成功率可达100%;3.如果阻断失败,一定要尽早治疗;4. 对患者进行全方位评估、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5. 长期观察患者抗病毒治疗的疗效,提高患者依从性,使其坚持接受抗病毒治疗。下集预告以上就是本期节目的主要内容,如果说本期是站在一个总览的角度谈论艾滋病全病程管理,那么在下期节目中,则更侧重于个体化治疗的选择。更多精彩,尽在《感染·观》,下期见。加入“感染观栏目交流群”,第一时间获取资讯,并与同行交流!
2019-03-29 45572 看过 免费 -
感染·观|功能性治愈,能拯救艾滋病患者吗?——中国方案(下)·国人的探索
就在《感染·观》首播的前几天,Nature杂志发表重磅论文,称继“柏林病人”后可能出现第二例艾滋病自愈患者,给世界传递新的希望,功能性治愈似乎不再遥远。本期《感染·观》“中国方案”下集里,李太生、卢洪洲、孙永涛和吕玮四位专家将继续讨论“中国方案”的发展篇,并分享目前对艾滋病功能性治愈研究的相关进展。抗“艾”路上的交通电子眼 —高灵敏度的核酸检测核酸检测,即检测HIV的RNA,具有高灵敏度、高效、稳定等特点。一般来说,只要患者依从性良好,抗病毒治疗3-6个月,病毒载量就会在检测水平以下,能达到很好的控制作用。但万一治疗方案失败,首先就表现为病毒载量反弹。所以,如果定期做核酸检测,就能够有效监测到病毒载量情况,可以在当前治疗方案不理想的情况下,及时调整诊疗方案,避免病情的复发。尤其在接受抗病毒治疗的前两年内,理想化的病毒检测频率应该是一年四次,即每3个月1次,甚至更频繁。2年后可以遵医嘱考虑半年检测一次。拨开迷雾 —揭露AE毒株的真面目说到“中国方案”的探索,其中一个比较典型的发现就是关于AE毒株。从感染HIV到变成艾滋病,平均潜伏期是8年,这是当时国际上的共识。但是中国专家在临床研究中发现一个现象,中国艾滋病患者的无症状期更短,平均只有4.7年,其原因便是AE毒株。因此,在我国医疗条件有限的前提下,将AE毒株作为目标,能够筛查出更多病人,并更早期地进行抗病毒治疗。功能性治愈可以解决世界难题吗?艾滋病功能性治愈是全世界聚焦的热点问题,不仅在专科领域,大众对其关注度也很高,比如此前引起热议的“疑似第二例功能性治愈患者”。何谓功能性治愈?通俗地讲,就是在进行一段时间的抗病毒治疗后停药,但相关检查指标并没有反弹,而且病程也停止进展。尽管目前为止功能性治愈成功病例少之又少,但国内外对功能性治愈研究热情却从未消减。几位专家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方案,目前已经取得令人振奋的阶段性成果。如李太生教授所言,功能性治愈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也是在医学进步的大环境下,对艾滋病治疗的更高追求。包括免疫激活、功能性治愈,相信中国人一定能走出属于自己的道路。下集预告两期关于“中国方案”的内容告一段落,下期我们将开启新的篇章,谈谈什么是艾滋病的综合诊疗。更多精彩,尽在《感染·观》,下期见。
2019-03-22 45632 看过 免费 -
《感染·观》丨抗艾道路的十字路口——中国方案·诞生篇
上世纪80、90年代,中国医生对艾滋病治疗的研究才刚刚起步,一切仿佛荒原;本世纪初,在国家支持和专科医生的努力下,艾滋病诊疗“中国方案”逐渐形成。十几年来,从无到有,从学习、模仿国外经验到逐步适应中国临床,“中国方案”的诞生,为中国医生对抗艾滋病提供了强有力的武器。《感染·观》的“中国方案”将分为上、下两集,本周让我们共同聆听李太生、孙永涛、卢洪洲和吕玮四位专家,追忆如何在荒原上开拓出了不起的“中国方案”“十五”项目—行走在中国大地的拓荒者将时钟拨回到2003年,当时国内仅有一些抗病毒的仿制药,针对艾滋病的治疗方案也只能在几种仿制药里优化组合。摆在中国专家面前的难题,就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2005年,李太生教授负责“十五”科技攻关课题之一——“中国艾滋病患者的抗病毒治疗研究”,并在全国建立研究团队,开展试验。实验中设计3种配伍方案。分别为1号方案(齐多夫定+去羟肌苷+奈韦拉平)、2号方案(司他夫定+拉米夫定+奈韦拉平)、3号方案(齐多夫定+拉米夫定+奈韦拉平)。