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的治疗目的是降低血糖,消除酮体;恢复胰岛素依赖性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以抑制脂肪酸过度的释放;纠正水与电解质平衡失调,恢复受累器官的功能状态。
补液,恢复细胞内、外液容量;
补充胰岛素;
补钾;
纠正酸中毒;
消除诱因,治疗并发症。
血糖、血电解质、血气分析,注意监测尿糖;血、尿酮体及生命体征;
尿酮体转阴后酌情延长间隔时间;
肝、肾功能,心电图等相关检查。
补液量
A.按体重的10%估计DKA时的失水量;
B.根据已知的DKA前的体重减去目前的体重估计失水量;
C.按血浆渗透压计算失水量。公式:
补液种类
先盐后糖、先晶后胶
血糖>13.9mmol/L以上:可补生理盐水,伴低血压或休克者联合胶体溶液,注意监测血钠。血糖<13.9mmol/L时:可过渡到5%葡萄糖或糖盐,葡萄糖加胰岛素有利于减少酮体的产生。
补液速率
先快后慢、见尿补钾
1000~2000ml/前2h内,4000~6000ml/24h内。推荐开始500ml/h,共4小时;其后4小时250ml/h。有研究表明,非极度失水,低速补液的结果是代谢改善更快,且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更少。对老年人及心、肾功能不全者更应注意减少液量及减慢输液速度。可将补液量的1/3~1/2经口服补充,昏迷者可鼻饲。
胰岛素剂型:一律采用短效胰岛素。
胰岛素剂量:目前提倡小剂量胰岛素治疗。小剂量胰岛素界定范围:平均4~6 U/h为常用有效剂量;或0.1 U/kg/h,血糖下降速度3.9~6.1mmol/L为宜。
给药途径:持续静滴,为目前首选。
DKA时失钾严重。即使就诊时血钾正常,但此时由于酸中毒总体钾已降低,患者常在纠酮治疗1~4小时后发生低钾。
补钾时机:如开始血钾在正常范围(4.5~5.5mmol/L),可暂不补钾,但需严密监测,一旦血钾低于4.0mmol/L立即补钾。
尿量少于30ml/h不补;见尿补钾。
血钾高于5.5mmol/L,不补。
补钾量:每日可补氯化钾4~6g,应经常检测血钾。待病情好转,血钾正常,已能进食者可改为口服补钾。由于钾随葡萄糖、镁、磷等进入细胞较慢,补钾需进行5~7天才能纠正钾代谢紊乱。
目前明确认为DKA治疗时补碱并非必要及有益。因DKA的基础是酮酸生成过多,非碳酸氢盐损失过多。通过胰岛素治疗后抑制酮体的产生,促进酮体的氧化,且酮体氧化后可产生碳酸氢盐,DKA时的酸中毒自然会被纠正。
轻中度DKA→胰岛素+葡萄糖输入多可纠正,仅当pH值≤7.0时用小量碳酸氢钠。
补碱指征
pH值<7.1;
CO2CP<5mmol/L或碳酸氢盐<5mmol/L;
呼吸抑制;
严重高血钾(>6.5mmol/L);
对输液无反应的低血压;
乳酸性酸中毒。
补碱量
宜少、宜慢
补碱量:一般使用碳酸氢钠,不用乳酸钠。伴有休克时禁用乳酸钠,因有增加乳酸性酸中毒的可能。先给予5%碳酸氢钠100~200ml。依据pH及碳酸氢盐再决定以后的用量。待pH值>7.1~7.2,或碳酸氢盐>13mmol/L时停止使用。
血渗透压很高时,应用1.25%碳酸氢钠等渗溶液(3份注射用水+1份5%碳酸氢钠)。
低血容量休克
原因:DKA时由于高渗性利尿引起细胞内、外液丢失;使用胰岛素治疗后,糖及细胞外水将向细胞内转移,造成细胞外及血管内容量减少,引起血压下降。一般经补液即可纠正。但当合并严重休克时,需考虑其他因素,如出血、严重酸中毒、低血钾、感染、心梗、肾上腺功能不全等。此时可使用全血或血浆代用品,同时避免使血糖下降过快,如休克持续存在可考虑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和升压药物。
肺水肿
DKA治疗中可能发生低氧血症或肺水肿,甚至呼吸窘迫综合征。此可能与左心功能不全、补液过快过量,引起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及特发性肺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毛细血管渗漏综合征)有关。尤其是原有心、肾、肺功能不全的老年人更易发生,一旦发生,死亡率很高。对此类患者应检测中心静脉压指导输液,输液过程中应密切观察心率、呼吸、尿量、不可盲目的大量、快速补液。
胰腺炎
DKA时约70%的患者血淀粉酶增高,其中48%为胰腺型淀粉酶。血淀粉酶增高时注意胰腺炎的存在,此多为亚临床型的,可能由于高渗透压和低灌注对胰腺造成的损害。
急性心梗
心梗可为DKA的并发症,也可促发DKA。是DKA死亡的主要原因。糖尿病人由于神经病变,无痛性心梗常见,如老年病人出现恶心、腹痛、烦躁不安、心功能不全时,应注意心梗的存在。对于顽固、严重的DKA应注意除外心梗的可能。
医源性疾病
低血钾:随着葡萄糖、胰岛素、生理盐水在纠酮时的使用,可在某种程度上造成低钾。尤其是胰岛素用量>0.1 U/kg/h,查钾应频繁。
低血糖:DKA治疗中,血糖的恢复正常所需时间短于酮体。为纠酮,必须继续给予胰岛素治疗,如未及时补充葡萄糖,易发生低血糖。
高氯血症:多见于DKA恢复期,原因:钠中和酮酸后由尿丢失,而氯的丢失少于钠;纠酮补充的生理盐水与糖盐水中钠与氯含量相等,必然导致相对高氯;DKA缓解期间,钠和碳酸氢盐向细胞内转移,细胞外的剩余氯增多。一般成功的DKA治疗期也可出现高氯性酸中毒。无须特殊治疗,可随DKA的治疗而缓解。
脑水肿:可能与迅速纠正高血糖,细胞外渗透压降低,细胞内相对高渗引起自由水向细胞内转移有关。也与纠正酸中毒过快,加重脑缺氧有关。纠正DKA时减慢纠正高渗及酸中毒的速度可降低脑水肿的发生。
肾功能不全:如患者经过大量补液或纠正DKA治疗已数小时仍无尿应想到肾衰。无尿时应注意除外已有糖尿病自主神经病变者常有的膀胱扩张、尿潴留。
脑血栓:DKA时失水血液浓缩,血液中许多凝血因子被激活,特别是在高渗、休克时易发生脑血栓。
来源:ICU护理之家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