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患者,男,85岁,2021年5月12日因“前列腺增生、泌尿系感染”服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片,0.5g/次,1次/日;米拉贝隆缓释片,50mg/次,1次/日”治疗。服药3d后唇部出现红斑样皮疹,下唇部红肿破溃,双上肢、双手散在圆形片状暗红色皮疹,伴轻微瘙痒、疼痛。遵医嘱停用盐酸左氧氟沙星片、米拉贝隆缓释片,给予哈西萘德溶液、丙酸氟替卡松乳膏对症治疗,效果欠佳,原皮疹表面继发水疱,右腰侧、左下肢新发圆形皮疹,加用泼尼松片、炉甘石洗剂。经治疗,患者唇、双手、腰部、左下肢圆形片状暗红色皮疹好转,无水疱破溃。
2021年5月30日患者因“尿失禁1年,发热19h”为主诉入院,入院后给予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0.5g,1次/日,静脉滴注,抗感染治疗。入院2d(给药后3h)患者出现面色潮红,口唇红肿,双上肢肘部、双手手背及手掌心圆形片状暗紫色皮疹,右大腿内侧、右足背暗红色圆形皮疹,诊断为“固定性药疹”。立即停用乳酸左氧氟沙星注射液,给予盐酸异丙嗪注射液、注射用甲泼尼龙琥珀酸钠、依巴斯汀片、氢化可的松乳膏、炉甘石洗剂涂抹,抗过敏治疗。经治疗,患者皮疹基本消退,皮疹处遗留暗紫色色素沉着。
固定型药疹(FDE)是一种独特类型的皮肤药物反应,以再次接触致病药物后同一部位皮疹复发为特征。急性FDE通常表现为单个或少量的暗红色或紫罗兰色斑块,愈后遗留炎症后色素沉着过度。喹诺酮类诱发的固定性药疹属于不常见的喹诺酮类诱发的不常见的超敏反应之一。
FDE通常表现为边界清楚的、圆形或椭圆形、暗红色至褐色/黑色的斑疹,可演变成水肿性斑块伴或不伴囊泡生成或水疱形成。皮损通常是孤立性的,但也可呈小批地出现。
FDE可发生在身体的任何部位。好发部位包括嘴唇、生殖器、肛周、手和足。黏膜区域可能出现糜烂和溃疡。
固定型药疹发生机制及过程 表皮内CD8+T细胞在介导构成FDE特征的局部表皮损害中起着关键作用:①致病药物诱发形成FDE,表皮内CD8+T细胞直接参与表皮损伤;② CD8+T细胞在愈合后的FDE皮损中保持静止但已致敏状态;③ 致病药物再激发,CD8+T细胞会被激活以释放γ干扰素和细胞毒性颗粒;④皮损愈合,遗留持久性的灰色/褐色或青灰色炎症后色素沉着过度。
固定型药疹治疗及预防 停用和避免再次使用致病药物是治疗固定型药疹的关键。单个或少量的皮损,给予外用皮质类固醇和全身性抗组胺药进行对症治疗。如果存在严重的全身症状,则给予短疗程的全身性皮质类固醇。医护人员应详细地采集用药史,包括所有的药物类型和给药途径,因为患者往往会忽略他们数年间偶尔使用的药物。有文献发现患者使用乳酸左氧氟沙星氯化钠注射液8 h后,颈部出现的圆形皮疹与10年前服用环丙沙星后出现圆形皮疹的部位相同。
皮肤及附件的不良反应包括过敏反应、光毒性等,这些是喹诺酮类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过敏反应主要表现为药疹、瘙痒、血管神经性水肿等症状,严重情况可出现重型药疹、多形性红斑等;光毒性主要有红斑、水肿、疼痛、脱屑、褪皮、皮疹、水疤和色素沉着,严重者可能导致灼伤。
