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学科发展】永远不灭的印记——中国内分泌学科70年回顾与展望

2019-09-18作者:壹生内分泌学院资讯
内分泌

如果将时间定格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中国内分泌学发展将会是一幅怎样的画卷?追寻着历史的脚步,今年6月,我们采访了我国内分泌学界著名专家——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主任委员、山东省立医院院长赵家军教授,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母义明教授,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朱大龙教授。

“中国内分泌学科创始人刘士豪教授、朱宪彝教授、邝安堃教授等开启该领域的大门后,中国内分泌学科就如涓涓细流般发展,其后随着更多内分泌科如雨后春笋般在逐步发展壮大,直至今日,全国从事内分泌学专业的临床与基础研究者已逾万人。中国几代学者,以远见、勤奋、耐心和坚韧的毅力,在中国历史上创造一个又一个奇迹,留下了永远不灭的印记,亦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领跑地位。”他们如是描述。

未命名.jpg

图左:赵家军教授;图中:母义明教授;图右:朱大龙教授

一、70载春华秋实,见证中国内分泌学科蓬勃发展

早在1920年,北京协和医院就已经开始妇女骨软化症的研究,1925年成立了代谢疾病病房,这是中国第一个内分泌代谢病的专科病房。1942年4月10日,刘士豪教授与朱宪彝教授等在《科学》(Science)发表论文,在全球首次提出“肾性骨营养不良”概念。这是第一个由中国人命名的疾病,一直被国际同行所沿用,该文也是我国医学界第一篇在Science发表的论文,足见当时中国内分泌代谢病研究在国际上的地位。

1949年,上海广慈医院(现瑞金医院)邝安堃教授带领他的学生陈家伦和许曼音开始用血嗜酸细胞计数表示肾上腺皮质功能的研究,其后在1954年成立以内分泌代谢为主的内科实验室,同时成立内分泌代谢专业病房。在天津,在朱宪彝教授倡导下,天津总医院在20世纪50年代初成立了内科内分泌组,并将地方性甲状腺肿和克汀病作为主要的临床和研究方向。

与此同时,周显腾教授在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胡远峰教授在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钟学礼教授在上海华山医院、张忠邦教授在江苏省人民医院等相继创建了内分泌代谢病专科病房或实验室,开展内分泌代谢病的临床和研究工作,形成了中国内分泌代谢病临床和科研蓬勃发展的局面。

母义明教授介绍,“20世纪80年代以后,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的发病率逐渐呈现出增高的态势,营养过剩导致的代谢性疾病成为中国主要问题。这个时期,中国开启了糖尿病和心血管病预防的破冰之旅——大庆研究,以中国人的远见、勤奋、耐心和坚韧的毅力,为全世界讲述了一个关于糖尿病前期的危险及其防范的较为完整的故事。” 

二、这些经典,值得载入学科史册

(一)全民食盐加碘:从“一刀切”,到量体裁衣

调查显示,20世纪70-80年代,全国有缺碘所致地方性甲状腺肿患者约3500万人、地方性克汀病患者25万人。我国从60年代在中重度碘缺乏病区实施食盐加碘的防治策略,使猖獗流行的碘缺乏病得到了控制,但并未消除。1995年,我国实施普遍食盐加碘措施,仅用了5年时间,2000年在全国基本实现消除碘缺乏病目标,90%以上的人口摆脱了碘缺乏的危害,至今我国持续保持消除碘缺乏病状态。

此外,食盐加碘政策根据历次监测结果几度修正。1999-2004年,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滕卫平教授带领的课题组历时5年,在轻度碘缺乏、碘超足量和碘过量地区开展了甲状腺疾病发病率的前瞻性调查。研究证实,碘超足量和碘过量分别可以导致自身免疫甲状腺炎发病率增高10倍和15倍,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甲减)的发病率增高3.2倍和6.6倍;可以促进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的人群发展为甲减,发生率增高6.5倍和9.8倍[N Engl J Med 2006,354(26):2783-2793]。2002年,滕卫平教授根据横断面调查结果,在全国两会提出提案,建议修改“全民食盐加碘政策”,实行有区别的补碘政策。2012年,中国停止了普及食盐加碘政策,并制定了《食用盐碘含量》。

