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Graves病是甲亢的主要原因,Graves甲亢可引起心血管、眼、皮肤、肌肉、血液等全身各系统表现。Graves病相关皮肤病最常见于下肢,其主要表现为胫前黏液性水肿。
胫前黏液性水肿(pretibial myxoedema)是Graves病的特征性皮肤病变,甚至可能成为Graves甲亢的首发表现,同时也是一种易被遗漏的征象。我们先通过两则案例来进一步认识这种重要的Graves病诊断线索。
案例1
甲亢治疗后出现的胫前黏液性水肿
Ponnusamy D等人在BMJ 子刊中撰文报道了一例眼球突出、颈部肿大、食欲增加和月经过少2个月的45岁女性。医生查体发现患者有甲状腺弥漫性肿大,伸手可见细颤,双侧眼球突出伴眼睑退缩。
实验室检查示TSH水平受抑制,FT4水平升至7.4 ng/dL(正常为0.76-1.46 ng/dL)。患者的诊断是Graves病,接受放射性碘治疗。治疗后患者的甲状腺功能恢复正常。
8个月后,患者发现双侧胫前多发结节状皮肤改变。活检病理显示真皮大量粘蛋白沉积,符合胫前黏液性水肿。医生予以外抹氯倍他索软膏治疗。
胫前黏液性水肿:多发皮肤结节和活检病理
案例2
以胫前黏液性水肿为表现的复发性甲亢
这是Liu JW等人在Br J Dermatol 杂志报道的一例因双下肢皮肤结节样改变就诊的39岁男性。4年前患者曾因Graves病接受放射性碘治疗。因治疗效果较好,11个月后患者停止定期接受随访。
3年来患者的小腿前侧皮肤逐渐出现质韧、非可凹性脑回状结节,双侧对称分布,呈橘皮样外观,伴毛发增多。
39岁男性的双侧胫前皮肤脑回状结节
甲状腺功能检查符合甲亢。右下肢皮肤结节活检病理学(阿辛蓝染色)证实真皮大量粘蛋白沉积。因此诊断为结节性胫前黏液性水肿。
胫前黏液性水肿结节的活检病理
患者开始服用甲巯咪唑和普萘洛尔治疗。夜间通过局部外抹卤米松软膏治疗胫前黏液性水肿,并用塑料薄膜进行封包治疗。治疗5个月后,皮肤结节明显变平。
胫前黏液性水肿的流行病学
Graves病患者中,不到5%可出现皮肤病变。13%的严重Graves眼病患者有皮肤病变。Graves病相关皮肤病的平均诊断年龄为53.1岁,女性多见,最常见于小腿(99.4%),即胫前黏液性水肿。
据国外报道,甲状腺毒症患者中胫前黏液性水肿的患病率为0.6%~4.3%,我国Graves甲亢患者中胫前黏液性水肿的患病率则为1.7%。Graves病相关皮肤病的患者中,97.0%存在Graves眼病,25%存在甲状腺肢端病(杵状指)。
胫前黏液性水肿的发病机制可能与Graves眼病相似,其最可能的机制是,作为自身抗原的成纤维细胞TSH受体是触动体液和细胞自身免疫的“扳机”,进而导致粘蛋白沉积。胫前黏液性水肿多见于小腿的确切原因未明,但循环不良(淋巴管阻塞)、反复创伤和重力依赖区可能是促发因素。
胫前黏液性水肿常被视为Graves病的特异性皮肤损害,胫前黏液性水肿是一种重要的Graves病诊断线索。胫前黏液性水肿的常见发病时间为甲亢诊断后12~24个月,但12%的患者在甲亢诊断后4~12年方出现局部黏液性水肿。
值得注意的是,对于Graves病进入康复过程的患者,或原发性甲减或桥本甲状腺炎甚至甲状腺功能正常的患者,也可能出现胫前黏液性水肿。
国内一项回顾性研究显示,44 646例甲状腺疾病的患者中,平均年龄为41岁,1.6%患有胫前黏液性水肿,83%的职业为农民。其中Graves甲亢、桥本甲状腺炎、原发性甲减、甲状腺腺瘤患者的比例和胫前黏液性水肿的患病率如下表所示。
2.2%的自身免疫性甲减患者在随访过程中转为甲亢,这些患者在该病情演变过程中可能出现胫前黏液性水肿。
