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看更多
密码过期或已经不安全,请修改密码
修改密码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食管碘染色的原理是糖原与碘结合后的显色反应,正常成熟非角化食管鳞状上皮细胞中含有大量糖原,遇碘后呈棕褐色的着色反应,当食管有炎症、肿瘤病变后糖原明显减少甚至消失,使得食管碘染色后黏膜不出现正常着色反应,而呈现出淡染或不染等表现。在食管鳞癌筛查时,多选择1.2%~1.5%的碘剂对食管黏膜进行喷洒,同时依据食管碘染色后颜色深浅可将其分为4级(图1):
Ⅰ级为浓染区,比正常食管黏膜染色深,多见于糖原棘皮症;
Ⅱ级为正常表现,呈棕褐色;
Ⅲ级为淡染区,多见于轻中度不典型增生或急慢性炎症;
Ⅳ级为不染色,多见于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原位癌或浸润癌。利用碘染色可明显提高早期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
(a) I 级 (b) Ⅱ级 (c) Ⅲ级 (d) Ⅳ级
图1 食管碘染色后食管黏膜病变示意
什么是粉红色征、银色征、席纹征?
其原理如何?
在食管黏膜喷洒碘溶液,正常的鳞状上皮被染成棕色,而异型增生或癌变的鳞状上皮由于细胞内糖原含量减少或消失,可呈现淡染或不染色区,2~3 min后再次白光观察病变区域,如果不染区出现了粉红色的改变,该现象则称为粉红色征(图2),通常表明食管异型细胞占据上皮层的全层:而观察到粉红色征时,切换到BLI或NBI模式下观察可以被强化,则可见粉红色区域变为银白色,则称为银色征(图3);利用粉红色征或银色征来判断高级别上皮内瘤变或癌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可达88%和 95%。而席纹征是指在食管喷洒碘剂后,碘扩散到上皮层内,刺激神经末梢,引起食管黏膜肌的收缩蠕动形成的食管环形蠕动波,类似于草席纹理,日本学者亦称为“榻榻米征(Tatami sign)”,如席纹征中断或消失,多提示肿瘤至少侵犯至黏膜肌层或更深。
图2 粉红色征
图3 银色征
作者:王雯等
内容节选自《消化内镜入门及规范操作》
来源:EndoNews内镜新知
猜你想看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