但是,近年来碘过量所致甲状腺疾病增多。为摸清碘营养状况与甲状腺疾病之间的关系,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在全国31省份开展了流行病学研究(简称“TIDE项目”),调研了随机抽样的8万多例大样本人群。2018年8月,TIDE项目负责人滕卫平也在中华医学会第17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上分享了调研数据。调查显示,全国24省市学龄儿童的尿碘中位数(MUI)是197.3 μg/L,成人MUI则是180.3 μg/L。两组数据都提示,我国目前属于碘充足地区。从省份来看,目前已不存在碘缺乏(MUI<100 μg/L)的省份,其中,碘充足的有16个省份,碘超足量的11个省份,碘过量的4个省份。TIDE项目显示总体而言中国显性甲状腺疾病的发病率并没有显著增加。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甲状腺结节的患病率的确在不断攀升:1999年为2.73%,2011年为12.80%,2017年为20.43%。这可能与体检筛查机会增加及B超分辨率提高有关。

滕卫平教授表示,“碘缺乏的危险超过碘过量。目前,我国已经由碘缺乏国家变为碘营养充足国家,应当充分肯定全民食盐加碘的作用,应继续坚持科学补碘的方针,加强碘营养监测。” 

(二)大庆研究:世界糖尿病一级预防的带头羊

20世纪80年代初,尽管当时已有多种治疗糖尿病的方法,也取得一定的疗效,但只靠治疗来阻止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进展极为困难。在大庆研究之前,糖尿病能不能预防?该如何预防?全世界都没有答案。只有瑞典学者做了最初的尝试。但是,因为其研究并非随机分组设计,样本量小,失访率高而不被糖尿病学界认可。

中日友好医院内分泌科潘孝仁教授是这方面的先知先觉者。1985年,他刚刚从美国留学回国,就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联合世界著名糖尿病流行病专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贝内特(Peter Bennett)教授和大庆油田总医院的胡英华院长, 决定在中国开创糖尿病的预防之路,共同开启了这项预计需要8年才能完成的研究。

当时,全国还处于贫困之中, 被人们认为是“富贵病”的糖尿病患病率还不足1%。由于大庆油田汇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和家属、人口流动性较小、公费医疗覆盖率高、肥胖者较多、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其他地区等因素,被选作长期随访预防研究的地点。

1986年,大庆研究正式启动。研究团队联合大庆当地33家诊疗单位,对占当地人口总数之半的110660人进行筛查,最终筛查出577位糖耐量受损患者。这些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3个生活方式干预组进行研究,以合理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为主要的生活方式干预,从1986年持续到1992年。干预研究结束后,又进行了长达20年和30年的长期随访研究。

从潘孝仁教授发起,经过三代人历时30年之久的执着努力,大庆研究多次发布令全世界关注的结果。1997年,在世界上第一次证明了简单的生活干预方式能够显著减少糖尿病高危人群发病率:未干预组糖尿病累积发生率为67.7%,而在饮食、运动及饮食加运动组该发生率仅为43.8%、41.1%和46%[Diabetes Care 1997,20(4):537-44]。然而, 生活方式干预在干预试验结束后对糖尿病的预防作用能持续多久?生活方式干预对糖尿病的预防能否进一步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和死亡?完成的20年跟踪研究回答了这些问题。2006年的研究结果证明, 接受为期仅6年的生活方式干预,其后20年间糖尿病发生率可降低43%;生活方式干预有减少大血管病变的趋势,但未达显著统计学意义[Lancet 2008,371(9626):1783-9]。2019年4月,中日医院李光伟教授及其团队随访30年的大庆研究结果发布,显示与对照组相比,生活方式干预组糖尿病发病的中位延迟时间为3.96年,累积糖尿病发病率降低39%,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降低26%,复合严重微血管病变发生率降低35%,心血管疾病死亡率降低33%,全因死亡率降低26%[Lancet Diabetes Endocrinol 2019,7(6):452-461]。

李光伟教授发文指出,大庆研究是人类以独特的非药物方式挑战糖尿病和心血管病的破冰之旅。大庆糖尿病预防研究是世界上第一个和持续时间最长的随机分组的糖尿病一级预防试验。大庆研究的成果极大地推动了全世界的糖尿病预防,并促成了其后10年内世界性糖尿病预防研究的热潮。糖尿病预防圆梦中国,奠定了我国在该领域的领跑地位。 

(三)中国糖尿病流调:拨云见日摸家底,资源共享实现共赢

朱大龙教授介绍,从20世纪80年代兰州会议开始,我国糖尿病专家就开始进行糖尿病流行病学的摸底研究。2007至2008年由杨文英教授等在全国14个省市范围内抽样进行2型糖尿病横断面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20岁以上成年人的糖尿病患病率为9.7%,我国糖尿病患者中未诊断率为60.7%[N Engl J Med 2010,362(12):1090]。此结果为国际糖尿病联盟更改中国及其全球糖尿病患病地图提供了关键依据,也为中国的糖尿病防治策略增添了准确详实的资料。