药物性皮疹(药疹) 又称为药物性皮炎,是喹诺酮类常见的皮肤不良反应,常表现为荨麻疹型、丘疹型、红斑型,偶尔有脓疱或大疱。主要累及躯干和四肢近端,重型可能累及黏膜和皮肤附属器,下肢和其他重力区域可能出现紫癜型皮损。
荨麻疹以剧烈瘙痒、中央为苍白色边界清晰的隆起红斑疹为主要临床表现,各病灶可扩大并与周围病灶融合,有时候可伴有血管性水肿。病情严重者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胸闷及喉梗阻等全身症状。出现荨麻疹反应可能是速发型、加速型(暴露后数小时),也可能是迟发型反应(暴露后数日),反应在治疗的最初几周更常见,但可能发生于任何时间。
发疹型药疹,亦称麻疹样或斑丘疹型药疹,其特征是开始药物治疗后1周左右出现弥漫性、对称性红斑疹或小丘疹,而之前已致敏的个体最早可在开始药物治疗后1日或2日发生,停用诱发药物2日左右皮疹最为严重,并在5~14日消退。
药疹是氟喹诺酮类药物引起的皮肤超敏(过敏)反应最常见的表现,从发生时间上可以分为两类。
迟发型斑丘疹 发生率为2%~3%,很可能由药物特异性T细胞介导。通常发生在首次给药后1小时之后,具有自限性,伴或不伴瘙痒,不伴荨麻疹、血管性水肿、发热、全身症状、黏膜/其他器官受累或皮肤脱屑。所有氟喹诺酮类药物都可引起迟发型皮疹,吉米沙星等药物所致发生率尤其高,长疗程用药者发生率较高。需要注意的是使用一种氟喹诺酮类药物后出现皮疹,不一定预示使用其他同类药物会复发。
主要治疗方法是停用致敏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皮疹消退的中位时间为5日,即使停药后,症状仍可能持续加重几日。若有瘙痒,则可以口服适龄剂量的抗组胺药。
速发型反应 速发型反应的特征为首次给药后1小时内出现症状如荨麻疹、瘙痒、潮红、血管性水肿(累及面部、四肢或喉组织,导致喉部发紧、喘鸣甚至窒息)、哮鸣、恶心、腹部绞痛或腹泻、低血压和(或)过敏性休克等症状。莫西沙星的反应发生率似乎高于其他喹诺酮类药物。发生机制可能由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的活化引起。与迟发性反应不同的是,先前有速发型反应者使用其他氟喹诺酮类时,会发生交叉敏化和交叉反应,如已经报道了与环丙沙星、诺氟沙星、左氧氟沙星、莫西沙星和吉米沙星的交叉反应。
主要治疗方法是立即停用致敏药物;对症治疗,如外用皮质类固醇激素、口服抗组胺药,可以缓解皮疹和瘙痒症状。
喹诺酮类皮试及分级激发试验 目前药物皮肤试验仍然是临床上诊断药物过敏最广泛应用的方法,不同于青霉素类、对比剂的皮肤试验的敏感性为中等至较高,氟喹诺酮类的速发型反应皮试未经验证且未建立标准,且氟喹诺酮类直接诱导肥大细胞释放组胺可能导致假阳性结果,也尚不明确变应原决定簇,导致皮肤敏感试验敏感性、准确性较低。鉴于这些局限性,在一些全身性用药药物皮肤试验的文献中,并未给出氟喹诺酮类药物皮试方法。然而这是有争议的,有专家认为喹诺酮类皮试有意义,并给出了相应的皮试方法。
氟喹诺酮类药物皮试结果阴性者应行分级激发试验,以证实不会过敏(如果激发试验结果阳性,则证明皮试结果为假阴性)。试验需用不同于先前致敏的氟喹诺酮类药物。