终于,中国专家们在条件非常有限的情况下,圆满完成了国家的任务。这三种配伍方案最终给临床带来哪些变化?又有怎样的意外收获?转换方案——中国方案的进阶“十五”项目的成果奠定了“中国方案”的基础,让中国艾滋病抗病毒治疗方案初步实现了“质优、价廉、效优”。在接下来的“十一五”项目中,转换方案的出现使中国方案实现了进阶!所谓转换方案,即针对司他夫定和齐多夫定的常见副作用问题,对药物应用顺序进行调整,达到降低副作用的目的。那具体转换方案是如何得来的呢?答案就在本期。奈韦拉平与依非韦伦之选—中国方案再度优化中国人群与欧美人群体质存在差异,但由于此前缺乏我们中国人自己的数据,只能先参考国外指南。通过“十一五”课题研究发现,我国艾滋病人群无论性别,当CD4细胞少于250/mm3时,不宜用奈韦拉平,而国外指南则建议女性低于250/mm3、男性低于400/mm3不宜用。在此前研究数据的基础上,中国人群的血药代谢和国外人群不同这一点已有所证实,在“十二五”课题中,依非韦伦又面临了这一选择。按照国外的剂量不合适,但又缺少国内的研究数据支持,这个时候怎么办?我们来听听专家怎么说。下期预告以上就是本期关于《中国方案·诞生篇》的核心内容,下期《感染·观》,李太生、孙永涛、卢洪洲和吕玮四位教授,将为您继续解读中国方案。核酸检测病毒载量为何如此被推荐?全世界都在关注的艾滋病功能性治愈,在中国又有哪些进展?更多精彩,尽在《感染·观》,下期见。2019年早春3月,《感染 · 观》在《中国医学论坛报》“壹生”平台隆重开播,每周五准时上线,敬请关注!加入“感染观栏目交流群”,第一时间获取最新信息,并与同行交流!
2019-03-15 51246 看过 免费 -
《感染·观》第一集:中国新版艾滋病指南背后的故事!
请添加课程助手居居(微信号:flyinart)为好友,邀您加入“感染观栏目微信交流群”。十几年来,继“柏林病人”后终于要出现第二例艾滋病治愈患者吗?就在2019年3月5日,Nature杂志发表的论文给世界传递出新的希望。当然,学术界都保持了审慎的乐观和理性的分析。如果说干细胞实现艾滋病功能性治愈是美好的愿景,那抗病毒治疗就是我们当下的脚踏实地。正如《感染·观》先导片里所说,尽管道路曲折,但是我们看到了曙光!我们非常幸运,能够在这样的一个大新闻背景下,宣布 《感染·观》 系列节目正式开播!本期节目中,李太生、卢洪洲、孙永涛和吕玮四位教授将围绕2018年新版艾滋病治疗指南展开讨论。可以说,2018年新版指南既适应当下我国的国情和艾滋病诊疗现状,又具有前瞻性地做了一些理念的更新,治疗的更新。更新亮点理念更新—疗效优先费用、全程管理、个体化治疗:药物的增多、国家对艾滋病诊疗投入的加大、艾滋病人生存时间更久等因素,都对诊疗理念的更新有着潜移默化的影响。诊断更新—新增加核酸检测,让诊断结果更精准:核酸检测的结果更加灵敏,如果2次检测结果大于5000 cps/ml,就要考虑启动治疗,早治疗、早控制。机会性感染更新—让诊断前移且精准:病人往往出现机会性感染才去医院诊断出艾滋病,这时有可能已经是艾滋病晚期。机会性感染和艾滋病晚期仿佛恶性循环,如何打破这个闭环,就是使诊断前移。基于国情推荐的PCP和弓形虫预防方案:复方新诺明是一片QD,还是双倍剂量?在本期节目中可以找到答案。母婴阻断更新—孕前、孕期、哺乳期全程管理:只要很好的接受抗病毒治疗,无论是单阳还是双阳家庭,母婴阻断率甚至可达到100%,并且不影响哺乳。抗病毒治疗原则—发现即治疗:随着诊断手段和治疗方案的升级发展,CD4的门槛在不断放宽,从200到350,再到500……现在提倡,发现即治疗。综合管理—抗艾的方向所趋:综合管理,多学科协作,这是2018年艾滋病诊疗指南核心更新点之一。为什么它如此重要,又该如何管理?这个线索的存在感不仅在本期有体现,乃至贯穿整个系列节目,看过您就会知道。下期预告以上就是本期关于指南解读的核心内容,下期《感染·观》,李太生、孙永涛、卢洪洲和吕玮四位教授,将为您详细解读艾滋病治疗的“中国方案”。中国方案的诞生经历了怎样的历程?在探索的过程中面临岔路口又是如何抉择的?更多精彩,尽在《感染·观》,下期见。控制感染,中国方案!2019年早春3月,《感染 · 观》在《中国医学论坛报》“壹生”平台隆重开播,每周五准时上线,敬请关注!加入“感染观栏目交流群”,第一时间获取最新信息,并与同行交流!