Bruinstroop E曾在柳叶刀杂志中报道一例自身免疫性甲减的57岁男性,诊断时患者的TSH水平高达83 mIU/L,抗TPO抗体浓度升至1488 IU/mL(<101 IU/mL)。6个月后患者转化成Graves甲亢伴Graves眼病。甲亢病程1年后,患者的甲功恢复正常,但新发胫前黏液性水肿。
柳叶刀:57岁男性的右侧胫前黏液性水肿
胫前黏液性水肿的皮肤表现
尽管胫前是最常见的发病部位,黏液性水肿也可见于足背、足趾、膝部、上肢、肩部和头面部(耳、鼻),部分患者可出现小腿完全受累的严重情况,外科手术或烧伤瘢痕和疫苗接种部位亦可受累。
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胫前黏液性水肿可分为3个阶段:40.4%为轻微胫前黏液性水肿;不足10%的胫前黏液性水肿患者出现结节状外观;溃疡和感染不常见。
初发的轻微胫前黏液性水肿皮损呈暗紫红色,可伴一些微小结节形成,呈橘皮样改变,通常为双侧对称分布。轻微病例常无症状,但可影响美观。随疾病进展,患者的皮肤呈弥漫性增厚、非可凹性水肿,可出现典型肉色斑块或结节状外观,质韧或质硬,多边界清晰。
严重胫前黏液性水肿的患者则可出现下肢粗大畸形如象皮腿外观,表面覆以灰黑色疣状物,称为象皮病型胫前黏液性水肿(elephantiasis myxoedema)。除了引起美观问题,严重胫前黏液性水肿还可能显著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如穿鞋困难。
胫前黏液性水肿的3个阶段:早期小结节形成伴炎症(a);典型质韧斑块,边界清晰(b);下肢粗大畸形如象皮腿畸形(c)
胫前黏液性水肿的治疗与预后
尽管胫前黏液性水肿不是一种恶性疾病,但其治疗具有很大的挑战性。对于所有Graves病的甲状腺外表现,通过药物、放射性碘治疗或外科手术实现甲状腺功能正常化是首要目标。
对于大多数轻度无症状的胫前黏液性水肿,通常无须干预。随着时间的推移,胫前黏液性水肿可能部分或完全自发消退。然而应注意的是,随着病程延长和胫前黏液性水肿病情的严重程度增加,后期疗效可能随之降低。
由于许多胫前黏液性水肿患者的促甲状腺激素受体抗体水平很高,尽管甲状腺切除术后抗体水平可能显著降低,但胫前黏液性水肿很少随之完全消退。
使用加压绷带或弹力袜、局部外用糖皮质激素(氟轻松、莫米松)+塑料薄膜封包疗法或病灶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是最为常用的治疗方案。
一项研究中对178例Graves病相关皮肤病(99.4%为胫前黏液性水肿)的患者平均随访7.9年,40.4%的轻症患者未接受任何治疗,这些患者中34.7%出现完全缓解,20.8%有部分缓解,44.4%几乎没有缓解。未治疗的轻症患者、接受局部糖皮质激素治疗的中重度患者的完全缓解率分别为34.7%、18.7%。
此外,系统使用糖皮质激素(如治疗Graves眼病过程中用药)、利妥昔单抗、霉酚酸酯和其他免疫抑制剂治疗可能有利于缓解胫前黏液性水肿。
总 结
综上所述,黏液性水肿是Graves病相对少见的甲状腺外并发症,绝大多数发生于胫前,轻重不一。胫前黏液性水肿的患者中,97.0%合并Graves眼病。但值得注意的是,胫前黏液性水肿可能发生在各种甲状腺功能状态(包括甲状腺功能减退或正常)的患者。临床实践中,应注意识别这种易被遗漏的Graves病诊断线索。尽管轻症病例通常无须干预,但在病情加重之前酌情干预,可以预防患者最终出现严重影响日常生活和美观的象皮腿畸形。
作者:CHENG KT
来源:代谢网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