喹诺酮类脱敏 如果全身性过敏反应发生在近期,我们不实施皮试或激发试验,因为皮试不够可靠,激发试验会给患者带来风险。如果此类患者需要氟喹诺酮类抗菌治疗,并且没有其他替代药物可选,则应采取快速脱敏方案(又称快速诱导药物耐受)进行给药。
喹诺酮类结构中引入氟或氯虽然可以提高抗菌疗效,增加肠道吸收,延长半衰期,但也可能增加光毒性,用药后暴露于阳光或紫外线照射下,会发生中度至严重的光敏性反应。喹诺酮类的光敏反应可分为2种基本类型。
光毒反应性皮疹 大多数药物诱发的光敏反应属于光毒性反应,其机制是摄入的光毒性物质受到紫外线辐射后引起的组织或细胞直接损伤。光毒反应性皮疹是目前为止最常见的药物光感性皮疹,通常表现为与严重晒伤相似的皮损,出现痒性红斑、水肿、水泡,严重者可引起皮肤脱落、糜烂,或表现为假卟啉症(如萘普生、四环素、伏立康唑、呋塞米等),或光照性甲剥离(如四环素类、补骨素、非甾体类等),或皮肤变为蓝-灰色(如胺碘酮、氯丙嗪、地尔硫卓及三环类抗抑郁药等)。光毒性反应常在日光暴露后数分钟至数小时内进展,并且仅限于暴露的皮肤。除喹诺酮类外,NSAID、四环素类、胺碘酮和吩噻嗪类是光毒反应性皮疹的最常见原因。
光变态反应性皮疹 属于迟发性超敏反应,是之前已经敏化的个体接触少量化合物引起的细胞介导性免疫应答,由UVA暴露引起。通常在日光暴露后24~48 h出现,临床症状主要为光暴露部分皮肤(通常是脖子的“V”型区域、前臂伸肌表面、手的背部)的广泛湿疹。大多数光变态反应由外用物质引起,如芳香剂(6-甲基香豆素、檀香油等)、非甾体抗炎药(酮洛芬、双氯芬酸)、吩噻嗪类(如外用异丙嗪)等。一些全身性药物也可以诱发光变态反应,如喹诺酮类、磺胺类、奎尼丁、酮洛芬、吡罗昔康等。
不同的喹诺酮类药物诱导光敏的潜力不同,研究表明,培氟沙星和氟罗沙星是最有效的光过敏诱导剂,而依诺沙星、诺氟沙星和氧氟沙星则不能诱导这种反应。首个无氟喹诺酮类抗菌药奈诺沙星几乎无光敏反应。
发生光毒性反应时应停药。大多数光毒性反应可以按日晒伤处理,采用冷敷、涂抹润肤剂和口服镇痛药对症治疗。避免使用局部麻醉剂。
发生光变态反应后可以对受累区域涂抹外用皮质类固醇,会减轻瘙痒和炎症,一般避免全身用皮质类固醇药物。
在使用喹诺酮类药物时,应该避免过度暴露于光源下。做好日光防护措施,如避免正午日晒、穿日光防护服(长袖衬衫和长裤,戴宽檐帽)、在汽车和房屋的窗户贴上可阻挡UVR的贴膜,使用广谱防晒剂(同时防护UVA和UVB)。
其他较少见的皮肤反应 喹诺酮类药物如环丙沙星能够诱发血管炎综合征,已经发生环丙沙星和左氧氟沙星引发的大疱性类天疱疮。根据相关说明书,一些喹诺酮类药物上市后还有Stevens-Johnson综合征/中毒性表皮坏死松解症(SJS/TEN)、多形性红斑、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AGEP)、对称性药物相关性间擦部及屈侧疹(SDRIFE)的报道,如莫西沙星、左氧氟沙星等。
今天的学习您收获了哪些知识?
请在评论区写下您的心得。本次活动期间,将不定期抽取优秀评论者给予惊喜礼物~
喹诺酮类药物不良反应及临床处理策略
明天我们一起学习~
每天进步一点点
追上那个被寄予厚望的自己
↓点击进入专题,查看既往内容
中国医学论坛报社版权所有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