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近日,北京大学深圳医院三位肺癌领域专家围绕"肺癌全病程管理"展开深度对话,系统阐释了手术、放疗、靶向治疗及免疫治疗的多学科协作模式,为临床实践提供重要学术参考。
放疗科吴小亮教授强调精准放疗在肺癌治疗中的关键作用:对于R1/R2切除或存在高危因素的早期肺癌患者,术后放疗可显著改善预后;针对N2期纵隔淋巴结转移患者,常规术后放疗具有明确获益。在局部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治疗中,PACIFIC研究确立的同步放化疗后免疫巩固方案已成为标准治疗模式。临床实践中采用IMRT/VMAT等精准技术,通过严格限制肺V20剂量(<20%),有效降低放射性肺炎风险。
胸外科李小强教授系统阐述新辅助治疗创新实践:针对ALK阳性非小细胞肺癌(占3%-7%),术前6-8周诺拉替尼治疗可使ORR超过80%,持续缓解时间超五年,显著提高R0切除率。对于T4侵犯心脏大血管或N3对侧淋巴结转移的不可切除患者,通过强效缩瘤药物实现转化治疗已成为可能。NICALONE等研究证实,新辅助治疗在可切除三期患者中可获得高MPR率(主要病理缓解率)及PCR率(病理完全缓解率)。
肿瘤内科吴煊教授回顾治疗演进历程:从20世纪化疗引入显著延长小细胞肺癌生存期,到21世纪EGFR/ALK等驱动基因靶向治疗革命,再到免疫治疗与ADC药物突破,治疗策略已进入个体化多学科综合治疗时代。在可切除患者中,术后奥希替尼辅助治疗可降低80%复发风险;围术期靶向/免疫治疗策略正重塑治疗格局。未来需聚焦少见靶点人群、生物标志物开发及特殊人群安全性探索。
三位专家一致强调,通过肿瘤、呼吸、胸外科,联合呼吸科、心血管科、营养科等多学科协作,全程管理治疗不良反应,是实现"临床治愈"目标的核心保障。这一系统性实践框架,为肺癌精准治疗提供了重要学术指引。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