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生大学

壹生身份认证协议书

本项目是由壹生提供的专业性学术分享,仅面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我们将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仅用于资格认证,不会用于其他用途。壹生作为平台及平台数据的运营者和负责方,负责平台和本专区及用户相关信息搜集和使用的合规和保护。
本协议书仅为了向您说明个人相关信息处理目的,向您单独征求的同意,您已签署的壹生平台《壹生用户服务协议》和《壹生隐私政策》,详见链接:
壹生用户服务协议:
https://apps.medtrib.cn/html/serviceAgreement.html
壹生隐私政策:
https://apps.medtrib.cn/html/p.html
如果您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且点击了“同意”,表明您作为壹生的注册用户已授权壹生平台收集您是否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的信息,可以使用本项服务。
如果您不是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或不同意本说明,请勿点击“同意”,因为本项服务仅面向医疗卫生人士,以及专业性、合规性要求等因素,您将无法使用本项服务。

同意

拒绝

同意

拒绝

知情同意书

同意

不同意并跳过

工作人员正在审核中,
请您耐心等待
审核未通过
重新提交
完善信息
{{ item.question }}
确定
收集问题
{{ item.question }}
确定
您已通过HCP身份认证和信息审核
(
5
s)

医学笔记|军团菌肺炎的诊断进展

2022-07-10作者:论坛报小璐资讯
呼吸非原创


军团菌肺炎(Legionella pneumonia是由军团杆菌引起的以肺炎为主要表现,可能合并全身多器官受损的感染性疾病,是一种相对少见的肺炎类型。军团菌肺炎全球发病率目前尚未明确,占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1%~10%。相较其他大多数呼吸道非典型病原体肺炎,军团菌肺炎病情进展更快,尤其是未经及时救治患者的病情可能在第一周内迅速恶化,短时间内进展至重症肺炎甚至并发呼吸衰竭、休克、急性肾衰竭和多器官功能障碍等,高达44%的患者需入住ICU,病死率可达10%~15%,院内感染者死亡率甚至可达25%~50%,且延迟治疗往往与更高的死亡率相关。早期诊断并及时恰当治疗是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微生物学特征


军团菌是一种需氧、革兰阴性γ-变形杆菌。目前发现的军团菌有50余种、60余个血清型,其中有至少24种可导致人类下呼吸道感染。约90%的军团菌肺炎由嗜肺军团菌(LP)血清型1感染所致,其广泛分布于温暖潮湿环境中,可在25~42℃水中复制,最佳生长温度为35~37℃。人类常通过吸入受污染人造水源(包括淋雨、管道、空调系统等)产生的含军团菌气溶胶导致感染,也可通过直接吸入被污染的水源(如婴儿水中分娩时)发生感染,当军团菌随呼吸道进入肺部,通过鞭毛、毛囊和外膜孔附着于肺泡巨噬细胞及上皮细胞液泡中并不断增殖复制,当耗尽宿主细胞营养后,军团菌进入静止生长阶段并触发半胱天冬酶-1,诱导细胞凋亡,后代细菌离开细胞启动新的扩增循环,进而导致军团菌肺炎。



临床特征


1. 危险因素


尽管军团菌广泛存在于温暖潮湿的环境中,但人类感染仍相对少见。既往研究证实年龄较大(大多超过50岁)、男性、吸烟、酗酒、免疫抑制、合并慢性心肺疾病等均为军团菌肺炎的危险因素,而老年、免疫抑制、吸烟、合并多种基础疾病及诊治延误与其高病死率密切相关。由于对抗军团菌的主要宿主防御机制为细胞免疫,因此对于免疫抑制,尤其是细胞免疫抑制者,包括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糖尿病、恶性肿瘤患者等,需高度警惕军团菌肺炎发生。此外,随着免疫治疗兴起,肿瘤坏死因子拮抗剂、皮质类固醇及器官移植排斥剂等免疫抑制药物对军团菌肺炎发病率的影响也不容小觑。


2. 临床表现


军团菌肺炎以散发、急性起病为主,污染水源或土壤的聚集地可形成暴发或流行。临床症状通常在感染后2~14天出现,主要包括寒战、发热、干咳、呼吸困难等非特异性呼吸道症状及头痛、肌痛、呼吸困难、腹泻、谵妄在内的肺外器官受累症状等。


3. 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改变


部分实验室指标的异常可能提示军团菌肺炎的发生,如电解质紊乱、肝酶及磷酸激酶水平升高等,其中电解质紊乱以低钠血症常见,低磷血症、低钾血症也时有发生。此外,在CAP中,C反应蛋白水平的升高在军团菌肺炎中较为常见,但具体机制仍尚未明确。


影像学方面,军团菌肺炎表现多样且具有非特异性,以单肺叶斑片状浸润影最常见,可进展为实变。相较其他非典型病原体肺炎,军团菌肺炎影像学常呈磨玻璃影间混杂边界分明实变区的特征性改变,且实变范围主要集中于肺门周围而非周边区域。此外,其影像学改变与临床症状具有非同步性,临床症状改善后,影像学在数日内仍可能有所进展,肺部浸润影持续数周甚至数月后才可完全吸收。


诊断


军团菌肺炎的延迟诊断及缺乏易于获得的检测技术往往与其高病死率相关,然而其临床特征缺乏特异性、现有检测技术较为局限,落实临床快速精准诊断仍具有一定挑战性。对此,不同病原学检测技术及临床评分系统应运而生,为实现军团菌肺炎的快速精准诊断带来机遇。


