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叶芃教授:多学科诊疗通力协作,手术优化策略排兵布阵,食管癌走向“精准、联合、多学科”时代

2023-12-11作者:四时景资讯

食管癌是我国高发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每年新发和死亡人数约占全球一半以上,患者疾病负担沉重。目前,手术切除仍是食管癌的主要治疗手段。对比传统开胸手术,微创食管癌根治术具有减少创伤,有效降低术后心、肺并发症发生率,缩短住院时间等优势。近年来,机器人外科系统及其辅助食管癌手术逐步应用于临床实践,其精准、精细、精确等特点进一步优化了食管癌的微创操作。与此同时,规范化诊疗及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MDT)将有效提高食管癌患者的综合疗效,助力患者提高生活质量,延长生存时间。


本期,我们荣幸邀请到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叶芃教授及其团队接受访谈,立足诊疗现状,结合临床实践,介绍机器人辅助食管癌切除术的优势,分享食管癌规范化诊疗及MDT经验体会。现将采访整理成文,以飨读者。




专家简历

叶芃 教授

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胸外科 主任医师

中华医学会肠内肠外营养学分会第五届

第六届委员会“营养通路协作组”委员

浙江省抗癌协会食管癌专业委员会常委

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ESTS)会员

从事胸外科工作30余年,擅长于胸部微创手术、胸部肿瘤的根治性手术和胸部疑难手术;

擅长于常规肺癌骨骼化系统性淋巴清扫;局部晚期肺癌、食管癌的根治性切除、重建;空肠、结肠代食管术;全腔镜食管癌、肺癌、纵隔肿瘤的微创手术;

门癌扩大根治术以及胸部肿瘤的规范化综合治疗

推崇多学科合作治疗模式,对不同病例提倡个体化治疗方案,使病人得到最大获益

现主持省厅级各类基础研究课题2项,主参国家自然基金1项

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科技论文20余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0篇,主编或参编专著2部



艾则麦提·如斯旦木 医生

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主治医师(心胸外科方向)

2015年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青年会员

2015年欧洲胸外科医师协会“大师杯”临床病例辩论赛冠军

2018年浙江大学医学院临床技能青年骨干教师

从事胸外科临床工作的7年

研究方向为胸外科的微创与快速康复技术

在国内外核心刊物上发表论文10余篇

多次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口头汇报交流


video
叶芃教授及其团队访谈视频


Q1

食管癌是我国高发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患者疾病负担沉重。首先,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国食管癌的诊疗现状?


叶芃教授:在我国,食管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列全部恶性肿瘤的第六位和第四位。食管癌可分为食管鳞癌(ESCC)和食管腺癌(EAC)两个组织学亚型。我国食管癌病理类型95%以上为ESCC。由于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晚期,总体预后较差,患者疾病负担沉重。如果能够早期发现食管癌,及时进行治疗,可显著提高患者生存率。


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我国在食管癌综合治疗方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通过综合治疗,特别是新辅助治疗后进行手术然后再继续辅助治疗,5年生存率接近60%。国外有研究显示,综合治疗后的食管癌患者10年生存率可达到38%,未进行综合治疗仅进行手术的患者10年生存率仅25%,综合治疗可大大提高治疗疗效,延长患者生存期。


此外,多学科协作诊治模式在食管癌的临床实践中占据重要地位,放疗科,肿瘤内科,影像科,PET中心,病理科等相关科室专家的共同讨论将使患者的诊断分期更为准确,从而制定个体化的诊疗方案,以切实提高治疗效果。


Q2

外科手术是治疗食管癌的重要方式,而术前的多学科讨论(MDT)为局部进展期食管癌患者带来了个体化、精准化的治疗方案。能否请您简要介绍一下贵科室术前MDT的开展情况?


艾则麦提·如斯旦木医生:MDT是由多学科专家以共同讨论的方式,为患者制定个体化综合诊疗方案。大多数食管癌患者在确诊时已是晚期,因此完善全面检查后,MDT团队对患者的情况进行讨论后,共同制定治疗方案非常必要。有研究显示,通过MDT后,确定临床分期的患者由67%提高到97%,约有30%左右的患者会更换原治疗方案。


我科自2022年2月起,在叶芃教授的带领下,由胸外科、肿瘤内科、放疗科、放射科、PET中心和病理科六大科室共同组成MDT讨论小组,全面分析患者情况,确定临床分期,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目前已使近400例食管癌患者从中获益。


Q3

如何减小手术创伤、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患者术后生活质量和生存时间是食管癌外科治疗领域的关注焦点。对此,请您结合临床实践,分享一下食管癌规范化外科诊疗的管理经验?


叶芃教授:食管癌手术十分复杂,手术时间长,可能会涉及颈部、胸部及腹部很多脏器结构的解剖,术后并发症多,死亡率也高。食管癌围手术期进行规范化管理,对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十分重要。


临床实践中,大多数食管癌患者有嗜烟酒等不良习惯,为增加手术安全性,需针对患者的情况进行预处理,如嗜酒患者往往缺乏维生素B1,需尽早补充维生素B1,避免酒精性脑病。贫血患者术前尽早补充铁剂。常规进行术前口腔和肠道的清洁将减少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此外,术前口服橄榄油亦可使术中胸导管显现更为清晰,从而有效预防术后乳糜胸并发症。


手术是降低术后并发症和死亡率的关键。经过多年探索,我们对手术方案及技术进行改良。目前我们采用“逆向胃游离法”,大幅缩短手术时间,在手术过程中尽量采用微创或机器人手术,减少出血。颈部吻合口以圆吻机械吻合后再加缝明显降低了吻合口瘘发生率。术后1~2天进行肠内营养,有助于患者肠蠕动恢复。常规术后第二天进行胸部CT检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并及时处理急性肺损伤、肺不张、胸腔积液和早期肺部感染等并发症。


Q4

近年来,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逐步应用进一步优化了食管癌的微创手术。能否请您谈谈机器人辅助食管癌手术的优势?


叶芃教授:当前,众多治疗领域已广泛应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进行手术,其显著优势得以充分体现:第一,达芬奇手术机器人机械臂十分灵活,活动角度可达到540度;第二,视野呈现3D立体,可放大至15倍,更加清晰,提高手术精准度;第三,机械手臂可以过滤术者的手部震颤,提高手术精确性和稳定性,更好地实现精细切除、缝合,对喉返神经旁及颈部淋巴结的解剖和清扫的优势则更为突出;第四,机械手臂更微创,伤口更小,术后副作用更少,愈合周期更短,大大提高了食管癌手术质量。


Q5

未来,您对于食管癌的外科治疗有何展望?


叶芃教授:食管癌患者早期症状不明显,大多数食管癌就诊时已是中晚期,治疗手段有限。只有更早地发现食管癌,才能做到早治疗。当前,人工智能(AI)风靡全球,希望AI分析能够应用在医学领域,总结早期食管癌的特点及阳性结果,帮助发现早期食管癌。此外,多项全球范围内的药物临床研究正在积极开展,期待未来能够发现更有效、副作用更小的治疗方案,尽可能改善中晚期食管癌患者的长期生存。


着眼于食管癌的外科治疗,术前评估并明确淋巴结的转移与否可能值得未来进一步的探索与研究。同时,日新月异的科技进步将推动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等器械的持续更新迭代,从而不断优化手术质量,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预后。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