1型糖尿病方面,2014年由翁建平教授牵头,在中华医学会领导、内分泌学分会和儿科学分会的支持下,完成全国13省、直辖市覆盖10%中国人口的1型糖尿病发病率数据,填补了信息空白;首次绘制了中国1型糖尿病从儿童到成人的全年龄段发病数据(1.01/10万人-年)。这是世界上第一次全年龄段1型糖尿病发病数据(BMJ 2018,360:j5295)。

糖尿病与恶性肿瘤风险关系方面,2010年,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宁光院士牵头开展了一项名为中国糖尿病患者恶性肿瘤风险评估纵向研究(REACTION研究)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全国共有25家单位参与,每家单位要完成1万例人群的长期随访。这极大带动国内同道糖尿病研究,目前已发表SCI文章近百篇。大样本让研究者们看到了更多疾病发展的趋势。例如,发现糖尿病患者的恶性肿瘤总患病率高于正常人,胰岛素敏感性的肥胖也与10年内冠心病发生风险呈显著正相关等。 

三、唯初心不灭,向前辈致敬

赵家军教授介绍,内分泌医学在我国已有很久的历史,老一辈专家刘士豪、朱宪彝、邝安堃等等,为我国内分泌事业发展做出了卓有成效的贡献。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自2009年“第八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起,设立“刘士豪冠名讲座”、“朱宪彝冠名讲座”、“邝安堃冠名讲座”,邀请国内外从事内分泌代谢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杰出学者作学术报告,并授予学会荣誉证书。

  • 刘士豪 

中国内分泌学开拓者和奠基人。从1930年起,刘士豪教授开始从事钙磷代谢研究,并与朱宪彝教授合作在国际上首次提出“肾性骨营养不良”的诊断和治疗方案,1936年报道了中国第一例胰岛素瘤并成功治愈。1958年,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内分泌学科——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1965年,建立了胰岛素的放免测定法。

  • 朱宪彝 

中国内分泌学开拓者和奠基人,世界钙磷代谢知识之父。新中国成立后,朱宪彝教授承担并主持国家和卫生部多项重大科研项目,开展了大规模的基础与临床研究,在骨代谢和碘缺乏病两大领域做出了杰出的贡献。20世纪70年代,率先开展许多当时国内尚未开展的内分泌代谢特殊实验室检查项目,在国内首次报告了“巴特综合征”、“肾素瘤”等罕见病例。

  • 邝安堃 

中国肾上腺疾病诊治的先驱。1957年,他带领许曼音、陈家伦诊断和治疗了国内第1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这距国际上第1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被发现仅1年余。他还最早诊断了“血紫质病”、“西蒙-席汉综合征”,并发现男性结核病患者服用异烟肼后乳房发育与患者雌激素水平升高有关。

  • 许曼音 

许曼音教授不仅是瑞金医院内分泌代谢病学科的主要创建者,也是中国内分泌代谢病学界的重要领导者和肾上腺内分泌学的开拓者。同时,她还是中国糖尿病教育的奠基者,致力于系统探讨寓教于乐且行之有效的糖尿病宣教方法,构建“糖尿病治疗性教育体系”,所编剧并拍摄的五集《糖尿病防治》是国内最早的糖尿病宣教片。

  • 陈家伦 

我国著名的内分泌学专家。1979年,陈家伦教授和邝安堃教授一起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临床内分泌学》专著,同年任刚成立的上海内分泌研究所副所长。1985年,陈家伦教授又承担创办了《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在第17届国际内分泌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15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ICE/CSE 2016)上,陈家伦教授由于其在国际和中国内分泌学会合作方面作出的长期贡献被授予“杰出贡献奖”。

  • 伍汉文 

我国代谢内分泌学科先驱、著名内科学及代谢内分泌学专家。伍汉文教授创建了湖南省代谢内分泌学科,是国际上最早提出“钙磷等无机盐和维生素代谢紊乱是导致糖尿病骨质疏松和发生多种并发症的根本性原因”的新学说代表,并制定了一整套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开创了糖尿病防治的新纪元。从医68年来,伍汉文教授共获3项国家级科技进步成果奖、15项省部级科技奖,主编、参编医学及其他书籍165部,发表论文401篇。逝世后,捐献遗体助学科发展。

  • 史轶蘩 

中国临床内分泌学界第一位院士。1979 年,史轶蘩院士领导的垂体研究组在国内率先建立了7 种垂体激素的测定和11 种下丘脑-垂体-靶腺的功能试验,并首先应用多种神经递质和神经激素类药物进行治疗;在国际上首先提出了垂体卒中的分类、治疗原则和预后;首次发现生长抑素类似物有形成胆石的副作用等。在“激素分泌性垂体瘤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和“特发性生长激素缺乏症”以第一获奖人分别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三等奖。1996 年获何梁何利基金科学与技术进步奖。 

