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自主神经功能障碍:中枢自主神经网络(CAN)对心血管活动有重要的调控作用。研究表明,右侧岛叶皮质是CAN的关键部分,其病变与心脏问题相关。其他与CAN相关的脑区包括延髓、迷走神经背核等,损伤这些区域可导致心脏功能失调。卒中患者的CAN功能障碍可引起心脏损伤,机制包括儿茶酚胺增加、交感神经激活等,导致心肌细胞损伤。副交感神经功能紊乱也可能影响心脏功能。因此,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在卒中-心脏综合征中扮演重要角色。
肠源性机制:肠道微生物群的多样性和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和神经活性介质,对认知、免疫和肌肉功能有显著影响。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与多种心血管疾病相关,如动脉粥样硬化和血压变化。特定代谢产物如三甲胺-N-氧化物、短链脂肪酸与心血管疾病风险相关。脑卒中患者常伴有胃肠道并发症,这些并发症与疾病预后、病死率相关。卒中可导致肠道通透性增加、微生物群失调,进而影响心血管健康。因此,脑-肠轴可成为预防卒中相关心脏并发症的新靶点,值得深入研究。
卒中-心脏综合征后的远期心血管病风险:研究随访365 383例卒中患者5年,发现卒中-心脏综合征患者急性心肌梗死风险与病死率升高。AIS后一年内心血管不良事件风险翻倍,高肌钙蛋白血症患者一年内病死率显著高于健康者。首次轻中度AIS患者高敏肌钙蛋白T(hs-cTnT)水平与3年内卒中复发、心肌梗死和全因死亡密切相关。自主神经功能障碍和儿茶酚胺长期释放可能引起心肌肥厚和左心室功能障碍。AIS小鼠模型研究显示局灶性脑缺血可导致慢性心脏功能障碍,但需更多临床数据支持。AIS后常见心律失常包括房颤、室上性心动过速等,其中卒中可检测到的房颤(AFDAS)是研究热点。AFDAS检出率在卒中后3~5 d为7%~10%,6~12个月增加至24%。岛叶梗死患者更易发生AFDAS。AFDAS患者年卒中复发率与窦性心律相当,低于卒中前已知心房颤动患者。Meta分析显示AFDAS患者冠状动脉疾病、心力衰竭、心肌梗死和脑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左心房尺寸较小,左心室射血分数较高,卒中复发风险低26%,提示AFDAS和已知心房颤动可能是不同疾病。卒中后新发心房颤动是否需长期抗凝治疗尚需更多研究。
卒中-心脏综合征后的远期神经系统并发症:研究表明,急性脑梗死患者若伴有hs-cTnT水平升高,其脑白质病变程度更重。hs-cTnT与脑皮质微梗死、脑白质病变在不同人群中均存在关联。PROSCIS-B研究指出,hs-cTnT升高与AIS患者认知评分相关,可能涉及卒中-心脏综合征、脑小血管病和脑损伤。另一研究发现,≥65岁AIS患者中,心房颤动是痴呆的独立风险因素,但抗凝药物可降低此风险。
高龄、冠心病史、心脑血管风险因素、肾功能不全、卒中严重程度等因素会增加卒中-心脏综合征的风险。踝臂指数、高敏C反应蛋白和冠状动脉钙评分可能预测心血管疾病,但其在卒中-心脏综合征中的作用尚不明确。PANSCAN量表预测卒中-心脏综合征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3.5%和72%。AIS患者中,可溶性抑癌因子-2升高和MPO/CD14+细胞>20%是中/重度脑-心脏综合征的独立危险因素。Meta分析显示,高龄、高MRS或NIHSS评分、脑钠肽、心房钠尿肽、N末端脑钠肽前体、心房利钠肽原中间片段和QTc间期是卒中后心房颤动的预测因子,而吸烟、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与AFDAS检出率负相关。AIS患者冠状动脉病变发生率低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冠状动脉CT血管造影和3T心脏MRI可用于评估冠状动脉狭窄。18F-FDG-PET/CT成像显示AIS患者杏仁核高活动性可能预示Takotsubo综合征。体素病变症状图谱技术发现右侧半球前岛叶皮质损害与hs-cTnT升高相关。脑区结构改变和灰质密度降低与左心室射血分数降低、末端B型利钠肽原水平增加有关。关键脑区的结构和活动状态可能预测卒中-心脏综合征。
来源:神经病学俱乐部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