1. 疑似病例的识别与筛查

2016年中国成人社区获得性肺炎诊断和治疗指南推荐在以下特定情况下积极进行军团菌筛查:①群聚性发病;②发病前2周有外出旅居史;③免疫缺陷者;④重症CAP;⑤影像学提示双侧胸腔积液、双肺多叶病灶;⑥初始经验性治疗效果欠佳。此外,美国感染病学会(IDSA)及美国胸科学会(ATS)均推荐对具有特定危险因素或流行病学暴露的非重症CAP患者,以及重症或需要住院治疗的CAP患者进行军团菌肺炎检测。


2. 病原学检测


军团菌肺炎精准快速诊断的关键在于对疑似或高危患者进行恰当病原学检测,避免漏诊的同时,及时启动针对性治疗以改善患者临床结局。常用军团菌检测技术包括分离培养、抗原抗体检测及以宏基因组下一代测序(mNGS)为代表的核酸扩增技术等。


2.1 分离培养

从痰液、胸腔积液、支气管抽吸物、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等下呼吸道标本中分离培养出病原体仍是军团菌肺炎病原学诊断的金标准。其中,BALF培养阳性率最高。必要情况下,肺活检组织,甚至肺外组织,如血液、软组织、关节液等也可作为培养标本,但并不常用。通过分离培养,可识别所有已知军团菌种及血清型,敏感性达60%~80%,特异性接近100%。然而,军团菌培养条件苛刻,培养周期相对较长,对检测人员技术水平要求高,往往需在pH为6.5~7.3 且含L-半胱氨酸条件下,于活性炭-酵母浸出液琼脂培养基中培养3~5天甚至2周才可得到结果。此外,研究显示约16%的军团菌患者就诊时无咳嗽症状,约38%的患者仅有干咳,仅不足50%的患者可获取痰标本,而BALF需通过有创支气管镜检查获取,对无痰和(或)无法耐受/不愿行支气管镜检查者来说很难实现。


2.2 抗原抗体检测


血清学检测 针对军团菌免疫球蛋白G(IgG)及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的血清学检测是1980年代早期用于诊断军团菌肺炎的主要方法之一。截至目前,包括间接免疫荧光测定法(IFA)、酶免疫测定法(EIA)、微凝集检测法等多种血清学检测技术均被用于军团菌病原体测定,有效缩短了检测时间、提高了检测敏感性(78%~90%)。然而,血清学诊断中所识别的抗体在不同血清群或不同种军团菌感染中可能是共有的,因此很难可靠鉴别导致感染的血清群或军团菌种类;此外,血清学检测往往需急性期与恢复期双份血清标本呈现4倍及以上变化才有临床价值,而大多数军团菌感染者在感染后数周才产生相应抗体,且抗体产生受宿主免疫状态影响,约25%的军团菌肺炎患者在全病程中均未产生血清抗体;同时,抗体的升高并不一定特异性指向军团菌感染,已证实脆弱拟杆菌、鹦鹉热梭菌等感染可能造成假阳性结果。因此,从1995年至2021年,使用血清学检测诊断军团菌肺炎的比例下降近60%,并逐步被尿抗原检测法取代,目前多用于回顾性研究及流行病学调查。


 尿抗原检测(UAT)UAT特异性高,主要靶向嗜肺军团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可用于急性期检测。通过免疫层析法(ICT)对尿液中抗原进行检测,可实现15 min内快速床旁检测,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可达80%和100%。然而,UAT仅能检测出嗜肺军团菌血清组1的感染。完全依赖该检测技术可能会造成漏诊,且在不同严重程度军团菌肺炎患者中的检测阳性率波动较大。


2.3 核酸扩增技术


随着分子检测技术的发展,核酸扩增技术广泛应用于军团菌的检测。聚合酶链反应(PCR)的应用打破了对病原体活性及种属的限制,实现了对受损或死亡病原体DNA的检测及对不同种军团菌的鉴别,特异性可达95%~100%,在军团菌肺炎暴发或流行病学调查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部分军团菌肺炎患者无法提供足够的痰标本是该检测技术的主要限制因素,尝试获取诱导痰或可进一步提高诊断率。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优化了PCR检测的DNA提取及热循环过程,提高了检测敏感性,但其技术要求高,目前尚未在临床推广应用。此外,既往病例已报道mNGS技术在军团菌肺炎病原学检测中的价值,其不仅可识别军团菌感染,还可同时实现对合并感染病原体的鉴定,尤其对极易合并多重病原体感染的免疫抑制患者抗感染治疗起到关键性指导作用。然而其价格昂贵,目前仍未作为临床常规检测技术手段。


3. 新兴检测标志物


19-kU寡聚糖相关脂蛋白(PAL)是一种通过尿液排泄的可溶性抗原,Min等研究提出对尿液中PAL进行检测似乎可协助军团菌肺炎诊断,通过浓缩尿液标本进行检测甚至可达100%检测敏感性。同样地,核糖体L7/L12、白介素-17A(IL-17A)等作为军团菌检测新兴标志物的研究也正在进行中。


4. 临床评分系统


为实现临床快速精准诊断,研究者们致力于探索较完备的军团菌肺炎临床诊断模型及评分系统,以指导临床实践。Cunha教授提出的WUH评分系统包含6个主要因素:①体温>38.9℃伴相对缓脉;②血沉>90 mm/h或C反应蛋白>180 mg/L;③铁蛋白>2倍正常值;④低磷血症;⑤磷酸激酶升高>2倍;⑥入院时镜下血尿。当患者符合其中3项及以上,且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无效时,应高度怀疑军团菌肺炎,以此指导临床快速识别军团菌肺炎患者。



来源 重症肺言 作者李园园

200 评论

查看更多