四、走向未来,中国内分泌学科机遇与挑战

母义明教授介绍,“近十年,中国内分泌领域取得了很大进展。出自中国的循证医学证据越来越多,中国自己制定的指南及共识越来越多,这对中国医生认识国人内分泌疾病非常重要。近些年,有很多专家加入了糖尿病领域、甲状腺领域国际组织的核心机构,有些还担任了重要职务,还有国际会议在我国召开。例如,2010年,在日本召开的第14届国际内分泌大会(ICE)上,宁光院士被选为新一届执委会委员。在巴黎召开的第14届国际甲状腺大会上,亚洲和大洋洲甲状腺学会(AOTA)换届,滕卫平教授当选为AOTA副主席,刘超教授当选为AOTA委员会委员和学术委员会主任。2016年,第17届国际内分泌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内分泌学学术会议(ICE-CSE2016)第一次在中国召开。这说明,中国人的工作受到国际学术界认可。但是,有喜也有忧。忧的是,内分泌代谢科专科医师不足2万,优秀青年后备力量不足,而糖尿病、甲状腺疾病、骨质疏松、高尿酸血症及血脂紊乱的患病人数均已过亿。”

“另外,希望中国多开展诸如REACTION研究,不同中心联合起来,强强联合。很多疾病是少见病,联合起来就不少见了。这时候在疾病诊断治疗原则方面,在国际上就有话语权了。与此同时,我们还应该向先贤前辈们学习,他们在简陋的环境下,耐得住寂寞、吃得了苦,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医学奇迹。我们应该传承这种奋斗精神,安安心心做好大夫,安安心心做好研究。”母义明教授补充道。 

学科档案

1925年:北京协和医院内科成立代谢病房,这是我国第一个内分泌代谢专科病房

1952年:朱宪彝教授着手组建天津市立总医院内科内分泌专业组,开设了内分泌专科门诊

1957年:1955年,世界第一例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简称原醛症)在美国发现。两年后即1957年,邝安堃、陈家伦、许曼音等成功诊治了国内第一例原醛症

1958年:刘士豪教授带领池芝盛、杨德馨、史轶蘩等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内分泌专科——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

1964年:中华医学会内分泌、代谢及肾脏病学术会议在广州召开,这是中国内分泌代谢学界有案可查的第一次全国学术会议

1979年:陈家伦和邝安堃一起主编出版了我国第一部《临床内分泌学》专著

1980年:第一届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在广州召开。在此次会议上,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正式成立,朱宪彝教授任第一届主任委员

1981年:中国大陆第一本内分泌代谢病的专业学术期刊《国外医学内分泌分册》(现已改称《国际内分泌代谢杂志》)在天津创刊,促进国内内分泌学的发展和国际交流起到不可磨灭的作用

1985年:第二次全国内分泌学术会议在武汉召开。会议期间改选了委员会,陈家伦任第二届委员会主任委员,史轶蘩、潘长玉任副主任委员,邝安堃为名誉主任委员。此次大会还创办了内分泌专科学会的杂志——《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总编辑邝安堃,副总编辑陈家伦、池芝盛、钟学礼

1988年:经过多年努力争取,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正式加入国际内分泌学会,随后参与和组织了“中日糖尿病会议”、“中日甲状腺会议”、“第十届亚太内分泌会议”、“中美内分泌/糖尿病高层学术交流论坛”等

1999年:为了加强全球华人学者间的交流与合作,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与中国香港、中国台湾的同道商定,定期召开国际华夏内分泌大会。首届国际华夏内分泌大会于1999年在京召开。同年,由史轶蘩主编的《协和内分泌和代谢学》出版。该书集当时国内外内分泌学研究新进展和临床经验和研究成果,是我国第一部内容丰富、系统性较强的内分泌与代谢学专著

2001年:宁光院士通过基因诊断了国内第一例多发性内分泌腺瘤病

2010年:宁光院士牵头开展了大型前瞻性队列研究——REACTION研究。全国共有25家单位参与,每家单位要完成1万例人群的长期随访。这极大带动国内同道糖尿病研究,目前已发表SCI文章近百篇

2019年:大庆研究承载着以潘孝仁主任为首的三代研究者的勤与苦,20年和23年长期随访研究刊发在《柳叶刀》和《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今年,大庆研究30年随访结果刊发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为中国2型糖尿病走向心脏结局管理时代再添新证 

(作者:中国医学论坛报 邢英)

200 评论

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