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短视频、谣言、回应与刻板印象——广西救护车舆情的四个引爆点

2021-03-19作者:医事法学法律
非原创

儒亮时评】管理突发事件,舆情应对是独立因素,其之优劣好坏,是考验应急处突能力高低强弱的一块试金石。应对突发事件,须有赢的决心和信心,需当专业解决问题的行家里手。


来源: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时间:2021-03-17

近日,广西巴马瑶族自治县,一段120急救人员救护交通事故伤者的视频在网络热传。舆论聚焦于医方在处置过程中的是否专业的讨论,事件发酵过程中还衍生出急救资源外包的谣言,随后卫健部门回应失当不仅未能平息舆论,反而引发新的争议。透过这起舆情事件,从话题发酵、再到医疗救护领域的问题以及问题带来的刻板印象,都值得我们关注与思考。


图片




一:医方不专业引爆舆情

观察发现,健康博主@荷珥萌与宝莉是较早介入该事件网络传播的知名网友。3月14日,其发布视频并配文“受到了二次伤害的车祸伤者”。视频显示,身穿橙色衣服的伤者扑倒在血泊之中,两名身着白大褂的女工作人员直接抓女子衣服将其翻身,随后在抬担架过程中,参与其中的男性工作人员被现场车辆绊倒,导致伤者从担架上摔落。


简单的描述以及短视频画面直接呈现的不良观感,话题相关舆情迅速升温,公众普遍质疑急救人员的处理方式不专业。有网民指出,医护人员在现场并未进行任何专业判断的前提下直接改变伤者体位,完全违反事故急救的常识。此外,伤者遭到被“拎”而非“抬”上担架的“粗鲁”对待也受到部分网民的诟病。微博网民@协和医生Do先生称:作为院前抢救和转运,从头到尾几乎没有一个动作是专业的。但也有声音认为,医护人员是忙中出错导致伤者摔下担架,实属“意外”,对于“失误”应表示理解。




二:“外包”谣言带歪舆论方向



值得指出的是,话题升温的第二个关键因素在于“私人承包”的说法。在舆情发酵早期,@荷珥萌与宝莉 在与网友互动时称,某地救护车资源没几个专业人员,由私人承包。该微博被大量转发后,许多网友质疑救护人员的做法,而出于对公立医院的信任,推测救护车为“私人承包”。15日,超过55万粉丝的认证博主@北京的晖子 转发该视频时评论:这个视频体现了一部分医疗私人承包的恶果,降低成本,不需要专业,一切都是生意。该条博文获得了两万五千余次转发和超过19万点赞,传播力不容小觑。


知名博主的转发,使话题讨论更加深入。有观点称,由于一些医院自负盈亏、急救资源紧缺、服务范围大等因素,医院出于成本考虑,倾向于将部分救护车业务外包,救护车资源紧张是当前的普遍现象。从短视频发布到被广泛转发,相关部门在舆情发酵期未能及时反应,给“急救外包”谣言留下了滋长空间,成为舆论关注的一大焦点。


事件在媒体介入后发生了反转。16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河池市120指挥调度中心工作人员接受观察者网采访时表示,河池市辖区、县的120救护系统不可能外包,是不允许的,巴马当地救护车不可能外包。官方回应中也确认了上述说法。




三:卫健部门回应引发争议



官方在3月17日才对外作出回应,巴马瑶族自治县卫生健康局通过微信公众号“今日巴马”发布通报回应称,医务人员抵达交通事故现场后,确定伤者已经死亡。针对网友对出诊医务人员急救不专业的质疑,该局称将对涉及人员做进一步调查,如发现救护过程中存在不规范医疗行为,会按照有关规定进行处理。


回应中“伤者在现场已经死亡”“出于人道主义运送尸体”的说法迅速点燃公众不满情绪。#卫健局回应急救伤者从担架摔落#话题于3月17日登上微博热搜榜,截至15时阅读量已超过1.8亿。


首先公众对于官方回应中“伤者在现场已死亡”说法持怀疑态度,现场视频中并未显示医护人员对伤者伤情做专业性检查和判断,回应中“已死亡”的说法遭质疑。对此,急救专家贾大成,有无生命体征不光要看,必须得有诊断依据,描述病人状态,如意识丧失、呼吸停止、脉搏消失等,还需要留一段心电图。而视频中的两名急救医护人员未做任何检查与处理。


此外,面对官方回应也有声音指出,“缺乏对生命最基本的尊重”,现场医护人员并未体现任何“爱伤观念”,官方“出于人道主义”的回应更是充满对死者的漠视和高高在上的姿态。




四:长期偏负面的急救服务印象

成为话题升温的大背景




近年来,有关救护车乱象的新闻频出。人员不专业、缺乏责任心、医护人员与司机推卸责任、救护人员不搬动患者、缺乏急救用药等问题屡见不鲜。刻板印象成为助燃话题的遍地干柴。


微博网民@急诊夜鹰 评论指出,县级120多由当地人民医院承担出车责任,出车医生多为轮岗医生,没什么规范化培训,从业积极性很低,应付为主。最终展示了一个毫无职业素养、大众愤恨的角色。网民分享的个人经历实际暴露了公众长期以来对急救服务领域的不满问题。因此,当伤者在被救治过程中出现跌落担架的情况时,根植于长期形成的负面舆情土壤,公众首先即对急救医护人员的做法发出声讨和质疑。对此,我们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思考和完善:


一方面,要增强救护人员的职业认同。此前,救护车医务人员接受《法制日报》采访时表示,由于福利待遇差,而且每天频繁出车,经常遇到各种被责备、误解的情况,很多年轻的见习急救医生不愿意在急救科待下去。提高待遇,多些对救护人员的理解,提升职业认同显得尤为必要。


另一方面,救护人员的做法不规范备受诟病,这就要求医方重视对救护人员的培训,形成一套公开、统一且行之有效的救护规范并严格执行。还要注意的是,在本起舆情事件中,担架没有固定带,救护器材不够安全这一细节也被网友提起,对救护器材的更新换代需要统筹考虑,避免此后再发生这种不应该发生的事故。


120急救事业事关人民的生命安全,此次舆情的爆发,或许是一个对救护象严肃整顿、加强监管、全面提升的契机。在提升医护专业水平、修补舆论场形象的同时,更应从源头进行改善,以弥合医患间日益尖锐的矛盾,为双方关系的良性发展打下良好的舆论基础。




小结



回顾整个事件,快餐式的信息传播,降低了信息获取门槛,一些网民为博取关注,断章取义,有意或无意传递不实信息,歪了舆论关注事件的方向。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的是针对急救专业性、舆情应对合理性,急救领域乱象等业务问题的讨论。


这起由视频发酵而起的舆情事件,也提醒有关部门要提升自身认识,加大对短视频的关注,重点监测、分析与研判,以便针对相关舆情可以迅速响应,及时应对。在负面舆情大面积发酵前,及时通过权威说明廓清事实真相。


作者: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 袁勃 李娅琦 

        邹慧玲 桑珊珊 

编辑:陈海玲 | 责编: 李娅琦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