2019-03-08 57040 看过 免费 -
控制感染,中国方案——首档感染领域医学节目即将开播!
请添加课程助手居居(微信号:flyinart)为好友,邀您加入“感染观栏目微信交流群”。或许你知道艾滋病是如何传播的,但你知道感染HIV并不等于得艾滋病吗?或许你知道艾滋病会通过母婴遗传,但是你知道通过抗病毒治疗,母婴阻断率可达到99%以上吗?或许你知道艾滋病毒很可怕,但是你知道现在医学已经可以使艾滋病变得可防可治吗?HIV渊源1981年,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登载了5例艾滋病人的病例报告,这是世界首次有关艾滋病的正式记载。到1982年,人类给它正式命名为“AIDS”,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1985年,中国第一次发现了艾滋病病例。在这将近40年的时间里,尽管艾滋病在全球仍不断扩散,但同时其治疗已经取得实质性的进展。面对它,人类不再束手无策,从抗病毒治疗到功能性治愈,从全病程管理到综合治疗,我们正在步步为营。《感染 · 观》这是感染性疾病领域第一部系列谈话节目《感染·观》,节目组特别邀请到北京协和医院感染科主任李太生教授(嘉宾主持人)、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党委书记卢洪洲教授、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感染病诊疗中心主任孙永涛教授以及北京协和医院吕玮教授分享他们的观点。就如何评价新版艾滋病指南、中国方案的诞生及发展、艾滋病综合诊疗的必要性、艾滋病科普方向在哪里4大主题展开讨论,回答艾滋病母婴阻断、抗病毒治疗、多学科合作、机会性感染等一系列疑点难点。关于艾滋病,希望能帮助您了解到正确的知识,不因未知而恐惧。我们将分6期放送系列节目。特邀嘉宾他说,艾滋病已经成为一种可防可治的内科慢性疾病;他说,相信随着治疗范围的扩大,艾滋病可以彻底治愈或者彻底地消除;他说,尽管艾滋病的功能性治愈道路曲折,但是我们已经看到了希望的曙光;她说,谈“艾”色变更多来源于误解,希望全社会能够给予艾滋病人更多的关爱。他们在说,希望您能知道。控制感染,中国方案。2019年早春3月,《感染·观》将在《中国医学论坛报》“壹生”平台隆重开播,每周五准时上线,敬请期待! 加入”感染观栏目交流群”,第一时间获取最新信息,并与同行交流!
2019-03-01 55351 看过 免费 -
系列课程
流感作战攻略(第一季)
2019-01-31 615540 看过 免费
直播预告
-
1月14日
19:00精准抗感染系列专项 · 焦点对话——2025年10月14日 西区
-
1月21日
19:00精准抗感染系列专项 · 焦点对话——2025年10月21日
-
1月14日
19:00精准抗感染系列专项 · 焦点对话——2025年10月14日 东区
-
1月13日
19:00精准抗感染系列专项 · MDT大师班——2025年10月13日
-
1月14日
19:00精准抗感染系列专项 · MDT大师班——2025年10月14日
-
1月15日
19:00精准抗感染系列专项 · MDT大师班——2025年10月15日
-
1月14日
19:00领航计划-科学管理遏制耐药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第二期 10.14 南区 孙教授
-
1月14日
19:00领航计划-科学管理遏制耐药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第二期 10.14 南区 周教授
-
1月14日
19:00领航计划-科学管理遏制耐药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第二期 10.14 南区 陈教授场
-
1月09日
19:00领航计划-科学管理遏制耐药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第二期 10.9场
热门资讯
- SIFIC热点速递丨大感控·新防线:后疫情时代三大耐药危机的破局之战
- 全球品质,本地供应——舒万诺首款国产光固化复合树脂获证上市,加速中国口腔健康服务升级
- Azza Tantawy教授:埃及戈谢病诊疗的现状、挑战与监测策略研究
- 任秀智教授访谈:多学科团队协作,聚焦探索戈谢病骨病诊疗的创新途径
- 精准治疗:氨曲南/阿维巴坦如何改变CRE治疗路径
- 五季同行,如期赴约!第五季跟着“国家队”学常见疾病诊疗诚意回归!
- 7.5|2025年眼科交流会邀您观看
- 7.6|2025年眼科交流会邀您观看
- 破CRE耐药困局,“天下无酶” 引航—— 耐药菌感染多学科诊疗学术论坛在北京成功举办
- 全周期护航,科技启新章——2025脑健康大会在京成功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